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资或抛售 折射老牌港资房企对内地市场的新判断

克而瑞咨询   2016-04-12 11:38
核心提示:2015年,新世界集团、华人置业、信和置地等港资房企出售15个超大型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米,接盘者均为恒大,在这轮收购中共斥资602亿元。

  撤资或者抛售,折射的是老牌港企对市场的新判断。

  首先,来看看港企的几个状态:

  状态一:撤资 或 抛售

  众多港资房企抛售项目,恒大接盘。

  2015年,新世界集团、华人置业、信和置地等港资房企出售15个超大型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米,接盘者均为恒大,在这轮收购中共斥资602亿元。

▲表:2015年内,恒大接盘港企15块地产项目

  面对港资房企大量的抛售行为,大家肯定疑惑:难道港企不看好内地的房地产市场,所以集体撤离?

  状态二:下调业绩

  代表企业:九龙仓

  2016年3月9日,九龙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九龙仓」)在香港举行2015业绩发布会,会上表示,九龙仓在内地的合约销售额同比增长21%至260亿元。

  然而,九龙仓却将2016年内地销售目标仅仅定为240亿元,并表示在内地将会保持严谨审慎的购地原则。

  九龙仓作为港资房企愈发谨慎。

▲九龙仓2015香港业绩发布会现场

  下面,我们通过解读企业年报,了解港企对内地楼市策略发生的变化及抛货背后的原因。

  新常态下,港资房企重新制定发展策略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些被称为「内地房企之师」的港资开发商凭借成熟的发展体系以及长线投资、长期囤地的开发方式在内地房地产市场风生水起。

  如今在行业盈利水平持续收窄的背景下,精明的港资开发商开始重新观察这个市场。

  样本一:新世界高位套现,为私有化铺路

  2016年1月6日,新世界发展(00017.HK)正式向新世界中国(00917.HK)提出私有化建议,拟按每股要约价7.8港元现金,收购所有新世界中国股份。

▲2016年1月6日发布要约公告

?

  时隔两年重启新世界中国私有化

  早在2014年,母公司新世界发展就提出采用「协议安排」的方式收购新世界中国,这种收购方式需要「数人头」,不论持股市值多少,只要反对的人数达到一定比例便不能成行。最终,新世界中国私有化计划因持股总数不到1%的约400名小股东反对而宣告失败。

  两年后,新世界发展重启私有化计划,此次私有化采取了「全面收购」的方式,避开「数人头」。

▲3月18日,召开了私有化新世界中国的特别股东大会,表决私有化新世界中国议案,结果以99.75%赞成票通过。

   集中抛售内地项目为私有化铺路

  2015年,新世界中国把旗下多个住宅项目出售给恒大,以及把旗下新世界酒店管理出售给控股股东周大福,套现金额高达200亿元。

  新世界中国在私有化前频繁出售手中资产,很显然是为了私有化铺路,而新世界中国在出售这些项目后,现金充足,刚好可以弥补新世界发展资金困难的问题。

  私有化后的业务优势

  新世界中国作为新世界发展的内地物业旗舰,私有化新世界中国,就等于取消了与新世界中国的不竞争承诺,令母公司可以直接投资中国物业,巩固国内业务在集团内的战略性定位。

  此外,私有化后精简的集团架构,有助于人才互通;在财务上,也会带来更优越的融资,更协调的内部财务管理。这一切,都符合新世界集团近年所提出的优化业务,加快资金回笼,集中发展房地产的主要目标。

  样本二:九龙仓收缩战线,持续优化物业组合

  昔日「地王」的创造者九龙仓,对于内地销售型物业现持审慎的策略。

  2016销售业绩根据可售货量制定

  2015年九龙仓在内地销售较好,主要原因是受益于内地楼市调控政策的放松。对于2016年保守的业绩目标,九龙仓集团主席兼常务董事吴天海表示主要根据可售货量而制定,并不代表九龙仓对于楼市前景不看好。

  住宅业务收缩至更为集中的城市

  九龙仓在2015年业绩发布会上公布将会减少持有项目的城市,由15个城市减到10个。内地版图深度聚焦,意图更好地提高已经布局的核心城市的市场占有率。

   继续寻求收购投资物业的机会

  相较于对住宅业务的谨慎,九龙仓似乎对投资物业的前景更为乐观。年报显示,2015年,九龙仓集团核心盈利增加5%至110亿港元,其中投资物业核心盈利增加9%至83亿港元。按比例看,九龙仓2015年收租业务的核心盈利占据了集团整体核心盈利的约76%。

  换句话说,仅仅依靠持有型的投资物业收租,九龙仓去年就赚到了83亿港元核心盈利。

  投资物业无疑是九龙仓的核心业务,而在未来其还有意要扩大这一业务,在成都国金中心之后,九龙仓正在全力发展长沙国金中心及重庆国金中心,并有意继续寻求收购投资物业的机会。

▲成都国金中心

  样本三:长和系(长实、和黄),世纪大重组

  这两年,李嘉诚的公司在内地鲜少再拿新项目,却大量甩卖内地和香港的资产,让很多人相信,李嘉诚有在陆港房地产撤资之心。猜测之际,长和系2015年上半年酝酿了一场世纪大重组,叫人目瞪口呆。

  重组以「地产」及「非地产」业务划分

  2015年1月9日,长实集团(00001.HK)及和黄集团(00013.HK)宣布重组业务,并创立两间新的上市公司,分别为长江和记实业及长江实业地产,前者会接手两个集团所有非房地产业务,而后者则合并两个集团的房地产业务。

  历经短短五个月,这两家业务多元化、规模庞大的企业,就实现了「长实重组」、「并购方案」、「分拆上市」三个步骤。

  将地产业务从整个多元化集团分离出去,相当于在地产与其他业务之间设立一道防火墙,一旦地产业务遭遇系统性风险,可以有效防止风险波及到长和系的其他业务。

  重组 ≠ 撤资

  重组之后的长和系拥有几大显而易见的益处:

  「长和」及「长地」各自规模提升;

  消除控股公司折让,为股东释放实际价值;

  分拆后的「长和」及「长地」,业务界定清晰,有助投资者对相关业务作出更准确的投资分析。

  作为风向标的李嘉诚,任何举动都会被格外关注与过度解读。然而,这次的长和系世纪大重组,无法印证李嘉诚撤资的猜测。

  内地房地产行业进入下半场,市场逐渐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港资房企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竞争优势及发展空间相对之前小了许多。

  面对新常态,港企在内地市场的策略发生「分化」,有的房企选择撤离,有的房企选择继续加码投资,有的房企开始战略收缩和聚焦,更加现实地面对市场的变化。

  归根结底,各家房企都在「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己的布局与发展策略,寻求企业的中长期稳健发展。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克而瑞咨询,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