汉正街落后商业模式致火灾频发 业态升级能否摆脱火魔?

消防周刊   2011-11-30 11:18
核心提示:类似汉正街这样身居闹市的传统批发市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先天不足,导致火灾隐患突出。此类市场很多商铺生产、住宿、存储不分,再加上产权分散、组织松散,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安全管理混乱,为消防安全的提前防范设置了诸多的难题和障碍。

  本报记者 蒋菱枫 通讯员 周 喻

  “十里樯帆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这曾是对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湖北省武汉市汉正街的真实写照。

  汉正街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在这块仅有2.56平方公里的面积里,曾聚集了1.9万家商户和22个客货运输站,日均吞吐货物400余吨,市场日均人流量16万人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汉正街经过了恢复、发展、繁荣、调整4个阶段。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机遇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商、居、工”混杂的局面。虽经多次综合整治,历史遗留与市场发展伴生的火灾隐患却屡改屡生,导致近年来火灾频发。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消防部门多次采取强力措施,加强区域综合治理,消除了部分消防隐患。但是,仅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模式,并不能根治传统批发市场久居闹市的种种弊端。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今年初,武汉市政府下定决心:整体搬迁改造位于中心城区的汉正街,全面升级传统商业模式。

  这,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汉正街摆脱火魔的希望。

  汉正街:落后商业模式导致火灾频发

  11月23日,武汉艳阳高照。喧闹的汉正街街巷里,目力所及,大小店铺林立,批发商人和挑扁担的送货人挤满了逼仄的街道。目光上移,密如蛛网的电线把天空切割成条块状,有的电线上面还挂满衣物;市场内部,违规使用的大功率电器正接着电源,吸烟者不时被消防监督人员制止……

  近年来的几场大火,似乎并没有烧掉汉正街残存的侥幸。

  2005年12月20日,一服装作坊发生火灾,4名工人被大火吞噬;2009年2月5日,大火再度袭来,1死15伤;2010年1月8日,硚房大厦大火,165户居民紧急转移;今年1月17日,汉正街再次失火,造成14人死亡。

  大火的背后,折射的是存在多年却难以根治的消防隐患:居民、商户消防意识薄弱;房屋结构差,耐火等级低;道路狭窄,消防车不能进入;电杆、违章搭盖的房屋挤占消防通道;水源、水压不足,消防栓布局不合理;电线老化、乱接乱拉……

  面对这些隐患,武汉市消防部门一直未曾懈怠。仅今年3月份以来,武汉市消防部门就针对汉正街火灾隐患下发法律文书3463份,办理行政处罚案件99起,罚款20.3万元,行政拘留53人。同时,打通消防通道2350米,关停21家规模较大的“三合一”场所,整改火灾隐患2000多处。

  ■记者手记

  汉正街火患并非“孤本”

  把“商业街、火灾”和“批发市场、火灾”键入网络搜索引擎,会分别搜出78.6万篇和141万篇相关报道:

  2008年1月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德汇国际广场起火,过火面积6.5万平方米,涉及经营商户1046户,经济损失至少5亿多元;

  2010年2月27日,大火降临河北省滦县北方小商品批发市场,逾千平方米营业面积、26家商户的所有商品付之一炬,两位无辜的老人被夺去生命;

  2011年11月1日,山东省青岛台东八路妇女儿童用品批发市场三楼发生火灾,商场内多为个体户,损失严重;

  ……

  看来,汉正街火患绝非“孤本”。

  太多类似的个案都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传统的商业街和批发市场普遍存在诸多消防安全隐患,当地政府在治标的同时,更要在治本上下功夫。

  类似汉正街这样身居闹市的传统批发市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先天不足,导致火灾隐患突出。此类市场很多商铺生产、住宿、存储不分,再加上产权分散、组织松散,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安全管理混乱,为消防安全的提前防范设置了诸多的难题和障碍。与之相对,现代意义上的商业街或者批发市场,由于统一开发,产权相对统一,消防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无论是消防部门还是物业公司都能进行有效管理。要想彻底根除汉正街火灾隐患,最终选择便是整体搬迁改造,加速商业模式转型,以求从根本上遏制火灾的发生。

  当前,许多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汉正街”,它们就像一个个“火药桶”,只要有丁点火星便可燃起燎原大火。如何根除这些城市火灾毒瘤?汉正街的改造之路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经验。

  但传统批发市场因久居闹市带来的种种弊端,仅靠消防部门单打独斗的整治并不能治本。据记者了解,自2005年以来,相关部门曾对汉正街市场进行过4次改造和多次综合整治,但每次整治过后都会死灰复燃。

  汉正街市场管理委员会副书记黄瑞跃坦言,火灾隐患难以根治,表面上看是由于街道狭窄、建筑物老旧、消防设施不完善等症结所致,实际上是因为汉正街是一个零散市场,缺乏龙头企业,更没有属于自己的经济实体。“产权分散,政府无法对市场实施有效调控,造成市场的管理成本大、消防隐患多、资源利用效率低,各种矛盾十分突出。”黄瑞跃说,“汉正街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城市规划、老城区改造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政府工程。”

  长丰街:整治不力留下火患转移后遗症

  2005年汉正街火灾后,武汉市政府就下决心对汉正街进行大规模改造治理,但由于多种原因,火患毒瘤没有被铲除而是转移了。

  当时,汉正街5000多家小作坊被勒令停止一切生产,清除所有加工设备和原材料。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些小作坊、小加工点转向了城乡接合部,其中许多作坊搬到了离汉正街不到20公里的长丰街地区,并由此形成了长丰街生产、汉正街销售的庞大产业链。长丰街比汉正街规模更大、更难管理,区域性重大火灾隐患也一并形成。

  11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长丰街,发现这里大部分建筑为村民宅基地自建房或自建工业园 (以村为单位),并多为集生产、储存、住宿、食堂为一体的“三合一”、“多合一”场所。这些建筑大多未经土地、规划、建设、消防等部门审批,消防安全布局混乱,建筑防火间距不足,消防通道狭窄,市政消防供水和消防水源严重不足,无室内消火栓,无配套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

  踏入一栋三层自建楼的大厅,记者看到的是一座巨大的服装加工机器,门的右侧堆放着各种杂物和晾晒的衣物,杂物旁还有散落的烟头,私自拉设的电线挂满了天花板。而在二楼,楼梯昏暗窄小,屋内陈设与一楼大同小异,惟一的区别就是天花板上加了一层阁楼,使原本拥挤不堪的房间更加狭小。三楼则是宿舍,没有一扇窗户,几张床拼在一起,厨房就紧靠在宿舍旁。

  硚口区消防大队大队长廖晓东介绍,这栋楼是典型的“三合一”场所。他说,兴修自建楼难免会占道,这导致长丰街地区大部分道路路宽不到3米,而消防车要进来至少需要4米至6米。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根本无法抵达现场实施扑救。

  小型手工作坊问题突出,大型作坊情况如何?据记者了解,就在23日上午,硚口大队刚对长丰街嘉荣工业园14家服装加工厂同时进行了查封,强行整改“三合一”火灾隐患。看来,无论大小,消防安全形势都不容乐观。

  长丰街地区面积约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流动人口旺季可达20万。经消防部门统计,长丰街地区现有资料可查的各类“三合一”场所共有6968家,其中6495家分布在居民自建房内,473家分布在44个村级工业园内。

  采访中,廖晓东不无担忧地说,这里好多企业都是当年从汉正街搬过来的。面对消防部门的严查,他们有可能会寻找新的地方扎堆,从而在新的地方重新形成同样的火灾隐患。

  如何从源头破解 “整治—迁移—整治”的怪圈?是否可以依靠汉正街商业模式的彻底转型,同时加大城中村改造的力度?这,无疑在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勇气。

  汉口北:依靠业态升级能否摆脱火魔?

  面对挥之不去的火患阴影,今年1月份,武汉市政府下定决心:彻底搬迁改造汉正街。据武汉市政府宣传报道称,经过搬迁改造后,汉正街将改变现货批发模式,转为以零售为主、样板店展示、写字楼聚集的高端现代服务区。

  2月21日,汉正街迁出方和承接方所在的硚口区和黄陂区政府就汉正街外迁举行了首场对接会。武汉市“汉正街综合整治和搬迁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宣布,汉正街将整体搬迁至汉口北为主的区域,并在3年内完成搬迁。

  3月30日,汉正街正式启动整治搬迁工作,随后,老鼠街、十三行等多个市场被关闭。

  对于搬迁改造,长期关注汉正街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朱延福持赞同态度。朱延福认为,改革之初,汉正街凭借商业模式创新改革跑在全国前列。30多年过去了,汉正街依旧以中低档商品批发为主,重复着传统经营模式:现金、现货、现场交易。这种模式带来了火灾隐患、拥堵等诸多弊端,低级形态的批发模式注定要被淘汰。

  朱延福的观点也引起了很多商户的共鸣。11月24日,在汉正街打拼29年的“饰品大王”陶金发对记者说,每次大火总会留下惨痛教训,但火灾一旦过去,很多商户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他说,自己曾去浙江义乌考察多次,“由于经营模式先进,产权统一、管理有效,义乌小商品市场很少发生火灾。汉正街只有从经营模式上转型,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火灾。”

  那么,作为承接之地的汉口北市场消防安全如何?会不会出现类似当年长丰街的后果呢?11月24日,记者来到汉口北大道,发现这里已经建成了纵深长达数公里的庞大市场群,包括小商品、鞋业、皮具箱包、儿童用品、酒店用品等多个市场。

  在初具规模的汉口北海宁皮革城,记者看到消防通道宽敞,消防设施较为完备。据汉口北集团(汉口北市场群开发商)执行总经理涂国喜介绍,汉口北集团把消防安全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他们的理念就是“要效益务必求安全”。

  涂国喜说,目前该集团已形成了消防工作监管、措施落实、检查评比等一系列措施,同时计划拨款上亿元,投入到消防设施、消防器材、专职消防队的建设上。11月19日,由10名退伍消防战士组成的消防应急队已正式成立,除了常规灭火救援设备外,他们的装备还包括一辆价值30多万元的消防车。

  硬件设施确实大有改观。但黄陂区消防大队副大队长张学松并不是完全放心,他说,汉口北市场群面积大,环境复杂,一些类似于汉正街的陋习也被带了过来。比如一些商户私自改变建筑结构、搭建暗楼,使用可燃材料装修等,并且搭的暗楼有的是用做仓库,有的用来睡觉,成了新的“三合一”场所。

  对于这些新隐患,汉口北集团立即作出了回应:业主、商户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市场内搭盖阁楼。以前搭建的要全部拆除;市场内严禁吸烟,凡发现吸烟者,第一次处罚100元,再次发现重罚500元等。

  “经过消防部门一段时间的严查和市场管理方的积极配合,上述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张学松说,“小商品批发市场经营模式的转型确实效果明显,产权、物业统一了,责任主体明确了,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也就理顺了。”

  虽然经营环境、安全环境要比汉正街强很多,但出于人气不旺、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的考虑,汉正街大部分商户仍持观望态度,主动搬迁至此的并不多。“实事求是地说,汉口北的功能配套建设还不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加快配套建设,分别从交通、住宿、学校、医院、生活饮食、仓储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预计明年5、6月份将具备承接汉正街市场60%的能力。”涂国喜说,汉口北在建项目还包括占地面积3000亩的加工园区,建成后,长丰街的严峻形势也有望缓解。

  目前,汉正街整体搬迁改造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最终效果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消防周刊,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