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街同质化和商业化成发展通病 该如何助跑旅游业

燕赵都市报 评论员 集月音   2015-08-25 11:09
核心提示:所谓风情街,一般来说,是当地人文历史、建筑特色、生活风味体现最极致的地方,很多还是理论上受到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但现今,同质化和商业化成了风情街绕不开的发展通病。

  旅游的盛行,对游客来说是愉悦身心的有趣经历,对旅游目的地来说,是健康绿色的经济发展途径。但是,有时候这种双赢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圆满,比如许多旅游城市的必游之地——— 风情街。最近调查显示,62.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各地的风情街长得都一样,同时,58.3%的受访者直言这些风情街的商业化程度太高。

  所谓风情街,一般来说,是当地人文历史、建筑特色、生活风味体现最极致的地方,很多还是理论上受到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但现今,同质化和商业化成了风情街绕不开的发展通病。如同新闻里描述的那样,如果你去过成都的锦里、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桂林的阳朔西街……你可能会发现,这些地方都有酒吧、炸鸡排和工艺摆件,看似各具风情,实则千街一面。这样的旅行感受恐怕难以满足游客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不会具有长久恒远的吸引力。

  旅游业过度的同质化和商业化,是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弊病。比如国内最早形成风情街的桂林阳朔和丽江,酒吧文化带动起新鲜的休闲内涵,“艳遇”、“发呆”等等成了风情街区最风情的宣传口号。这种商业营销成功让有些人觉得唯有此情此景才是真正的风情与味趣,所以善于取经学习的后来者干脆原样照搬。此等景象往往也给了规划者一种错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风情只能是这种中西合璧的小清新,所以针对历史街区拆旧建新,毁掉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重建所谓高端的商业风情成了常见的开发模式,不少城市在发展旅游时自觉不自觉坠入了这个规划陷阱。但是,很多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本身的文化传承也失去了魅力,最后落得的结果是门可罗雀。

  除了对所谓风情和品位定位理解上的误区,旅游业走向同质化和商业化的根本原因还是规划者在经济上的考量,山寨已有的成功模式是短时间内打造一个新风情街最省时省力的方式。以工艺品为例,全国各地风情街上纪念品的雷同,让游客们忍不住吐槽都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出来的批发货。但是这种雷同有时候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许多真正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或者民间艺术,在经历几十年低潮后,逐渐式微,而复苏这些已经没落的艺术往往需要精心扶植和培育,这不仅耗费时间更需要持续不断的经济支持和推广营销。相比重塑民间艺术的艰难,对急于追求经济回报的风情街项目来说,自然是批发商品更实惠便捷。但是抛弃原本特色,盲目拷贝和复制,即便可以在短期内兑换成一定的商业回报,也很难具有独特长远的魅力,更不要说保护本地历史人文气息和提振地区文化影响力了。

  总之,对旅游开发者来说,追求商业回报,无可厚非,但是商业吸引力的内核应该是各地原汁原味的历史人文气息,为短时效应主动或被动地走向同质化,对这种吸引力来说是最大的破坏与戕害。只有拒绝同质化,让历史文化街区精炼地呈现出其本来的韵味,才是风情街或者说整个旅游业获得长远发展的正途。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燕赵都市报 评论员 集月音,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