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触网”仍不敌电商 传统超市如何挽回顾客的心?

北京日报   2015-12-15 14:13
核心提示:文章选取了京东商城、天猫超市两家典型电商代表和大润发旗下的飞牛网、京客隆两家传统超市“触网”代表进行了各方面比较。尽管两类商家价格差别并不大,有些超市商品甚至低于电商,但销量和认可度却相差甚远。

  或是自建网上商城,推出自己的APP,或是与电商合作,让其为自己导流,再不济,也得在卖场收银台接入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粗略估算一下,目前数得上来的大型超市和知名便利店基本都已经“触网”。

  记者选取了京东商城、天猫超市两家典型电商代表和大润发旗下的飞牛网、京客隆两家传统超市“触网”代表进行了各方面比较。尽管两类商家价格差别并不大,有些超市商品甚至低于电商,但销量和认可度却相差甚远。到底要做些什么,超市才能挽回顾客的心?

  比价格

  超市不比电商贵

  价格是顾客考虑最多的因素之一。记者随机选取了十种商品对比了四个商家的销售价格,其中五种属于食品类、五种属于日用品类。比较结果显示,超市如果和电商进行价格PK的话并不一定会输。

  以平均价格计算,十种商品中,两者持平的有一种,超市高于电商的有七种,超市低于电商的有两种。以具体售价来看,与京东商城相比,飞牛网有货的八种商品里,与其持平的有四种,三种低于京东,仅有一种高于京东;京客隆有货的八种商品里,一种持平,五种比较便宜,两种稍贵一些。与天猫超市相比(有一种商品天猫无货,实际比较了七种商品),飞牛网与京客隆均有一种售价与其持平,六种售价高于天猫。

  具体到每种商品,价差并不算大,大部分商品的价差都维持在几毛钱左右。

  比配送

  下单一个半小时收货

  如果说价格决定了顾客选择在哪个商家购物的话,那么配送则决定了顾客是否会继续在这家购物。记者对比发现,超市若是由附近门店负责配送发货的话,速度甚至比配送能力强大的电商还要快。

  以包邮起步门槛来看,飞牛网门槛最高,京客隆门槛最低。前者购物满95元,可以获得重量不超过10公斤的免运费资格,如果购物金额在50元以下且不超过5公斤重,需要支付的运费为15元;后者满49元可以免运费,但具体规定在APP上并无显示。相比超市,电商的包邮门槛处于中等水平,京东普通用户满79元免运费,钻石用户满59元就能免运费,并且没有重量限制;天猫超市则是满88元包邮,限额是10公斤。

  以配送时效来看,在飞牛网下单后显示预计1到3天送达,但并无具体时间段显示。在京客隆APP上下单,2小时后可以到门店自提,选择送货上门将在3小时内收货。相比之下,电商配送更加灵活周到。京东商城配送时间每天分成三个时间段,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选择;天猫超市在当日上午11时前成功提交订单并完成支付,可以当日送达。

  记者13日晚间分别在飞牛网和京客隆下单订购商品,送货较快的是京客隆,18时13分下单,配送人员19时49分敲开门,用时1小时36分钟,比承诺时间快了一半。配送人员表示,这是从附近门店直接发货的。而在飞牛网的下单时间是19时25分,送货时间则是14日13时30分。

  吐槽

  品种少体验差“不够专业”

  中国商报商业研究院日前发布的《零售业O2O趋势分析与前瞻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约82%的企业已经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尽管普及率可观,但对销售的带动作用依然有限。2014年,中国连锁百强开出的网络商店的销售额大多仅维持在千万元的销售规模,31.4%的企业网络销售额不足1000万元,网络销售额3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3.7%。

  既然价格相当公允、配送也算靠谱,为什么顾客并不认可超市自建的网络销售渠道呢?

  家住劲松的董女士是网购达人,对各网站的优劣了如指掌。在她看来,超市自建网店最大问题是“不够专业”,而这四个字几乎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顾客说的最多的话。

  “买东西要付邮费不说,品种也少,”董女士说,想买的东西无法搜索出来,跟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货架完全不一样。以京客隆APP为例,目前仅有速冻食品、熟食、面包、豆制品、雪糕/冰淇淋、主食六类商品。除了商品种类不丰富,董女士觉得操作体验也不够好,“有时打开APP参加秒杀,接连闪退,或者怎么点都没反应,一两次之后就再也不想用了。”

  记者在体验中也对“不够专业”有所体会。虽然购买的是速冻食品,但被送过来时只是装在了普通的无纺布购物袋中,并没有其它保温措施,与电商网站层层叠叠的严密包装相去甚远。

  更多的人抱怨送货慢。“什么上午买下午到、下午买次日到的,我的两天了,一直显示在打包还没送出,我离那家超市也就十分钟路程。”消费者秦先生表示,还不如直接去超市更方便一些。“超市最大的优势就是品牌,要是网上和店里价格一致、品类同步,线上下着单,门店就配货了,一会儿就送过来,我肯定把票投给超市。”

  相关新闻

  超过六成网购靠冲动产生

  在网上逛着逛着,很可能就买下了并不在计划内的东西。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日前联合发布的消费行为报告显示,超过六成消费者在网购时会浏览本来没有想要买的商品,理智型网购者不足四成。

  在“全球化消费”和“数字化消费”两大趋势下,中国消费市场急速变化,“漫无目的”的消费行为随着网购的发展而不断普及。报告显示,在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对“在网购时,我会时常看本来没有想要买的品类的商品”持肯定回答的受访者比例分别达到68%和65%,这一比例在日本和美国分别为46%和59%。

  博报堂生活综研首席研究员钟鸣把这种消费称之为“机遇消费”。他表示,“机遇消费”呈现出新的消费特征,消费者对意料外的商品兴趣盎然,并且热衷于顺藤摸瓜式搜索,在有明确购物目标的情况下,仍会浏览与目标商品毫无关联的商品信息。随着网上商品品类的丰富和跨境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享受“邂逅意外的商品或服务”的乐趣。在购买的商品品类方面,海外商品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对于数码产品、家电、时尚用品等品类产品的消费,一线城市消费者更偏向于购买国外产品。

  此外,海外电商网站已经成为了国人网购的“信息源”。针对过去一个月内网购过的消费者的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有过浏览国外电商网站的经历,实际在国外电商网站上购物的比例为16%。这两项数据在美国分别为43%和59%。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北京日报,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