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小型店“完胜”迪亚天天 找准优势才有生存空间

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2014-01-22 10:53
核心提示:如果我们不改变,只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市场遗弃,特别是小型店。在乐城附近就曾有北京华联开过的一家社区店,但是完全照搬大卖场套路去做小型店,根本行不通,最后在巨大的亏损之后关闭了。

  每天早上6点半,王华(化名)踮着自己略有点跛的脚,准时将其位于北京西南四环附近的杂货铺的门打开,仅比旁边的早点铺子晚了一点。此时东边50米的菜市场刚刚开始迎来买菜的大爷大妈们,西边100米的某超市还没有开门。

  “来一包紫云,硬壳的……”常常就这样,王华拉开了她一天的生活。

  其实,王华只是很多小区杂货铺里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杂货铺北京还有很多。即使在零售业高喊进军社区商业,开拓便利店市场的当下,他们依旧活得很好。

  而近日,同样主打社区的折扣店迪亚天天(需求面积:200-400平方米)却宣布计划撤离北京市场,主攻长三角地区,细数各个零售企业在小型店市场上的不利事实,似乎也折射出零售大佬在社区小店上的无奈。

  杂货铺里的秘密

  王华的铺子不到15平方米,后面是夫妻俩和孩子睡觉生活的地方,前面5平方米大小的门脸放着一个烟柜,两个已经开始生锈的四层铁制货架,排放着各式零食和饮料,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铺子旁边还有个面积差不多20平方米的搭起来的棚子,4个用来批发雪糕的冷冻柜和3个放酒水饮料的立式冷藏柜挤得满满当当,这也是小店夏天主要的收入来源。此外,充值卡、代办宽带等增值业务,在这个小店也可以办理。

  就是这样一个小铺子,却在方圆1公里既有大卖场,也有社区超市、便利店的情况下一开就是很多年。

  尽管价格并不比周围的几家超市便宜,然而,方便快捷的优势让周围的居民经常光顾。王华告诉记者,香烟根本不赚钱,主要用来吸引和稳定顾客,酒水饮料才是大头。买包烟带瓶饮料很正常,夏天买啤酒、雪糕的人也很多。店里大部分日用品都来自各大批发市场和不知道多少级的供货商。

  就在跟记者聊天的过程中,门口不知是什么牌子的袋装花生已经卖出去5包。她说,这个花生是她最近才进货的,5元一包,比旁边菜市场门口的现炒花生干净,口感也不错,因此一直卖得很好。尽管她不愿向记者透露进货渠道和价格,但是“很有赚头”的回答表明她对自己挑货的眼光很满意。

  事实上,由于批发市场的大量存在,小区里的杂货铺凭借与居民的亲近感在夹缝中觅得了一丝生存空间。

  而在北京岳各庄批发市场,记者也看到一次性纸杯的品种多种多样,价格也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但是批发起点都很低,三五包就可以按照批发价,买得多还可以更低,基本上买到批发起点就可以比大卖场便宜很多,这也给了杂货铺很多机会。

  此外,一些耐用性日常家用品,例如清洁球、塑料盆等,在社区附近的小店里也可以找到。周建(化名)就在王华家附近的菜市场里开了一家这样的店,从锅碗瓢盆到塑料制品再到针头线脑。“只要物美价廉,消费者并不在乎牌子,而这些东西在批发市场拿货价都非常低,如果量大价格甚至更低,卖不完还可以去调货或退货。”周建告诉记者。

  而超市所强调的生鲜,对于王华和周建的铺子并不需要,因为周围200米内就有两个小型菜市场和一个生鲜早晚市,带来的客流也非常可观,“我弄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好了。”王华表示。

  几家欢喜几家愁

  尽管每个杂货铺的销售额与商超企业没法比,但是无数个杂货铺加起来的销量也足够引起零售企业的重视,正所谓“蚂蚁多了也是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小微型及个体户实现销售额9.5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4.4%,增速较大中型法人企业高出了0.6个百分点。

  小区杂货铺的坚强生命力让很多被分流的零售企业羡慕嫉妒恨,而有着外来血统的迪亚天天的运气似乎格外地差, 2003进入中国的迪亚天天,先是跟上海华联分手,后来又脱离家乐福,有着价格杀手的他们却在一次次尝试中没能迅速占领市场。

  正如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说的那样,类似于迪亚天天这样的折扣店业态,在营业时间上竞争不过24小时便利店,在商品丰富上比不过社区超市,只能在低价上做文章。

  而北京商业经济协会副秘书长赖阳也指出,由于租金逐年上涨和激烈的竞争,迪亚天天不少商品价格难以体现低价优势,消费者也并没有对其形成外资品牌物美价廉的印象。这与在小区经营多年的夫妻老婆店相比,地缘优势差了很多。

  或许迪亚天天的败局有其自身定位不明、价格混乱的原因,但是在便利店市场浸淫多年的7-11当下在北京市场还是将眼光瞄准商务区,北京本土的便利店表现也不尽如人意,鲜有盈利。

  然而,有人关店就有人开店。尽管社区店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是块硬骨头,也必须是要啃下的骨头。安徽乐城股份有限公司就在2013年9月开出第一家社区店之后,在短短4个月内开出了5家店,既有1100平方米的社区中心店,也有400平方米的小型校园店。

  在其营销总监李奇看来,社区店是未来必须拿下的市场,在安徽合肥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尽管社区商业刚刚起步,夫妻老婆店依旧很多,但是乐城采用食品加强型社区店,从而规避掉小店日用百货品类,以零食、生鲜和园艺来吸引消费者。

  从目前来看,市场反应不错,以铜陵路店为例,日均销售额已经突破10万元;400平方米的校园店尽管日销售额才刚达到2万,但利用勤工俭学的学生,公司仅需要安排3个员工即可,大大提高了坪效。

  但李奇对于供应商也很无奈,“很多供应商宁愿给小店供货,也不愿与我们合作。”一方面,夫妻店大多现款现货,而超市则存在1~3个月不等的账期,供应商更乐意选择“真金白银”;另一方面,商品的窜货问题也让超市的价格很容易受到冲击,特别是酒水奶制品这一块,例如光明的莫斯利安酸奶这样的畅销品,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很高。

  为此,对于一部分商品,乐城开始尝试直采,但是在当前的分销体系下,“很多厂家根本不与我们合作,毕竟这对他们来说是打破规则的事。”

  成本还是成本

  “当下的许多规则和制度事实上限制了规范的企业,让企业经营成本很高,而不规范的夫妻店则成为了规则下的漏网之鱼。”赖阳说,私人小型店首先租金成本低,人力成本几乎没有,而在税费方面更是比大型连锁企业低很多,这样即使同样商品同样价格也比企业利润高。

  李奇就告诉记者一个例子。他的前同事现在就自己开了一家200平方米的小超市,日均销售额也可以达到1.5万元,但是每个月只要交300元的营业税就可以。

  此外,由于面积小,夫妇二人完全够了,不用另请员工,也就没有人力成本一说。

  这要是放在乐城,首先就比他多出了17个百分点的税,更别说每月人均2000多元的人力成本。为此,企业就需要在降成本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但是,李奇也强调,个人小店不是没有人力成本,而是他们选择性忽略这个问题,就如农民只看到每年秋季卖粮得了多少钱,却忘了自身的劳动力成本。

  除了人力,物流配送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零售小型店由于分布广、网点多且大多没有仓库,需要高频少量配货。李奇告诉记者,如果仅靠供应商配货,很多供应商根本不愿意给企业的小店配送,而代理商却可以通过物流或多层级批发商,层层铺货,这是连锁企业做不到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下以便利店为主体的零售小型店鲜有盈利,却又大力加强配送中心的原因。

  赖阳表示,长远来看连锁小型店深入社区是一个趋势,与私人小店也是一个长期共存的状况。零售企业在指责私人小店购物环境不好、商品没有保障等问题的同时,更要学习他们对于消费者的亲和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对此,李奇也表示认同,如果我们不改变,只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市场遗弃,特别是小型店。在乐城附近就曾有北京华联开过的一家社区店,但是完全照搬大卖场套路去做小型店,根本行不通,最后在巨大的亏损之后关闭了。

  然而,对于零售企业在小型店的未来发展上,赖阳还是强调,跳出条条框框,创新模式,不一味单纯模仿欧美或日韩,找准自己的优势才有生存空间。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