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体育用品巨头对垒 李宁、安踏消费者更爱为谁买单?

聊败网   2017-03-30 10:04

核心提示:曾是国内本土体育用品三巨头之首的李宁被安踏反超,李宁能否再次登顶,安踏又能否保持龙头位置,这一切还得消费者说了算。

  截止目前,国内本土几家上市体育用品公司已经悉数披露完2016年的财报。曾是国内本土体育用品三巨头之首的李宁却被安踏反超。李宁能否再次登顶,安踏又能否保持龙头位置,这一切还得消费者说了算。

  从财报看来,安踏业绩喜人,战略精准。李宁正在逐渐恢复状态,稳步上升。具体来看,安踏2016年营收133.46亿元,同比上涨20%,归属股东净利润为23.86亿元,同比上涨16.9%;市值首次突破600亿元,创国产品牌新高。李宁2016年收入达80.15亿元,同比上涨13%,期间的净利润大幅提升至6.43亿元(包括出售红双喜10%股权之净收益3.13亿元),2015年仅为1400万元。

  对于曾经的行业“老大”李宁来说,赶超对手安踏夺回冠军宝座的帷幕拉开。

  从现状来看,安踏在其它同行陷入困境、疲软时,明确自身定位,成功实现了业绩的触底反弹,在收入规模上超过其他本土品牌,一举成为龙头老大。继2015年踏入“百亿俱乐部”后,2016全年业绩再告大捷。而李宁则处在危机倒逼下,不得不做出的战略转型抉择的煎熬时刻。虽然代价巨大,但凤凰涅槃。据了解,2012年李宁公司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随后在经历了库存危机、大规模关店后,公司连续3年亏损。为此,公司创始人李宁于2015年回归出任董事长,并于当年实现公司扭亏为盈,净利润1400万元。如今,李宁回归公司后2016年实现了业绩大涨。

  对于整体都处于上升期的两个企业来说,战略的制定是下一步决胜的关键。

  安踏取得如此光鲜亮丽的成绩,取得得益于安踏提出的“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战略。

  不可否认的是,安踏市场定位很准确,“单聚焦”继续瞄准体育鞋服类产品;“多品牌”是通过收购FILA、日本品牌迪桑特在中国的业务以及塑造安踏儿童等品牌,覆盖从大众到高端、成人到儿童、专业到时尚的体育用品市场;“全渠道”指销售网络覆盖各种形式的线下实体渠道和在线电商渠道,发挥交互的优势,带来协同效应,最终促进销售。

  去年7月,安踏与天猫联手举办了里约奥运电商营销,实现了以消费者为导向、“品牌+平台+渠道”的共赢合作模式。2016年“双十一”当天,安踏线上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00%。

  而作为曾经的国产体育用品第一品牌,如今的李宁早已被安踏超越并甩出了不少距离,因此辅佐“李宁”振兴是李宁的当务之急。

  李宁表示,公司会持续在赛事赞助方面进行投入,但会把赛事方面的投入和直接带来公司业绩的增长有机联系起来。投资篮球赛事使李宁的品牌跟年青一代紧密联系起来,给公司带去巨大的潜在消费人群。

  同时,李宁将重点打造自身品牌,通过重塑品牌和产品价值重新让这一民族品牌回到了人们的心中。“包括质量,更重要的是产品体验,就是你能够把技术、科技和材料、使用场景的研究、人的内心需求的一种趋势、艺术设计,你把他们都融在你的产品上面”李宁说。

  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因子。李宁对互联网电子商务极为重视,看重电商可以通过与用户的紧密互动,捕捉潜在的消费数据。

  李宁认为“互联网+”时代要以“运动体验”为核心重构竞争力。与京东达成合作,和小米一起推出智能跑鞋,李宁一步步推动着向“互联网+运动生活体验”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本土体育公司同质化严重,在未来精细化分工和定位是公司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方向。尼尔森中国区体育产业研究副总裁张霖认为,运动热潮在中国才兴起,中国的运动市场发展潜力非常非常巨大。“中国的运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运动装备,运动品牌的细分化和专业化愈趋明显。”

  整体市场毫无疑问是在复苏的。安踏势头正劲,李宁加快复苏,这场追赶之战是否能让李宁重回“老大”的宝座?

  正如李宁自己所说的那样:“李宁公司想要盈利是很容易,所以这只是一个短期目标,不是一个让公司真正发展的目标,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造”。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聊败网,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