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之下 沈阳实体商业该如何走出困境?

沈阳晚报 记者 白昕   2016-01-06 14:51
核心提示:面对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网购大军,这对于实体商业的运营无疑产生压力。在“寒冬”之下,沈阳实体商业该如何应对,走出困境?

  面对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网购大军,这对于实体商业的运营无疑产生压力。在“寒冬”之下,沈阳实体商业该如何应对,走出困境?

  1月5日,民盟沈阳市委员会通过调研发现,盲目扎堆建设、“千店一面”已成为沈阳商业体软肋,亟须进一步优化大型零售商业项目运营。

  现状:实体商业面临变局

  在互联网时代下,百货交易越来越倚重电商平台,实体商业受挤压已成不争的事实。民盟沈阳市委员会调研中发现,截至2014年末,沈阳市已有21家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商业项目因各种因素先后歇业或退市。事实上,这些实体商业在电商发展初期,在静态的市场环境中都有过荣光,但在电商势头凶猛的当前,城市消费容量遭遇电商分流,实体商业的生存空间遭到压缩。民盟沈阳市委员会认为,面对电商大潮冲击,正确认识并引导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发展,对沈阳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非常重要。

  分析:项目雷同缺乏特色

  民盟沈阳市委员会调研中发现,目前沈阳市正常运营、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商业项目共有206个,其中位于市内五区的共有154个,约占75%,主要分布在中街、太原街、北市场、金廊等繁华商业区,这些大型零售商业项目又几乎千店一面,商品种类、层级乃至商品的楼层摆设等都呈现“一张脸”的雷同化趋势。缺乏特色商业定位和经营策略,对消费地域和消费者特质估计不足,一味追求“高大上”,只考虑都市金领、白领阶层的高收入消费群体的“小众”需求,忽略中低消费者群体。

  其次,目前于洪、沈北、浑南、苏家屯四区及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型零售商业项目共38个,约占全市19%;四个县市(新民、辽中、法库、康平)大型零售商业项目共14个,约占全市6%,数据显示市内城区商业地产过于集中。

  此外,航空、高铁、互联网等“井喷式”发展势头正快速改变着沈城的商业格局和模式。高端消费者向北京、上海乃至欧美等国际一线品牌集聚的国家转移购买力,大众消费者逐渐倾向于物美价廉的网络代购。“年中购”、“双11”等沸沸扬扬的网络节日,微商、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足可见其对实体店客源分流的巨大影响。线上渠道革命对线下渠道冲击巨大,也对金廊的商业地产项目提出严峻考验。

  出路:加快模式转型升级

  针对实体商业的现状,民盟沈阳市委员会认为,政府要制定顶层规划,在全市范围内通盘考虑项目布局。定期公布各区域产业定位、人口密度、现有商业设施状况等信息,逐步平衡各城区间的商业地产需求。

  科学开发和预留商业用地,制止盲目上马的商业地产项目,推进地产项目由普遍招商向有目标选商转型,解决商业地产卖不掉、租不出的问题。在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审批过程中,会同商业主管部门,加入“业态”论证环节,协调推进商业地产量与市场需求的平衡。

  同时,要围绕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引导大型零售商业项目实施创新经营工程,做好“互联网+商业地产”战略,发展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形成“店商+电商+服务商”等新型经营模式;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商业主管部门对全市重点商圈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最佳业态组合方案,并与实力雄厚的商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探索形成“订单式商业地产”经营模式,提高现有商圈经营收益能力。

  民盟沈阳市委员会认为,目前大型零售商业项目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相对于微商、电商、网络代购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大型零售商业项目应该冷静地看到自身的优势。兴隆、大商、中兴等本土大型零售商业项目评效较好,表明它们在经营策略、运营模式上有先天优势和独到之处。由此可见,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仍喜欢现场挑选、尝试的购物方式,既能确保商品质量,又能享受购物过程。

  因此,大型零售商业项目应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以更加优质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质量来吸引、打动、凝聚消费者,要主动出击、迎难而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沈阳晚报 记者 白昕,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