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提出2020年将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四川新闻网 杜玉全   2016-03-11 09:29
核心提示:《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日前正式完成编制和印发。《规划》提出到2020年,成都将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到2025年,为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10年后,成都长啥样?国际化城市核心功能更强,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更好,国际往来更加频繁,城市生活更加宜居,成都将“瞄准”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

  3月10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科学谋划成都未来十年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发展蓝图,《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日前正式完成编制和印发。《规划》提出到2020年,成都将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到2025年,为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新闻发布会现场

  《规划》提出,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的战略举措,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是成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理应增强自身实力,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全球配置力、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重要城市。成都将通过“融入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三大发展路径,用十年时间,完成建设内陆开放门户城市、亚洲内陆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创新型城市、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国际生态宜居城市五大任务。

  发展目标和阶段目标

  《规划》提出,2016-2020年,重点任务是“框架建设+功能塑造”。成都以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融入全球分工合作为主线,加快推进成都现代化进程;以夯实经济基础和扩大经济影响力为重点,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发展新动力,提升城市新品质,加强交往功能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

  到2020年,初步形成国际化城市的功能架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国际交往便捷频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吸引力大幅增强,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2021-2025年,重点任务是“功能强化+品格塑造”。以巩固城市核心功能、塑造植根本土的城市特质为主线,着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到2025年,国际化城市核心功能不断强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更加深入,城市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市要素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往来更加频繁,宜人城市品质更加鲜明,为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内陆开放门户城市

  《规划》提出,建设内陆开放门户城市,全面提升成都现代互联互通水平。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领先西部、通达全国、联接世界的交通、通信优势。口岸建设不断加强,口岸大通关服务和协作体系日益完善,内陆口岸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货物与服务的集散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为国内和亚欧货物中转中心。到2025年,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数超过65条,国际(地区)航空货邮吞吐量突破25万吨,铁路进出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万标箱。立足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优势,以提升现代互联互通水平为目标,建设以双机场和国际铁路港为核心、“铁、公、航”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完善立体口岸开放体系,进一步强化货物与服务的集散功能,提升信息通道能力和信息集散能力,建成我国内陆开放门户城市。

  建设国际内陆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国际性区域航空枢纽,巩固国内航空第四城的地位。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同步推进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综合客运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成都双流机场的相关设施建设,形成“一市两场”的航空枢纽双节点格局。争取开放并充分利用第五、第六航权,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大力拓展国际(地区)航线,完善4小时航程的亚洲航线网络,加密10小时航程的洲际航线,开发10小时以上航程的跨洋洲际远程航线,构建“国际多直达、国内满覆盖”的航空运输体系。建设国际性区域铁路枢纽,巩固国内第五大铁路枢纽的地位。西向加快建设川青铁路(成都至格尔木)、成都至西宁铁路、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段),充分发挥“蓉欧快铁”“中亚班列”双黄金通道优势,构建面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贸易快速通道;北向重点建设成兰铁路,拓展成都—西安—环渤海地区铁路通道,畅通连接亚欧大陆桥的运输大通道;东向积极构建成都与武汉、宜宾、泸州等港口的铁水、公水联运系统,连接长江黄金水道;南向加快推进成都至贵阳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强化与广西防城港、广州南沙港、孟加拉国达卡港等重点港口对接,拓展面向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运输通道和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国家区域性高速公路枢纽,发挥高速公路在对外交通的骨干地位和基础作用。优化市域内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建设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成灌高速第二通道等高速公路。启动实施成南、成绵、成乐等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工程,积极搭建“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高速公路骨架。

  建设区域性国际口岸城市。优化完善“一区两园三口岸多场所”的口岸设施规划布局,加快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各种类型口岸开放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工作。积极建设新老机场、成都国际铁路港等口岸经济集聚区,加快面向欧洲的航空和铁路货物转运中心建设。强化口岸政策功能,建设直达贸易对象国的内陆起点口岸。积极融入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进程。

  

  建设国际区域物流中心。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体系,建设“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国际区域物流中心和面向亚欧的桥头堡。每年争取新开通3条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完善成都至欧美澳亚枢纽机场的直飞航线网络,实现成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直通互联。实施“蓉欧+”战略,稳定增加成都至国内、省内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蓉欧+”铁路班列,延伸蓉欧快铁欧洲端辐射范围,加快建设中(青白江)欧(罗兹)两端铁路货物转运中心,逐步布设沿线主要港口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分拨点,形成“一线两核多点”的网络揽货合作格局。推进实现蓉欧快铁和中亚班列“双黄金国际通道”常态化高频次双向稳定运行,完善蓉欧快铁与其他中欧班列的合作机制,打造成为开行最稳定、运行时间最短和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中欧班列。加快建设智能型国家公路物流枢纽,推动开行“成都至东盟自贸区货运直达班车”,畅通面向东盟的公路货运通道。

  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通道能力和信息集散能力,加快推进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城市建设。完善骨干直联点建设,强化成都至周边城市通信干线通达能力,积极建设长江经济带信息传输大通道。扩展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积极推进设立国家级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局。

  打造亚洲内陆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

  《规划》提出,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国际区域贸易中心、西部金融中心,提高对外经贸合作水平,构建开放型区域合作体系,全面提升成都产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到2025年,成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利用外资实际到位额达到15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数达到300家。紧抓国际国内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充分挖掘成都在区域市场、基础条件、优质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转型升级为基本理念,以功能优化为重点,全面提升成都经济发展的区域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亚洲内陆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建设。

  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主动顺应工业4.0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方向,推进“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升级,围绕“量质并举”,分层推进重点产业梯次发展,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产业。到2025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建设国际区域贸易中心努力争创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700亿元,建成国际区域性商旅文展复合中心,成为消费活跃、现代贸易功能发达的国家级商贸流通节点城市和时尚消费目的地。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打造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区域性国际资本市场,打造中国西部离岸金融中心,打造中国西部创投融资中心,打造全国新型金融先行区。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3.5%,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分别达到1200家和2000家。

  构建开放型区域合作体系。推进成都经济区、成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成都作为全省“首位城市”的引领作用,完善成渝经济区竞争与合作机制。探索“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开放合作模式。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重点城市产业合作。加快建设国家级中韩创新创业园和中德、中法等重点国际产业园区,进一步提升连接国内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作用。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

  《规划》提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城市,不断提升国际化城市的交往功能。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往活动显著增加。旅游、会展、美食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国际吸引力大幅增强。外国驻蓉机构和国际友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国际地位有效提升。到2025年,境外游客入境人数达到850万人次,年度举办国际性会展次数达到190个,驻蓉领事机构达到20个,国际友好城市达到42个。建设国际会展名城,做大做强现有的西博会、糖酒会、非遗节、欧洽会、软洽会、美食节、创意周等品牌会展项目,打造3-5个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的高端会展品牌,加快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会展场馆设施建设。

  建设国际创新型城市

  作为《规划》的一大亮点,《规划》提出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都将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000亿元,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件。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以人才建设、平台建设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和扩大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和数量,建设一批研发类和非研发类的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将成都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在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机制灵活、创新活跃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到2025年,成都市人才总量突破500万。加快创新驱动重点功能区建设,推动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高水平高起点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到2025年,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超过90个。到2025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00家,百亿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超过30家。到2025年,成都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到2025年,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超过200只,投资金额超过3000亿元。

  建设国际生态宜居城市

  《规划》提出,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塑造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形成生态优美的绿色城市空间和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到2025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PM2.5年均浓度小于50微克/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1%,中心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80%。将成都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包容度的国际生态宜居城市。到2025年,成都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中心城区、郊区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100%和80%。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快速公交、常规公交为主体的现代大都市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中心城区相对独立的“三环十九射”快速路网体系和“环+放射”快速公交网络。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1200公里。

  2016年 重点推进18个年度目标

  为贯彻落实《规划》,《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2016年度计划》同时出台,就推进五项发展任务,细化了工作推进表,将责任明确到各个部门。

  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按照工作细化推进表,2016年将重点完成18个年度目标,主要包括: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700万人次,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数达到44条,国际(地区)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9.2万吨,铁路进出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万标箱;亚洲内陆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进出口总额增长8%,利用外资实际到位80亿美元以上,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数达到272家;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形象较大提升,境外游客入境人数力争达到270万人次,年度举办国际会展104次,外国驻蓉领事机构达到15个,国际友城超过30个;国际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显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4.5件以上;国际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顺利推进,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1%,PM2.5年均浓度达到成都市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8.7%,中心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5%以上。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四川新闻网 杜玉全,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