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谈吉庆街改造:遭遇现代之变 没了“武汉味儿”

热线房产网综合   2012-11-26 17:05
核心提示:“在霓虹闪烁、人声鼎沸的吉庆街头,有一个风姿不凡的女子优雅地卖着她的久久鸭脖……”,池莉笔下的《生活秀》让武汉的吉庆街名扬四海,也成为武汉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化新地标。

  

(改造后的吉庆街)

  “在霓虹闪烁、人声鼎沸的吉庆街头,有一个风姿不凡的女子优雅地卖着她的久久鸭脖……”,池莉笔下的《生活秀》让武汉的吉庆街名扬四海,也成为武汉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化新地标。

  随着吉庆街名声鹊起,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扰民、治安、环境等让人们不得不正视吉庆街未来的发展。2009年3月,吉庆街开始改造。改造后的新吉庆街将在2012年开始营业。如今,历时三年拆迁、改造、建设的吉庆街新街已亮相半年多,“开业不足两月,14家商家纷纷停业整顿”、“新吉庆街不再只是吃饭的地方,快餐、眼睛、服装都在新吉庆街上有了自己的门店”等等一直备受各界的关注。在池莉看来,吉庆街骨子里头所蕴含的武汉民间风情文化,不应该随着新建筑的兴起而消散。文化才是建筑的内容和灵魂,如果没有与新吉庆街相匹配的汉口特色文化,再漂亮的建筑也给人空荡之感。

  吉庆街是一场市井“生活秀”

  “吉庆街白天不做生意,就跟死的一样。”池莉在《生活秀》中如此直白描绘。

  吉庆街在白天就是一条普通、安静的小街,与近在咫尺、喧嚣繁华的中山大道比起来,实在是清冷寂寞。一到晚上,短短170米的小街在霓虹灯下顿时活了过来:从店内到店外,几千张简易的圆桌板凳摆得密密麻麻,各种菜食一律摆在敞开排列的货架上,加上艺人街头助兴,每家生意都显得很红火。武汉市民陈莉告诉记者,许多外地人来武汉必到吉庆街,并不仅仅为了吃,多数是冲着这里汉味十足的“民间艺术”。在吉庆街吃夜宵,不时有背着吉他、吊着葫芦丝,或者是手持各种其他乐器的人,拿着点歌单邀你点歌,山间小调、流行歌曲、花鼓戏、京剧选段,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都可以欣赏到。

  在吉庆街,艺人的名气与街道的名气一同增长。一度老吉庆街最红火时,人们从300多位艺人中间,推荐出吉庆街的“四大天王”,并分别送给他们一个绰号:“老通城”“麻雀”“黄瓜”“潇洒”,后来又海选出“四小天王”。这些饱经世事沧桑、混迹于三教九流、游走于龙鱼之间的艺人,不仅可以为你演唱各种戏曲、民谣,还善于察言观色,用最时尚的妙言谐语为你现编现演,一首首流行歌曲和民谣演绎得让你捧腹开怀。据说,吉庆街的艺人有艺术院校学生,有音乐学院的教授,还有写字楼的白领。

  “吉庆街的的确确是老武汉标志性文化。一个大城市,不仅仅有更高的楼、更大的厦,最为重要的标志是要有悠久的文化积淀。”池莉认为,从历史渊源来看,吉庆街不是什么市井小民文化,它是中国大都市代表。

  汉味文化“地标”遭遇现代之变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狭窄的街道、脏乱的环境和不便的交通,使吉庆街这张“文化名片”黯然失色。为充分挖掘这条街的文化旅游资源,2009年3月,武汉市斥资进行整体搬迁改造,目标是将其打造成集餐饮、休闲观光、旅游购物于一体的国内品牌商业街。

  改造后的新吉庆街于2012年3月8日开始营业。老街被大肆改造,马路拓宽,全方位整顿。在马路边拔地而起一条现代化的新街,红墙回廊,挑檐窗花,颇具清末民初建筑特色,还在内街设置了专为艺人表演提供的舞台。改造后的吉庆街,扰民问题基本解决了,治安环境也明显好转。

  然而,在吉庆街生存了16年的毛双洪看来,吉庆街改得失去了原来的汉味。他说:“吉庆街之所以在全国有名,就是因为它的氛围。没有氛围就没有特点”

  新吉庆街距离3月8日开张不足两月,14家餐饮企业就已支撑不住,纷纷停止夜市经营。“每晚每家夜市接待不到2桌人,生意惨淡,难以为继。”据新吉庆街一家餐饮企业负责人透露,原先吉庆街夜市最出名,他们来这里开店就是奔着夜市来的,可开了夜市,却没人来,14家餐企都撑不下去了,夜市从5月2日起统一停止经营。

  五味逍遥锅老板乔琪称,他的餐厅投入100多万元,从春节后营业到现在,一直在亏。为拉动生意,他从3月8日启动宵夜后,生意一直冷清,每天平均只有一桌客人。他实在撑不下去了,每天宵夜不仅亏电费,还亏人工成本,天气热了,客人来就餐要开空调了,电费成本会更高。

  “客流量不够,夜市难以支撑。原先期望的宵夜生意,与现实落差太大。”巴蜀巷子总经理黄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宵夜每晚也就4桌左右,主要还是气氛不够。“餐饮企业均在二楼以上,下面玩的配套不够,客人来了留不住。每晚10点多钟,一楼门店黑漆漆的,消费者不愿来。现在是宵夜旺季,每天只有一两桌,完全看不到希望。”

  黄先生称,巴蜀巷子在一期所有餐饮企业里,中午、晚上生意还算较好,不过每月还在亏损,宵夜根本做不起来。

  千城一面,没了“武汉味儿”

  不少武汉人认为,吉庆街的落败归结于“是否保留原味”。

  粉墙黛瓦、飞翘檐角、拱形的石桥、高悬的大红灯笼……的确,如今全国各地都充斥着千篇一律、不伦不类的“明清”建筑群体风貌,吉庆街也正在仿古的滚滚洪流中逐渐失去自身的个性。

  一直关注吉庆街的池莉,曾几次到新街暗访,但情形都不很乐观。池莉认为,吉庆街的改造是好事。因为时世变迁,吉庆街蒙蔽了百年风尘,建筑也日渐破旧败坏,是到了必须修葺和规范的时候。但是,吉庆街骨子里头所蕴含的武汉都市文化,不应该随着新建筑的兴起而消散。

  在池莉看来,新吉庆街不讨人喜欢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文化不可以人为设置与安装。城市管理者需要理解吉庆街文化的来由,沿袭历史文化脉络,摸准人气聚集所在,在现代管理理念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武汉文化的那种浪漫气质,武汉人那种对自由和激情的渴望,那种对生活的奔放与无忌。否则,吉庆街恐怕沦为与其他城市街景并无二致的复古街道。

  “城市地标的形成折射了市民生活的变迁,之所以为百姓所钟情,是因为它传承了当地的文化与精神,给予市民独一无二的归属感。”武汉大学国际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傅才武说,和吉庆街一样,全国各地有着代表不同文化风格的地标性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地标的建筑和配套相对老化,需要不断升级。但整齐划一的“复古风”建筑只会导致本土文化特色的丧失和时代精神的流逝。城市的发展需要提档升级,但更需要蕴含悠久的文化,不能随波逐流。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文章关键词: 文化吉庆街地标
本文转载来自:热线房产网综合,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