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空间灵魂之父许知远:书籍是人们的“安全毛毯”

赢商网北京站 编辑:刘征   2014-11-05 16:31

核心提示:许知远是不安的,他把这种不安认为是现代人常有的状态,甚至是生活得一部分。所以,他求助于书籍,认为书籍是人们的一种“安全毛毯”,每次出门都会随身携带一两本书,这似乎成为了他抵御外界的一种方式。

   [编者按]:作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始人,许知远可谓单向空间的灵魂之父,他的每一次出现都与书籍密切相关。然而,许知远是不安的,他把这种不安认为是现代人常有的状态,甚至是生活得一部分。所以,他求助于书籍,认为书籍是人们的一种“安全毛毯”,每次出门都会随身携带一两本书,这似乎成为了他抵御外界的一种方式。

    < 以下为2014年7月22日许知远在一席北京现场的演讲摘录>:

  

  许知远的出现从来都离不开书。

  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现代信息社会下的孤儿。

  书籍是沉睡、沉默、不语的,它把那些在你生活中看似缺席的声音重新涌到你面前。

  我想,这种缺席感、缺席的声音,沉默的声音,可能才是此刻的中国最需要的声音。

  因为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们已经看到,昔日的政治秩序和新涌现出来的大众文化,已经构造出一套非常严密且强大的大众文化语系。而个体在它面前已经变得非常脆弱,我们听不到边缘的声音,也不尊重边缘的声音。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通过这些书籍去构造出那些被缺席、被忽略、被边缘的声音。

  如今,再回想起来这些,我们竟无意间发现,这是单向街最初成立的起点。

  谈到最初的单向街,是躲在圆明园旁边一个小角落里的小小的书店,与这样一个废园紧密相连。而这个废园充满了记忆与残破之美,充满了不断被强调但从未真正被理解的耻辱。

  8、9年前,就是与这样的一个废园相邻,单向街开始了自己在社会活动上的第一次谈话--“和西川一起读诗”。

  就是这样一个很小的行为,创业者们从未期望它会非常地被接受、被肯定。但最终人们发现,所有这些被忽略的、误以为不存在的声音,都自有其魅力,就在这个空间一个个地涌现了出来。

  在这个高度物质化与功利性的时代,我们的国家虽然在高速发展,但却有如失去灵魂一样盲目地向前奔跑。幸运的是,就在近些年,在历经多年面目不清的盲目追赶后,很多人又在内心清晰地感触到一度远去的灵魂正在逐步复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并意识到--我们的社会丢失的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重新唤醒这些事物?

  那有没有可能通过构造一个又一个的空间,使个体不用去面对纷繁复杂的大众社会,而进入他们各自的部落式的社会。在这个部落式的社会中各自建立标准,这个标准有美学上的、道德上的、知识上的等等,而当这些群体建立的微小但却稳定的标准之后,彼此也会有激烈的竞争与碰撞,就会逐渐地形成一个人们渴望的、新的社会秩序和标准。

  现在,我们阅读模式已经发生了新的改变,立体式阅读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趋势,由文字、影响、互动、内心的感受、即可的反映,彼此构成一个新的空间,但此刻我们还不能够完全适应这个空间,且这个空间现在还处在巨大的混乱之中,这种混乱给我们带来兴奋之余也叫我们焦灼不安。

  自19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某种精英文化传统,在过去10年里被消散的一塌糊涂。所以,人们可能就不知道用什么标准去坚持,因为标准是混乱的。所以,这就和做单向街及我个人的一些努力有些关联了。不论对于我们的书店,还是我们围绕和围绕我们的这群人,亦或是那些无数次的谈话,我们最终想寻求创造某种标准。当然,这种标准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由各种辩论、争锋,甚至是退却与进步最终达成一种平衡的关系。

  中国陷入到了一个自我束缚的社会,同时焦灼于自己为什么被束缚。

  我始终希望能够这样要求自己--“不推销自己的想发”,但发现,尤其是开一个书店以后,基本上是更加地做不到。因为有些时候,我会像一个推销员一样,被迫地去谈一些我们的想法。

  单向空间有志于将文化、阅读和思考引入日常生活,并以一种更加立体、丰富、更具互动性的方式,在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营建打破界限、更加亲密无间的互动和交流空间。

  书籍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安全毛毯”。许知远出门通常随身会携带一两本书,它们似乎成为了他抵御外界的一种方式。

  

  【人物经历】:

   许知远出生在1976年江苏北部的一个小乡村,许知远一直在这里生活到7岁。1983年,

  邓小平决定裁减的100万军队,父亲所在的铁道兵首当其冲,于是,许知远跟随父亲来到北京。

   1995年,整天为自己能否考上大学而忧心忡忡的许知远进入北京大学,蔡元培时代早已是昔日的传奇,大学则变成流水线式的加工厂。于是,毕业时,许知远成为了一名.comer,第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母亲一年的收入。

   网络泡沫破灭,他又成了新闻记者,彼时,中国的出版物逐步获得发言,一些以市场为基础的媒体,正学习用《纽约时报》的口吻报道中国。身处1999年至2003年的许知远,被一种强烈的乐观情绪左右着。

  2002年3月,许知远首次出国,目的地是美国。一个月里,他从东海岸转到西海岸,采访了20个人,似乎实现了他年少时从《流放者的归来》中所了解的那种文学流浪生涯。

  2010年,胡舒立和《财经》成为中国传媒时代嬗变的缩影时,远在英国的许知远内心颇为唏嘘,他一口气写下洋洋万言的文字,细数中国媒体命运的雷同与宿命。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文章关键词: 单向空间单向街许知远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