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艺术消费模式兴起 文艺范+互动体验=经济效益?

中国商场   2015-10-13 10:32

核心提示:无论如何,购物百货和商贸中心自身的综合性功能定位,都有助于商场艺术的蓬勃发展。而满足购物百货和商贸中心对高客流量、高消费额度的双需求,也是商场艺术衍生其间所应发挥的功效。

  芮欧百货的“趣看立体书”,静安嘉里中心的“蜡笔达人”,K11购物艺术中心的莫奈展,爱琴海购物中心常驻的土耳其体验馆,金融街购物中心内的“融艺空间”,朝阳大悦城的“哆啦A梦”展,侨福芳草地的国际设计周,3D打印展,世纪金源的恐龙展,篮球嘉年华……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文艺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购物时尚,不仅在短期内汇聚了大量的人气,提高了商场的日人流量,产生了眼球效应和经济效益,将人气重新聚拢到日渐低迷的百货中心,同时还彰显了新时代商业地产领域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社会价值。

  在国外,商业与艺术联姻早已有之,在时尚领域不乏成功合作的先例,比如,香奈儿的设计与热卖就包含着艺术家的跨界合作,法国拉法耶特商场长期展出著名雕塑家安娜·克罗米以“长江”为题材的雕塑。在一些欧美国家,人们已经普遍接受艺术消费,澳大利亚的大卫琼斯老牌百货公司DAVID JONES早在1970年就和州立美术馆、博物馆合作,开创了轰动一时的店内美术展,而日本的“商场艺术”甚至成为一种传统。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商场艺术这一国际化概念已经成功扎根在中国,并且向着顾客和用户双向身份发展,增强互动体验,线上线下全面开发的多功能方向成功转型,而文艺产品自身也有本土化、现代化和时效化的浓郁特色和衍生趋势。

  然而,商场艺术这一概念化消费模式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将艺术市场化、商品化、附庸化,从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殿堂走下神坛来到商业气息浓厚的大型百货商场,是否让高雅贬值?其次,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美术展和艺术展存在着温度、湿度、保险等较强的硬性需求。市场上也屡屡发生失窃、破损和毁坏的事件,一些相关机构对此也持有比较负面的意见。保守派表示希望可以维持展品的珍贵性,不愿意让其参与风险系数极高的全公开式展览。展览前不愿放手和意外后无人买单是商场艺术的天价难题,同时也是直接和经济赔偿挂钩的一把双刃剑,毕竟没有人希望拯救商业地产营业额的尚方宝剑变成一把悬在头顶上的利刃。另外,如何增强真正的、长期的互动体验,将视觉化的被动参观转换成满足顾客所需、所思的主动供给,同时切实可行地增加商场的人流量和营业额,以及提升商场品牌的知名度,帮助扩大招商和提高店铺的租金,也是将商场艺术的表面功夫真的做成经济与艺术相结合的底蕴和内功的一大考验。

  无论如何,购物百货和商贸中心自身的综合性功能定位,都有助于商场艺术的蓬勃发展。而满足购物百货和商贸中心对高客流量、高消费额度的双需求,也是商场艺术衍生其间所应发挥的功效。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阵地、网络为平台的顾客群,更是购物百货和商贸中心在未来阶段所需要拓展的主流客户资源。如何让艺术到商场中去,让艺术充分融入社区,融入生活,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快乐学习,让消费者变成体验者,顾客变成会员,如何让顾客在艺术熏陶中消费,在消费中丰富自我,给商场的活动注入新鲜的血液,带动商场的经济发展,为多元化消费带来新活力,不仅仅是商场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未来经济动态中不可缺失的新环节。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中国商场,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