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路太平洋将谢幕 盘点二十年来上海红极一时商场

旅游时报   2016-12-01 13:50
核心提示:淮海路太平洋即将谢幕,盘点二十年来上海红极一时的商场。

  淮海路太平洋即将谢幕

  这个内地百货业黄金时期的代表品牌、上海知名购物地标,

  如此黯然退场多少让人心酸

  那些年,过年、店庆、圣诞节……

  哪一次不是人挤人

  店庆广告纸翻看无数遍

  黄牛站在收银台边

  你给他现金,他帮你刷卡的画面再也不会出现了

  

  八零后们还记得这些百货商店吗?

  九零后们有逛过这些百货商店吗?

  01

  徐家汇太平洋

  

  记得伐?有多少个闹哄哄的12月是在“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里度过的?商场里热气烘烘,现在习惯了淘宝的90后简直难以想象当年震撼的盛况。黄牛就候在每个CASHER前面,跟你礼券换现金。小姑娘们心跳加速,299-100,399-200,899-500,心算能力发挥到极致,然后大包小包,拎得手发抖,聚集在门口等出租车。可以说,徐家汇太平洋是1990-2000年代最了不起的百货商场,她象征着上海这座城市的青春梦想,也爆发了惊人的拜金和物欲。尽管现在徐太门口的景况已经那么逼仄和寒酸,但是里面毕竟还是有人的,哪一天如果徐家汇太平洋关门了,那么整个时代,就真的不可挽回的结束了……

  02

  淮海路巴黎春天

  

  开出来的时候,巴黎春天的定位是“高端”的,这是相对当时太平洋、百盛这样的商场,但又不同于东方商厦的“一本正经”,巴黎春天,听听这个名字,多么明媚和浪漫!记得当年巴黎春天沿淮海路陕西路转角一大排落地玻璃橱窗,多少气派!撑门面的是什么牌子?MAXMARA!想象得出吧?底楼卖什么?卖珠宝!印象中这也是上海百货商场里第一家专柜的品牌形象直接面对靠马路的橱窗的。学生党不大敢走进去的,一件衣服随便就是4位数。要知道那是1990年代,工资也就是五六百块。所以巴黎春天在70后85前的人眼里,是有点地位的。不过后来有一天,突然听说五角场也开了巴黎春天……吓一跳!现在再看看古北路天山路口那个巴黎春天的沦落的店招,真是欲哭无泪!

  03

  淮海路百盛

  

  不清楚有没有人记得百盛最鼎盛时期的淮海路陕西路路口,应该是在2002-2005年左右,那个路口大概是全上海最时髦的路口!东南角是洋气的巴黎春天,西南角是人声鼎沸的襄阳路市场,西北角一路是当时最流行的唐纳滋味千拉面莫师汉堡,东北角就是当时红极一时的百盛,全上海的小姑娘我敢打包票没有一个人没去过那家百盛。亮堂的店面,比徐太更高雅的装饰格调,品牌好像也更多一些。有几年,可能是这个路口人流实在太多了,以至于交通部门出了一个规定,除了十字路口红灯绿灯以外,还有一个“行人专行灯”,就是横竖两条马路的车子统统停住,只允许人行过马路。那个场景,极为震撼,好像全上海好看的小姑娘全都集中在那个路口了。现在的上海,不会再有这样的路口了。

  04

  东方商厦

  

  不得不说,徐家汇是上海当代百货业崛起的源头。1995年以前,全上海就是南京路淮海路,了不起再加一个四川北路吧,但四川北路的档次一直是不行的。而且即便是市百一店华联商厦,那是什么概念?还是阿姨妈妈买羊毛衫,或带着半成年的女儿挑一件连衫裙兜兜转转打打样的年代。所以徐家汇对于上海百货业来说,简直是一个青春的传奇!六百、徐太、东方、汇金,可以说是徐家汇时髦的鼎盛时代。再到了港汇,其实徐家汇时代已经进入衰退期了。徐家汇崛起的时代,是商场脱离“想买东西才去”的时代,是上海小姑娘集体重新进入时尚领域的时代!而东方商厦则可以看作是中产阶层时尚化的标志,也就是上海家庭进入时尚化的开始。东方商厦里卖什么东西?卖进口的锅子,卖4位数价格的中老年服饰,卖包装精美几百块一束的鲜花!现在淘宝样样有,可是2000年前,简直闻所未闻!所以说,2000年前在东方商厦购物的家庭,是真正的中产家庭。最近东方商厦装修后重新开业了,业态进一步调整了,但人流和时代,还回得去吗?

  05

  华亭伊势丹

  

  日式的低调,贯穿了华亭伊势丹在上海的诞生与离场。为什么特别要说说华亭伊势丹而不是梅龙镇伊势丹呢?因为梅龙镇伊势丹是诞生在梅泰恒的新时代,上海更国际化了,面目反而也就有点模糊了。但华亭伊势丹开的时候,当时在上海的日本人,或那些1980年代赴日后回沪的上海人,就像是找到了一种血缘上的亲近。而对普通上海小姑娘来说,一双连裤袜一百块的价格,是超出想象之外的。所以那个时候,谁有一只伊势丹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也要用来装点别的东西,好好利用一下的。2005年以后,当我们这一代人在新宿眼花缭乱的招牌里看到Isetan这个店招时,突然就像穿越回到了小时候,有点知道那个吸引着隔壁神秘的日本姐姐的一楼不卖鞋子却卖手帕洋伞连裤袜的商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华亭伊势丹六楼的南梦宫,也是上海最早的南梦宫之一,2000年时,吊一次娃娃就要2块钱,年轻学生去南梦宫真的是牙缝里省下的钱,2块钱牌子扔进去,那个抓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不知道要调整多少次呢。后来2008年华亭伊势丹因为高租金而离场,后来变成百思买,还沸沸扬扬引起些关注,现在变成啥了再也没人在意了。我怀疑90后都不知道华亭伊势丹了,淮海中路527号也就是千千万万个号码牌中毫无意义的一个了。

  06

  浦东八佰伴

  

  八佰伴开业的时候,浦东哪是现在这样的景况,1995年,延安路高架正在成都南路延安路口打地基,新闻里说浦东开发浦东开发,谁真以为浦东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当时都以为全浦东就八佰伴唯一一家现代百货商场,整个浦东就是陆家嘴浦东大道一条路。那个时候的上海人多崇外啊,日资公司的背景,让八佰伴自带小清新风,后来日本八佰伴破产,百联股份进驻,突然有一天,八佰伴变成12月31日半夜抢黄金的代名词,这画风也真是绝了。这二十年,简直像是坐在一部加速器上,现在再看看八佰伴,在如今的浦东就已经,也只能是走怀旧风了。

  07

  久光百货

  

  久光大概是整个上海百货鼎盛时代最后一家具有现象级意义的百货公司了。2004年,久光简直是挽救了整个静安寺地区,这是徐太淮百时代之后上海百货商场最高峰,也许也是这个时代最后的高峰。期间还有过连卡佛时代,但是比起久光来说,不值一提。记得吧,久光第一次将很多小众却又高质的设计师品牌带入商场,包括后来突然大红大紫的“例外”,最早就是在久光三楼的一隅,吸引着品味和观念已逐步接轨国际的上海女士们。热爱久光的女士,可能就是成长起来的徐太时代的少女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总有一代人会见证着一些历史性的事件,然后又共同唏嘘着难以回避的落寞。还记得那些下班后的闲暇时光吗?复习着二楼三楼的品牌,算算这个月的信用卡额度。楼下的超市买一盒三文鱼或一瓶芝麻酱,手机里品牌特卖的邀请函似乎宣告着你属于这个社会中产阶层的身份,最后的最后,还是金桂皇朝排队吃一顿,总是不会忘记点他家的榴莲酥,里面有整块的榴莲呢。久光的衰退不像巴黎春天或淮海路太平洋那样令人心酸和不堪入目,但如今,再沿着二楼延伸到室外的那座宽大的扶梯走入喧闹的南京西路,仅仅也就十年,早已卸下浓妆变幻了天地。

  08

  港汇广场

  和港汇广场相关的还有一个早已消失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标:宏基广场。不得不感叹,2000年时的徐家汇,真是人气旺,宏基广场其实就是一个活动房连着活动房的小吃广场,但从羊肉串、小龙虾、火锅店,没有一家不赚的盆满钵满。当时的港汇是不起眼的,这种大型MALL的格局上海人其实一直不大喜欢,总觉得兜法兜法就兜糊涂了,哪比得上徐太里的金电梯那么一目了然!当时连着港汇的还有一家叫富安百货。那时经常兜法兜法,突然发现已经离开港汇到了富安了,其他没什么,就是到了打折送券时,才发现两家人家不能合并使用的。后来宏基广场拆掉了,恒隆入驻港汇,富安退出,地下停车库扩建,餐饮调整……当然也包括好多次的跳楼恐怖事件,港汇逐渐后来居上,虽然过了黄金时期,但目前不可争议地牢牢霸占徐家汇区域商业NO.1。但是,徐家汇哪能和20年前相比?全上海东南西北的人都通过1号线那个大熔炉搬得地下通道汇聚于此,现在的港汇广场,和五角场万达广场本质上没啥两样。上海越来越大。就是这样的。

  09

  市百一店和华联商厦

  

  市百一店这种名称就是带有时代印记的。想像的出伐?三十多年前,上海就是楞从市百一店排到市百十二店,反正市区各区都要搞一个市级的,华联商厦其实就是市百十店。这些商场名字的变化都是带有时代烙印的,多半是资本和文化的角力。市百十店多有时代特色,然后国有华联入股,华联商厦,浓浓八九十年代风,再回到永安百货,算是致敬老上海。可是味道全变了。也许也不是味道变了,还是人变了。上海小孩没有一个不跟大人去市百一店买衣服,黑压压的货架,服务员要么冷漠要么热情的过头,妹妹妹妹叫的年幼的你都不知道如何回应。这也是时代的变迁,以前营业员都是高冷风,后来有了效益挂钩,上海阿姨们最晓得变通,拖牢你让你试衣服啦,再花好稻好,浮夸得很。现在依旧熙熙攘攘,就当是华东六省一市旅游团的自由时间目的地,也算是定了型。

  10

  美美百货(需求面积:12000-20000平方米)

  至今路过常熟路淮海路口,都会想起这里曾经有过一家百货公司叫美美百货。它坐落在一栋有着70在多年历史的美式风格建筑中,门前是旧上海的霞飞路、如今的淮海中路。美美百货面积并不大,只有5100平方米。其中店面最大的是Gucci,也不过200平方米,是在意大利之外最小的Gucci店。整个商场好像只有两三层楼,门到是很多,面对淮海路一整排都是,商场里的楼梯也是完全老式的宽大的木质楼梯,走上去的时候,不自觉就有了一些矜持。对于1994年的上海人来说,美美百货是上海当时最高档的百货公司,它只销售世界顶级品牌。即使此后历经波折—它被认为“过时了”,并且从一间有腔调的大楼搬到一座毫无特色的商场(就是现在连卡佛的那个位置)——它仍然保持着拒人千里之外的姿态。有十几个品牌最开始进入中国时就选在美美百货这里。其中包括现在的年轻姑娘们耳熟能详、仿货制造者们驾轻就熟的Ferragamo、Gucci和Prada。那是美美百货最辉煌的时候。可惜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好好地享用过美美的“精神遗产”,我只在里面很简短地逗留过两次,摸了摸那些打折中的围巾。我一直想也许有一天自己赚到5000块,就可以更理直气壮地推门而入,看着营业员把那些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包起来。可是,2009年,美美彻底关门歇业了。我们这一代人就此失去了这个机会。

  11

  连卡佛和香港新世界

  

  和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瑞安百货、大上海时代广场、无限度等等,这一块区域的地形,总是让人糊涂,那些南北走向的小马路,普安路啦、龙门路啦、柳林路啦,全都集中在那一堆,大概就是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吧,被一夜之间建成的各种广场吞噬,刮得基本都是从尖沙咀铜锣湾那里来的香港风。照理说,那里离新天地不远,连卡佛也算是标杆商场,但总觉得从诞生那天起就中气不足似的,开开关关,品牌换来换去,到是大上海时代广场的电影院,性价比高,多年来屹立不倒,不失为双休日的好去处。

  12

  来福士

  

  上海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你如果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你一定能清晰地分辨出精品商厦、东方商厦、来福士、久光、大悦城这些地标之间的巨大差异。来福士是属于老城区青年的,他们不同于新兴的西区青年,也不同于房产经济时代的新上海人,更和逐渐融入浦东的川沙南汇青年不同,来福士的兴盛时代是上海本土文化达到高潮的2000年前后,人民广场区域重新回归到青年人的视野里,青春的品牌定位,多元的餐饮文化,人民广场大屏幕是那个尚未互联网化的时代最醒目的地标,多少翘首以盼的等待,多少缠绵悱恻的离别,都在这块大屏幕下上演。市中心的居住人口还很多,地铁还没有很发达,淘宝还嗷嗷待脯。如今的来福士借助地铁口,保持着人流,但暗淡的灯光,斑驳的装修,褪色的青春,无言的结局。当年你等过的人,在哪里?

  13

  虹桥友谊商城

  1990年代初,我和姐姐第一次到虹桥开发区,彼时浦东还没有开发,虹桥在我们的眼里就像是外国。太平洋大酒店、扬子江大酒店、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MART,我们俩穿了自认为好看的衣服,搔首弄姿在那里拍了很多照片,回来冲出来看,就跟想象中的国外一样。当时真的觉得对日新月异的上海充满的感情啊,我们都是小老百姓,但这种对城市的激情却发自肺腑。友谊商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出来的,楼上买的衣服的牌子一个都不认识,标牌价格都很贵。一楼有个很大很大的进口食品超市,里面都是住在古北的老外,依云水几瓶几瓶地往推车里放。那种时刻,就觉得自己好像是世界公民的一员。友谊商城虽然偏居上海西部一隅,但真的是象征了上海国际化的进程。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虹桥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狗尾巴草长到胸口的乡下,活生生地变成了一个国际区域。

  14

  先施百货和WINGS鸿翔

  这两家店,都是轰轰烈烈地开张于黄金1995年前后。“先施回来了”这则广告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时上海市民文化的兴盛。上海本土文化令人骄傲姿态强势,先施公司才会大大方方地说“回来了”。这是在老上海和市百一店、永安公司、时装公司并称四大百货公司的老牌时装公司,重新开张时,以粉色靓丽的形象令上海人耳目一新。但是先施公司实际上先天就不足,搞不清楚到底是给小姑娘去兜的还是给阿姨妈妈去兜的。犹记得底楼营业员卖相都很好,一身粉紫色的制服,据说都是香港来的经理亲自挑选的。底楼卖Dunhill的太阳眼镜,一副都要上千元,但也有那种揣着一只大哥大,掏出一刀钞票的大户,等在结账的地方给老婆结账。我们这种普通老百姓,兜兜看看是可以的,真要买衣服,经常要到花车上去挑挑拣拣。

  WINGS鸿翔也算是老牌子当时新转型,开在现在的二号线南京西路口上,后来变成了玛氏专卖店,现在连玛氏也关掉了。鸿翔的楼层低得吓人,怀疑只有2.5米,妈妈给姐姐在里面买过一件皮夹克,样子一般,要1000多块,现在来看,快2个月的工资呢,那时候的上海女人,穷归穷,但在穿衣服上还是很考究的,尤其讲究料子质地。像现在淘宝上便宜货一买十几件全都往家里拖,那个时候是属于很不像样的。这种便宜货一拖一垃圾袋的行径,主要还是七浦路搞出来的。这两家店后来都无声无息地关掉了。

  15

  摩士达商厦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这家红极一时的商场,在南京西路泰兴路路口,当时电视里的广告语就是很新潮的有点RAP味道的“摩士达!摩士达!摩士达!”典型的台式风格商场,楼层矮矮的,各种少女小物品特别多,还有一层僻有专门卖文具的区域,卖当时难得一觅的台湾校园商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小清新。摩士达的歇业也很让人唏嘘,先是梅泰恒彻底开创了新时代,摩士达苦苦支撑,直到2000年前后彻底告别了南京路,告别了历史舞台。

  16

  东海商都、置地广场和麦克顿广场

  

  这是几家开在南京东路步行街上的商场,曾经一度被视为白领商场,可能是因为东海商都附近的办公楼起来的比较早的缘故。那个时候,午休时间,东海商都咖啡吃吃,喷泉看看,置地广场兜兜,也属于很小资的事。但这个区域特别奇怪,生意总归做不好的样子,就说这个东海商都吧,二十年里,忙得不得了,五六次换了人家,现在好像叫353广场,也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附近的大丸百货开起来后,这些商场都像是前朝前代的。

  17

  Itokin商厦(伊都锦)

  这家店曾经是文艺青年的最爱,开在南京东路西藏路的东面,整整一幢楼呢,现在是ZARA。以前没有文艺青年这种说法,就知道喜欢这种风格,日式伊都锦公司的各类品牌,iimk、KLEIN PLUS+、OFUON,这些现在已然陌生的品牌,曾是被80后小众青年挂在嘴上。如果和朋友说起来,伊都锦不叫伊都锦的,一定要是日式发音Itokin,所以装文艺历来就有,上海都流行了二十年了。后来伊都锦全面撤退中国,这幢大楼就被ZARA占领了。现在ZARA也不大流行了。

  

  时光贵过黄金 想留也留不住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旅游时报,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