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国内百货关店共25家 自营能否自救?

搜房网房天下 肖娟   2015-09-03 01:17
核心提示:8月31日,尚泰百货万象城店正式关门,随着中国内地这最后一家店的作别,尚泰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拓展也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今年上半年,成都的百货们再次任性了一把,中开百货关门歇业,天虹百货等撤出成都市场,为焦虑的百货们再添了一把火。据联商网统计,2015年上半年国内百货关店总计25家,超过了去年全年的23家关店数量。而最近也有消息称,万达百货将关店45家。8月31日,尚泰百货(需求面积:25000-30000平方米)万象城店正式关门,随着中国内地这最后一家店的作别,尚泰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拓展也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多重原因致百货关店不断

  “脱离时代脚步”是根源

  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问一句“为什么”,到底是何种原因将曾经风光无限的百货逼到这等地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目前百货业遭遇到的市场困境或许正好合适,在外部环境方面有购物中心的夹击与电商的冲击,而在自身问题中,又不得不面临人力、物力、租金等成本上升的窘况,再加上受品牌及业态单一化带来的商品库存,更是让百货业倍感“压力山大”。

  日前,小编实地探访了城西乐宾百货及西单百货,第一印象则是不管是外部硬件设施还是内部业态及品牌都比较老旧。尽管乐宾百货与西单百货分别背靠光华村与金沙商圈,周边居住人群众多,然而,到这两家百货店内消费的顾客实则少之又少,尤其是乐宾百货,用门可罗雀来形容或许都不过分,而其顶层部分不少店铺与区域闲置,一派凄清苍凉的景象。

  

  (乐宾百货外)

  

  (乐宾百货顶层)

  

  (乐宾百货顶层)

  从经营现状与周边消费人群综合来看,乐宾百货落得如此境地,似乎有点no zuo no die,都是“不思进取”惹的祸。而如此这般对于时代与大众需求变化的不及时把控,在RET睿意德策略顾问部高级经理黄萱琦女士看来正是目前国内百货行业整体萧条的最根本原因。

  她以10年前与10年后的物质消费环境与购物心理差异来进行分析,10年前大众进入到商业场所的目的就一个——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所以百货在楼层设置与业态规划上指向性明显且较为单一,如负一楼为超市、一楼为化妆品专柜或鞋包等、二楼为淑女(少女)装、三楼为普通女装、四楼为男装、五楼为运动及户外用品等;然而,10年之后,随着物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们进入商业场所的目的不再只有购物而已,同时还对除物质需求之外的精神层面的满足提出了要求,而此时购物中心对于生活方式选择与体验感的供给则如“一个萝卜一个坑”一般地进入到了大众视野。

  

  (RET睿意德策略顾问部高级经理黄萱琦女士)

  而除此之外,在对百货业关店声音不断的原因解读上,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项目及开发顾问部高级助理董事罗元均还提到了国内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他表示,近年来尤其是2014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居民消费信心降低,导致整体零售商业增长乏力。而对照着时间,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正是百货关店潮的高峰。

  

  (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项目及开发顾问部高级助理董事罗元均)

  如何自救、悬崖勒马?

  由联营变自营同样风险重重

  放眼成都目前的百货业市场,虽然关店的消息不断,门店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然而却仍有那么一部分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佼佼者依然坚挺,如伊藤洋华堂(需求面积:20000-30000平方米)、新世界百货、王府井百货等。而对这三大百货品牌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方向,让“山穷水尽疑无路”慢慢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

  早在2014年,伊藤洋华堂便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动作,春熙店及双楠店均增加了餐饮及儿童业态的比重,向着类购物中心化的方向调整,对业态组合与楼层做了重新的梳理。目前,在新规划调整出的五楼美食广场,除了餐饮之外,一些如投篮机、照大头贴等小型娱乐设施也收获了不少的粉丝,它们与餐饮业态一起为五楼带来了可观的人气。

  

  与伊藤洋华堂不同的是,新世界百货凭借着定期打折促销的模式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同时引入了其自营品牌LOL,在第二楼扶梯处为其划出了一块展示生活方式相关产品的天地;而王府井百货则将其着眼点之一放在了微信支付上,并于2014年2月与腾信微信合作,企图借O2O应用奏响胜利的号角。

  从人气和消费上来看,这三大品牌在成都百货行业中基本上是大咖级的存在。然而它们的尝试与举措是否就能够为其它同行业者完全照搬呢?当然不行,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况且其中的O2O应用与采用自营模式也存在不少的风险点,稍不注意或将问题频现。

  对于百货进行O2O方面的尝试与拓展,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项目及开发顾问部高级助理董事罗元均先生表示,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现在,O2O也成为了各行各业突围的一个途径,但现在传统百货O2O的发展也尚在探索中,发展并不理想,很大因素在于大部分传统百货采用联营模式,各个品牌店独自经营,商场对商品价格和库存没有掌控权,很难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而且不少百货公司为了避免同质同量化,线上线下商品不完全重合,也导致网上商品种类很少。

  而对于采用自营模式来进行尝试与转型,RET睿意德策略顾问部高级经理黄萱琦女士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并分析了传统百货若采用自营模式可能存在的风险:

  1、成本上升。传统百货实则为一种“轻资产”模式,具有很强的规模性,在1、2、3线城市均有分布,而拓展倚靠的是百货的品牌效应。自营模式更像一种买手店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下的消费受众更偏重于1线或1.5线城市,3、4线城市无法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应,倘若一个百货品牌依城市级别来划分经营模式,即自营与联营模式同时存在,无疑将在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更高的成本要求。与此同时,自营模式下,百货将亲自承担可能出现的库存问题。

  2、人才问题。在联营模式下,百货的人才储备偏向于营销活动或楼层管理,而自营模式对于人才的要求则更高,它需要的是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买手相关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百货的试错成本较高。

  3、竞争对手的改变。自营模式下,百货的主要竞争对手将转变为品牌集合店与快时尚品牌,如IT、Zara、优衣库等。而这些品牌的产业经营链条已非常成熟,市场反应极其快速,但百货作为一个还处在摸索阶段的入门级选手,虽还说不上“鸡蛋碰石头”,但也是压力山大。

  百货撤离了

  购物中心空出的部分要怎么填?

  不管是成都的天虹百货撤离莱蒙都汇,还是尚泰百货撤离华润万象城,亦或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关店浪潮的万达百货从万达广场撤离,有一个问题都将接踵而至——“这些百货走了,购物中心里空出来的区域要怎么填补?”

  百货一般是作为主力店进驻到购物中心里,不管是楼层跨越还是总体面积空间,都不是一个小小的数字。因此,如何合理填补空缺的确是一个棘手但却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就好比遗落的拼图块,对于空出来的那一部分倘若不能顺势对接,则会变得突兀而奇怪,甚至影响整幅拼图的呈现效果。

  就此,RET睿意德策略顾问部高级经理黄萱琦女士给出了两个大的参考方向:

  第一,“缺什么补什么”。购物中心可以以所处区域内的消费需求及当前自身的业态组合为背景参考,补充进更多的业态,其中不乏一些新兴业态,如家居、医疗、剧院、宠物相关等,让自身的经营与消费环境供给更加丰富。

  第二,增强自身的城市功能,实现目的性的到达。购物中心可以考虑适当地加入一些非营利性的业态或增设部分免费的空间区域,如画展等艺术场所、社区居委会等,以增强体验感和聚客力。

  结语: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购物中心去百货化的趋势越发明显,但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项目及开发顾问部高级助理董事罗元均所认为,购物中心去百货化,可能更多的是去掉传统的不求思变的百货。因此,正如在目前成都商业地产市场整体表现大不如前、一片哀叹之时,远洋太古里却依然能早就商业奇景一样,真正着眼于消费者需求与市场发展趋势的优质百货,或许路会更长。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搜房网房天下 肖娟,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