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pa跌下神坛:辉煌仅持续三四年 2014年营收降10%

《中国连锁》杂志 姜海锋   2015-05-26 10:51
核心提示:寄望于Kappa在2015年能够翻身的Kappa迷们恐怕要失望了。Kappa2014年财报显示,营业收入12.62亿元,同比下降10.7%。从引领时尚,到业绩一骑绝尘,再到痛失运动品牌老大宝座,Kappa的辉煌仅持续了三四年时间。

  寄望于Kappa(需求面积:80-150平方米)在2015年能够翻身的Kappa迷们恐怕要失望了。

  中国动向3月底公布的2014年财报显示,营业收入12.62亿元,同比下降10.7%,成为六大体育用品上市公司中,主营业务收入最低、门店数量最少的公司。

  从引领时尚,到业绩一骑绝尘,再到痛失运动品牌老大宝座,Kappa的辉煌仅持续了三四年时间。

  一家国内体育服装用品企业的高管在接受《中国连锁》记者采访时表示,在Kappa最为辉煌时,丧失了对市场的警惕性,未能趁机向体育服装专业性方向转型。

  因为在该高管看来,走时尚体育的方向是危险的,对于运动服装品牌而言,想一直引领时尚潮流太难,尤其在缺少时尚元素的中国,即便这个方向是很多同业公司角逐的焦点。

  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动向创造了中国运动服装品牌的神话:2006年~2008年间,中国动向每年销售收入实现了96.7%的复合增长,净利润复合增长111.3%。2009年和2010年的净利润都超过14亿元,员工的人均创利达150万元,成为增长最快的体育用品公司。

  

  跌下神坛

  到2011年,中国动向营收下滑36%,盈利大跌71%,而,27.4亿元的销售额让其脱离了第一军团。

  高速发展的业绩,掩盖了Kappa的“轻资产模式”之忧。

  北京前沿顾问公司首席顾问徐斌在接受《中国连锁》记者表示,由于采取的是“时尚+大批发”模式,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问题不大,一旦市场出现波动,问题就会出现,因为品牌商对经销商的控制能力较弱。

  Kappa的另一个核心人物——中国动向首席运营官秦大中表示,“经销商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获利。”

  高增长下的隐忧

  实际上,在Kappa最鼎盛时,其经销商们的净利润高达12%~15%,遥遥领先于同行,导致Kappa的经销商数量暴涨。当时,在仅有几百米的某二线城市街道上,就有7家Kappa门店。经销商相互竞争、疯抢门店,导致租金直线上涨,利润开始下滑。

  经销商便开始向Kappa施压,索要福利。因产品价格实行全国统一,无法局部调价,Kappa只能给经销商进行补贴。同时,对于财务数据统计、产品销售统计、窜货等诸多问题,Kappa都无法实施监控,Kappa原有的模式已无法对渠道进行有效控制。

  秦大中曾叹:“我们曾辉煌过,但不代表我们有实际控制如此大生意的能力。”

  和君咨询吴亚南在接受《中国连锁》记者采访时表示,轻资产模式下,Kappa针对的主体不是消费者,而是经销商。消费者的利益点是衣服要设计的符合需求,体现自我价值。而经销商的目标只是获利。忽略对消费者的洞察,让kappa在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徐斌认为,从大环境而言,中国经济到了挤泡沫的阶段,尤其是运动服装品牌,在2008年奥运会时,运动服装品牌已是超常规发展,本身就存在泡沫,在双重泡沫叠加之下,自然开始退潮。实际上,最早开始调整的是耐克和阿迪,他们都经历了漫长的去库存阶段。随后传到到其他运动服装品牌,包括李宁、匹克等品牌。

  Kappa自然也无法幸免。“在企业快速跑的时候,难免会在产品、库存管理、营销等方面出现问题。”徐斌称。

  产品战略失误?

  此时,对于Kappa而言,无论是产品,还是对库存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

  以产品为例,Kappa在2014年新品发布会上推出的KOMBAT系列产品,主打“3D剪裁技术”,突出其对运动品牌功能性回归的意向。“运动服应该在面料科技这类体育专业性上下功夫,而不是玩时尚休闲服装的剪裁技术”。专业人士一语道出Kappa的短板。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在接受《中国连锁》记者采访时表示,kappa失败的原因在于其运动时尚产品在设计上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难以对消费者产生较强吸引力。

  体育用品市场一年有四季订货会,每一次订货都是预定半年,甚至一年后上市的产品,而相关的产品开发还要早半年,也就是销售人员订下的货,其实是一年到一年半后才能出现在销售终端。

  虽然一直走时尚潮流路线,但Kappa的库存周转天数却越来越高,这与讲究“快”的时尚品牌运营背道而驰。kappa中国区2014年库存平均周转天数为141天,2013年时该数字为139天。但kappa在2007年时就已经引进了“ERP-SAP系统”完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将平均存货周转缩短至49天。

  这与产品从研发到上市只需要15天的ZARA相比,几乎没有可比性。当运动休闲成为市场的主流时,耐克、阿迪、优衣库等都进入此市场时,Kappa的市场已被大量蚕食。

  2011年底,Kappa开始关店632间,剩下3000间左右的门店连安踏的一半都不到。到2011年,中国动向营收也下滑36%,盈利大跌71%,而,27.4亿元的销售额让其脱离了第一军团。

  此时正是运动品牌的高库存和关店潮集中爆发的高峰期。

  陈义红坐不住了,不得不重回中国动向,开始了Kappa转型的尝试。

  转型后的“衰落”

  陈义红一直就对轻资产模式有着隐隐不安,试图能在渠道上有所作为。

  熊晓坤表示,渠道的确对中国动向的发展造成了较大阻碍。当前,零售模式更加适应市场发展。

  在2010年,陈义红聘请阿迪达斯的职业经理人桑德琳·泽比布时,就希望后者能在中国动向建立起一套零售体系,但泽比布却未能完成这个重任,不仅搁置了渠道建设的计划,还将“轻资产模式”推到了极致——没有一家直营店,没有自己的加工厂。彼时,中国动向仓储周转天数高达54天,远远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库存金额增长达到了58%。

  陈义红重回中国动向后,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先是去库存,包括增加过季产品销售折扣、调整供货政策进一步让利给经销商。

  随后是建立自己的零售终端,2012年下半年,中国动向在湖南成立地区零售分公司,开始了打造自营零售的尝试。2013年,中国动向分别在辽宁、河南、湖北、广东、上海、黑龙江等区域新增6家地区零售分公司

  自建渠道取得了一定效果,零售渠道2012年收入占比为6.3%,比上一年增加了4.6%。到2013年,其零售渠道收入占比猛增到了18.7%,传统批发渠道降至81.3%。此时,经过“改编”来的直营店已达200多家。

  2013年中国动向营收14.1亿元,跌幅20.2%;毛利率有微量提升,达到48.2%。

  此外,对Kappa掌控力较弱的经销商,陈义红开始动刀。终止了与第三大经销商宝胜的合作,减少了约220家门店资源。最后,其第二大经销商,百丽也宣布放弃Kappa。

  陈义红也对外称,渠道改革布局基本成型,已从单一经销制,变为“自营零售+经销+加盟连锁”的模式。即便如此,与其他同业对手相比,也已经晚了一步。

  

  “榜样”原来很脆弱

  与竞争对手相比,Kappa在快时尚巨头们袭来时表现得更为脆弱。

  李宁在休闲化失败后痛下决心地深耕篮球、跑步和羽毛球领域,如今已基本成功回归运动专业形象;安踏虽然选择了专业化和休闲化两条腿走路,其在专业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是与李宁齐肩的;匹克本身就曾是耐克的代工厂,在篮球鞋的工艺和技术上有着自己的优势,未来还将向专业跑步方向拓展;特步也早在两年前开始主推跑步概念,赞助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并签约美国短跑明星加特林。

  在专业领域“身无长技”,Kappa业绩的下滑似乎不可避免。2014年,中国动向中国区收入为8.28亿元,同比下降8.4%,不足巅峰时的三分之一。

  2014年12月4日,与陈义红合作多年的老搭档秦大中离职,秦大中离任后,陈晨(陈义红之女)被委任为中国动向的执行董事及执行委员会成员。

  秦大中从2002年Kappa首次进入中国开始,就担任北京动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动向前身)总经理。一直以来陈、秦二人在业界都被称为中国动向的黄金搭档。

  对于秦大中的离任,陈义红表示:“秦大中先生作为中国动向的创始人之一,在集团创建、转型、收购、融资、上市等历史时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多少有些明日黄花的味道。在市场份额所剩无几、渠道改革晚人一步、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能力弱的情况下,中国动向想要翻身并非易事。

  “Kappa未来想要发展,需要在产品设计和渠道两方面进行突破,而渠道更为重要,它不仅能够促进Kappa产品销售,同时可以反馈消费者的偏好信息,指导产品设计。” 熊晓坤称。

  但对于未来发展,陈义红似乎信心不足。陈义红拿世界范围内的一线运动品牌做比较——美国还剩两个,德国日本也各剩两个,韩国剩一个,英国没了。“中国还有十几个,我可能能出来,也可能出不来,没了。”

  在北京前沿顾问公司首席顾问徐斌看来,这种行为也不难理解。对于Kappa而言,手握充沛的现金流和一些优质店铺资源,就算业绩下降,生存还不是问题。

  “在当今情况下,可以说没有哪个行业是安全的,包括BAT。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如果转型成功几率不大,还不如不做。因为不转肯定要死,转错了可能死得更快。” 徐斌称。

  但即便中国动向在连续5年主营业务下跌的情况下,其还有45.8亿元的流动资金,除去还在亏损中的李宁,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匹克、特步等其他四家体育品牌的净利润总和。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中国连锁》杂志 姜海锋,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