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翀
谁说实体商店没人气?这个中秋,上海各大商场绝对可以用人头济济来形容。南京路、淮海路、陆家嘴、五角场……粗略估计,各大商街商圈的客流量同比增长20%以上,摩肩接踵逛商场的景象又回来了。高人气的背后,是上海商业的变化:今年中秋,很少商场打出“低价”、“促销”旗号,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体验项目和跨界营销。
在闸北区一家商场里,一名儿童正与家长一起体验陶艺的乐趣。本报记者 张驰 摄
月饼“超级变变变”
中秋节少不了月饼,店商以前只是卖月饼,今年却玩起了“超级变变变”。
在陆家嘴的正大广场,月饼是最应景的互动项目:购物中心五楼的平台被改造成月饼工坊,现场操作的或是携老扶幼的一大家子,或是恩恩爱爱的年轻情侣。他们兴高采烈地跟着月饼师傅揉面、加馅、脱模,制作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月饼。围观的顾客也很兴奋,其中不少还担任起自封的“临时评委”,一会儿点评这家的月饼造型好,一会儿又提醒那家的馅放少了;还有一些顾客焦急地寻找工作人员,询问能不能现场报名参加月饼制作。
到了南京路新世界城,月饼又变成热气腾腾的广告—“老字号”邵万生在这里临时设摊,现场烘焙香气扑鼻的鲜肉月饼销售;顾客购物满一定金额后,也能获赠一盒现制鲜肉月饼。记者在好几个收银台前看到有顾客正在计算购物金额“看看能不能换月饼”。和老公一起逛街的易女士说:“这两天买鲜肉月饼的队伍那么长,没想到这里购物就送鲜肉月饼,虽说月饼价格不高,可想到不要排队,就不想错过机会。”送月饼的工作人员则是满脸笑容:“生意好啊。”
花心思,想新招
除了“月饼变变变”,节日里的上海商场还有“我们的盛宴”、“60年代宝岛风情”、“我爱"小清新"等五花八门、让人一眼猜不透的新名目。走进商场后,就会发现这些新名目,大多提供了电商不具备的服务。
“我们的盛宴”把麦芽糖、棉花糖、糖画、草编、捏面人等摊点带到巴黎春天旗下所有百货商场,消费者除了购物,还能带回一份童年的回忆;“60年代宝岛风情”把百联中环购物广场的一个停车场装潢成复古的台湾露天夜市,八宝鱿鱼、盐烤鳕鱼、麻辣鸭血臭豆腐、深海大章鱼等宝岛小吃让人馋涎欲滴;“我爱"小清新"其实是真人秀,顾客自拍记录消费过程中最打动人的细节,与朋友分享……
在新鸿基地产租务总经理冯秀炎看来,新名目虽然各不相同,背后却是同样的理念:商场花更多的心思揣摩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她说,旗下上海国金中心和上海环贸广场都引入了“史努比·花生漫画65周年展览”体验项目:“国金中心展出了经典史努比雕像,之后还有一线设计师为史努比设计服饰,符合商场高档艺术定位; 环贸广场的展览以小朋友可以穿梭玩耍的胶片展形式出现,强调互动好玩。”
看来,随着体验消费兴起,实体商业正在另辟蹊径,应对电商挑战。
记者手记
“羊毛出在狗身上”
有人说,互联网思维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记者觉得,正在探索体验消费的店商,恰恰要有“羊毛出在狗身上”的互联网思维。
其实是电商惯用的“借力打力”方式。它们通过搭建平台,引入合作伙伴,高效率取长补短,迅速满足消费需求,占领市场、赢得认可。
相比之下,店商此前一直偏爱“自力更生”的思维方式—竞争对手有什么,自己也要有什么,而且都要靠自己建。然而,在互联网时代,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很多店商走上了“贪多求大”的道路。面对顾客五花八门、瞬息万变的需求,“自力更生”的速度跟得上吗?
做月饼、烤月饼、卖小吃、办展览,这些都不是店商所擅长的。但当店商把自己变成一个平台,吸纳更多的服务者进入后,这些之前不擅长的内容迅速成为店商迎战电商的有利手段—其效果更是被节节攀升的人气所证明。还要注意的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的营销方式激发了顾客好奇心,让他们更加爽快地花钱消费,给店商带来实际收益。
苏宁广场今年将陆续迎来八座苏宁广场和苏宁易购广场开业,分别位于成都、沈阳、福州、宿州、株洲、抚顺、淮安金湖等城市。
“2020年闵行购物节”在中庚·上海漫游城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购物节以“五五购物节,全闵嗨起来”为主题。
上海正大广场联合浦东新区商务委,献上多道购物大餐:全球好物快闪市集、疯狂购促销活动、网红直播等,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多元化购物体验。
上海尚嘉中心今年4月份销售额已与去年同期持平,商场除餐饮、运动等体验类复苏暂缓外,国际品牌的销售已大幅度赶超去年。
上海广场确定与全球领先的办公空间及空间即服务平台提供商WeWork正式携手战略合作,共同发挥彼此品牌定位,以国际视野的产品打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