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体验店是怎样一个生意?这家做了半年多的这么说

好奇心日报   2016-07-12 09:04
核心提示:大众点评收录的和“VR”相关的店铺就有 45 家,他们大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营业。

  我坐在一架圆形的飞行器中,脚下是火星红色的崎岖地表。一阵剧烈的摇晃和俯冲之后,飞行器短暂降落,随后又在颠簸中飞向另一颗星球……

  这是一段关于太阳系旅行的虚拟现实(VR)内容。和用一个手机盒子或头盔的观看体验不同,我是在一家虚拟现实线下店、坐在一个可以动的椅子上看完这部短片的。眼镜提供虚拟内容,椅子负责真实的晃动。

  

用来体验 VR 游戏的椅子,它会颠簸和晃动。

  你也许注意到了,最近这样的虚拟现实体验店不断出现在商场、影院、广场……在北京,大众点评收录的和“VR”相关的店铺就有 45 家,他们大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营业。

  “虫洞”就是其中一家,它开在北京东五环外人流量最大的商场长楹天街,占地 120 平方米,位置是地下二层,正对地铁出口。

  我们和这家开业已经半年时间的体验店负责人聊了聊,他们的经历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一些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做这东西?这生意到底挣钱吗?

  花费几十块,能买到的还是初级 VR 体验

  虫洞的店里摆放着近 10 台设备,不同的游戏配有不同的座椅,比如赛车,它就像你在电玩城看到的那样,只不过屏幕被虚拟现实头盔代替。

  

用来体验赛车游戏的椅子

  虫洞 VR 体验店的总经理赵曦辉告诉我们,他们的头盔基本上是从大朋这家位于深圳的硬件厂商采购。而座椅则需要另寻厂家定制出解决方案,让它们和不同的游戏内容相匹配。

  

  目前来看,大朋的体验并不好。尽管它不是那种塞个手机进去的塑料盒子,也需要连接电脑,但受制于屏幕的质量和处理器性能,我们玩到的游戏并不流畅,令人头晕,并且画面的颗粒感非常严重。

  这和 HTC Vive 和 Oculus 的使用体验截然不同,相比之下,这些头盔和手机盒子的粗糙效果没什么差别。

  总的来说,这里的东西可能更吸引对虚拟现实完全没有概念的人,比如小朋友。

  在这个问题上,体验店的经营者有着单纯的出发点:节省成本。

  “HTC 的价格太贵,是大鹏的三倍,”赵曦辉说,Vive 的效果的确是好,但目前大部分体验店都用的是几家国产厂商的设备,就是因为便宜。“加上 HTC 对电脑的要求特别高,一整套下来要 3 万,但是要配大鹏的可能只要 7000 多块。”

  抛开很难买到这个因素,如果购置 Vive、Oculus 设备和游戏,用抬高票价来收回成本呢?赵曦辉认为这也并不可行,考虑到大众的接受度、门店周边的物价,高价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顾客。

  “即便给了你最好的设备,你不琢磨后面的事,怎么推广、怎么营销,还是没用。”

  用来挣钱的不是只有门票

  虫洞的单次体验价格在 30 - 60 元,共有 100 多种游戏。这个价格在北京五环外的常营地区,大约等于一张电影票。

  但 VR 体验店吸引来的消费却远不及电影院。按照赵曦辉给出的数据,店面一天接待 30-40 人左右。

  我们在某个周末的下午 6 点左右来到虫洞的体验店,在大约 30 分钟的观察里,相继有 30 多个路人被摆在门口的一堆虚拟现实眼镜吸引而来,但并没有一位掏钱购买门票。

  门票没能让这家店填补前期投入的 100-150 万元人民币,赵曦辉说至今“赔的不多”。

  120 平米的店面,房租占到了月支出的三分之一,剩下的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来自设备。“游戏机成本的话大概在四五万块(一台)。最贵的设备是飞行模拟器,可以 720 度旋转,成本在十五六万。”这些设备需要定期更新和维护,这又是一笔开销。

  虫洞 VR 体验店面积是 120 平方米,有 8 台设备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稳定增长的客流,门票收入似乎很难支撑一家门店的运营。

  所以这家店想到了其他的盈利方式,比如做媒体。

  “虫洞虚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是北青集团,拥有《法制晚报》和《北京青年报》。

  在赵曦辉的设定里,“线下体验店不会以营利为目标……为什么北青会做这个事?因为这是整个 VR 营销的一种渠道。”

  所以在收门票之外,虫洞做了一个“媒体平台”,和《法制晚报》合作,成立了一个“VR 新闻实验室”;店面可以租赁出去当做营销场地,同时虚拟现实用来制造噱头;或者作“技术展示”,让诸如虚拟现实看房等公司来这里做推广。

  总之这些设想都和媒体、传播、做广告有些关系,“我们做的是有点像营销公司和广告公司,或者说是公关公司。”

  不过问题在于,这部分业务能不能让线下店获得盈利,依然是个未知数。

  体验店的角色很重要,但现在它的顾虑还有很多

  尽管生意不好做,一个事实是,虚拟现实线下店的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至少在做头盔的科技公司口中是这样。

  HTC Vive 去年就宣布了一项和顺网科技的合作,Vive 的算盘是让自己的头盔进入他们遍布各地的网吧,以售卖门票的方式获得收入。上个月,HTC 又将目标具体到“一万个”,这其中包括苏宁和国美的门店。HTC 说这些体验站点将出现在“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

  HTC 的目的很明确,让更多的人知道虚拟现实、特别是 HTC Vive 都是什么,这是销售硬件的基础。

  而线下体验店的目标截然不同:让更多的人走进店里花钱体验。实现这个目标,经营者有很多顾虑。

  比如覆盖人群的范围。虫洞最初的打算是在北京开 10 家门店,这半年的经营状况让他们决定用“流动”站点来替代,因为一个门店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

  “不能老在一个地方待着,”赵曦辉说,想要在同一个店面快速提升营业额,就需要一大笔推广费用,而且效果不一定好。“但是我们在庙会,一天的收入大概相当于店里一个月收入的 2/3。”

  

这是虫洞成本最高的一台设备,可以 720 度旋转的“太空舱”

  线下店还要考虑怎么让人们产生二次消费。

  “现在的 VR 体验店,有一家能值得你一直去吗?”赵曦辉说,目前来看体验店引来的大多是仅仅出于好奇心的一次性消费,不会像游戏厅一样吸引人反复进去。

  但有趣的是,线下店正是靠着这种一次性消费而存活。

  “VR 体验店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虚拟现实知识的初级教练。”赵曦辉认为,现在的虚拟现实普及率低,极客之外的人群不会追求高级的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线下店并不十分迫切地引入更贵、体验更好的虚拟现实设备。这是个没有必要、有消耗成本的事情。

  而等到大部分人知道了虚拟现实是什么也有过体验,回头客产生,才是要谈“体验升级”的时候。赵曦辉的设想是,这个阶段要购置更好的设备、同时增加一些有对抗和排名游戏,让人产生再来一次的冲动。

  赵曦辉觉得这半年来行业的变化特别快,起码大城市里很多人知道虚拟现实了,“但这个变化足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特别厉害的行业,这事我不好说,我没看清楚。”

  目前很少有人真正体验过虚拟现实设备,包括科技业内的人。比如年初的西班牙全球移动世界大会上,参会的通信公司、软件公司人员也在三星的 Gear VR 展区也排起了长队。

  线下体验店大概会是虚拟现实设备走向用户的一步。哪一天虚拟现实像计算机一样成为日常用品,线下店就会是只面向一小部分人的场所。

  就像现在的网吧,这不是大多数人使用计算机的地方。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好奇心日报,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