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成为电商附庸 便利店为何难成新零售风口?

腾讯科技   2017-05-18 10:03
核心提示:在新零售大背景下,便利店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在新零售大背景下,便利店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首先是大批外资连锁便利店品牌正试图在中国迅速扩张:7-11在2016年末表示,主要任务就是快速开店,以每一到两年在一个新城市进行布局的速度增长,主要城市每年会保持新增门店30-40家;罗森在2016年中宣布将加快在中国的开店速度,力争到2020年店铺数量翻两番,从目前约750家扩大至3000家左右;全家也曾宣布将在2024年实现1万家门店的开店目标。

  而国内的便利店们也正在享受被争夺的快感,京东宣布要在未来5年内布局百万便利店,阿里旗下的村淘则试图通过村小二来影响农村便利店的发展。

  更多的资本正在蠢蠢欲动,试图切入这个看上去很美的生意,但问题是,便利店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新零售系列报道一】

  便利蜂的先锋实验

  今年2月,一家名为“便利蜂”的便利店在中关村地区五店齐开,开业折扣引得不少白领闻讯而来。有媒体对此表示:便利店将是共享单车之后资本涌入的下一热土,“便利蜂”即是第一批玩家。

  资料显示,便利蜂创始团队从7-11集体离职后创立邻家便利店,后创立便利蜂,便利蜂背后的资本来源则是前去哪儿网创始人庄辰超(微博)离职后创建的斑马资本。

  从数据来看,增长速度不慢的便利店仍是一门值得投资的好生意。有业内人士表示,当一座城市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即可孕育出便利店业态;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这种业态将会井喷。

  若以近邻日本为例,在1.2亿人口的日本遍布了5万家左右便利店(以7-11,全家,和罗森居多),在3.2亿人口的美国也有15万家左右,这意味着在国内便利店仍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不过3个月过去,便利蜂的发展并不乐观。腾讯科技曾在近日的早高峰、午高峰走访位于中关村附近的便利蜂店,发现收银队伍很长,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便利蜂的自助购物功能,而仍是在收银台排队付款,而一些原来宣传的线上购物线下提货效果也并不很好,到了高峰时间,店里就显得人手不足。

  便利蜂定义为以科技驱动的便利店企业。目前,便利蜂在购物体验上有四种选择:两种是线上选择(线上支付送货上门、线上支付线下自提),两种线下选择(店内自助购物、传统的购物模式)。

  不过据腾讯科技观察,目前其线下依然高度依赖人工,每种模式基本都需要收银员进行引导或者配货分拣。

  一位便利店行业从业者称,便利蜂的玩法依然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但便利蜂的线下模式仍处于概念阶段。

  在便利蜂以外,更多的资本正在蠢蠢欲动,试图切入这个看上去很美的生意。

  “便利店不是新零售的风口,不要轻易去跟风。”对此,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卫哲表示。

  由于投资成本低,门店成熟周期短,更贴近购物者等特点,便利店成为零售市场上新兴的增长动力。根据贝恩公司和凯度消费者指数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购物者报告》,便利店在2015年实现了超过13%的增长,几乎是2014年增速的两倍。

  另有数据显示,目前7-11北京店铺日均销售额达到2万元以上,日均来客人数达到千人次以上,单店毛利率平均达32%。

  零售界分析人士认为,便利店往往出现在拥有写字楼和住宅区域的综合型商圈,这类区域客流量足够,消费水平高,具有很大的商业潜力。

  目前便利店的主要成本为房租、装修、人力 、水电以及日常损耗等成本,腾讯科技走访了在北京的几家7-11、全时等连锁便利店,经了解,这些便利店基本都处于还不错的盈利状态,但也有便利店店主反映收入不足可能要转手。

  而在这些知名连锁便利店以外,普通便利店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差,几家便利店店主都对腾讯科技表示,之所以在现在的情况下依然经营,是因为店面产权属于自有,还能保持微薄的利润。

  与此相比,知名连锁便利委托加盟店铺更容易盈利。以7-11为例,7-11将直营店铺直接转给委托者进行经营,店铺,装修和设备均由7-11提供,准备资金约35万元,需加盟者亲自参与运营管理,711会为加盟店提供每个月80%的水电补贴。

  另外无品牌便利店还要面对同质化、上下游控制能力差、品控能力差、议价能力差等多个问题。

  因此,加盟那些知名连锁便利店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开一个新的便利店未必是一门好生意。

  区域桎梏

  便利店争夺战的第一枪打响在2013年的山西太原。

  该年4月,1号店与山西美特好(需求面积:10000-15000平方米)超市联合推出的1号店美特好旗舰店正式上线,而京东零售O2O标杆的唐久便利店也位于山西太原,这被视为两家电商平台在便利店(商超)领域的第一次贴身缠斗。

  在太原之外,更多的合作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阿里战略入股银泰商业,京东联手万家便利店,支付宝和拉卡拉则选择了帮助便利店提供方便的线上支付。

  这正是便利店最初的的好时代,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26个城市的便利店门店平均增长率为30%,普遍高于传统百货及大型超市的开店速度。

  原京东首席物流规划师侯毅(现盒马生鲜创始人)曾对腾讯科技表示,便利店是本地生活中最接近消费者的,便利店的库存也最接近消费者,服务方面可以做到随时送达,这种业态对于电商企业涉足O2O来讲是最适合合作的。

  不过京东和1号店的竞争最终不了了之,首先是1号店卖身京东,双方实质上已成一家。更关键的是,据腾讯科技观察,无论是唐久还是美特好,跟常见的便利店并没有任何不同,曾经描述的线上线下结合所见不多。

  便利店领域仍处于最初的竞争阶段,全国将近10万家便利店中,没有一家便利店连锁品牌发展到全国性规模。

  在5月10日举办的2017中国便利店大会上,主办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销售达1300亿元,但区域性明显,全国布局尚未出现。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便利店品牌已经超过了260个,2016年数量达到9.8万,销售额也从2015年的1181亿元同比增长13%至1334亿元。不过相比数量和销售额的明显增长,便利店日均销售额仅有4%的增长,由2015年的3576元/店/日增长到2016年的3714元/店/日。

  根据统计,7-11、苏果、好德/可的、唐久、快客、全家这些知名便利店品牌的门店数量占比分别为均为百分之三四左右,剩下41.5%的占比为非知名连锁便利店。

  从地域分布来看,便利店在主要区域的门店数均超过总门店数的50%,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吕晃表示,便利店的密度跟人口的密度有关系,一个城市如果能够达到5000元人民币的家庭收入,并且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便利店就会有发展机会。吕晃认为,便利店相对比较分散,企业所在地主要是一些省会城市,但是现在这样的发展还谈不上规模。

  便利店拒绝成为电商附庸

  在太原的便利店博弈中,电商一直占据了主导位置。以美特好为例,其全部由总仓进行发货,门店只是物流的站点,库存没有进入到配置体系中。在O2O中,没有引入LBS定位,无法实现门店配送的最优化。配送全部通过总仓由专车、专人进行配送,实体店仅仅承担的是物流站点。

  在美特好与1号店的签约仪式上,美特好集团董事长储德群甚至表示:“美特好已经成立了一家物流公司,是专门为了1号店美特好官方旗舰店成立的。美特好希望自己的门店能够承担主要的送货和顾客上门取货的责任,未来会开设更多的站点来服务太原顾客。”

  但这样的情况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据腾讯科技了解,在电商平台和传统渠道的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互联网企业,一些传统零售渠道正在沦为电商平台的提货点和物流通道。

  举例说明,在京东的体系下,便利店变成一个商品配送的节点,服务于便利店周边的用户,理想状态是用户下单后15分钟送达。在支付宝的支付合作模式下,用户支付场景快速、方便,免去了使用现金的种种麻烦。

  但对于便利店来说,这种模式无异于为电商平台打工,便利店沦为电商平台广告展示店甚至配送中的一环。

  更多的便利店选择了拒绝和电商直接合作,某国内连锁便利店创始人向腾讯科技表示,曾经跟天猫以及京东谈过多次但最终没有达成合作,原因是佣金太少,“便利店可以帮助电商平台解决落地问题,但得到的回到还不足人力成本。”

  在该人士看来,接入电商的流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他的应对方法则是加入更多的增值服务:各种缴费、代售火车票飞机票电影票,甚至还想在未来引入自己的早餐服务。

  便利店和传统超市、百货相比更不怕电商的冲击,这是因为其服务时间的灵活,便利零售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应急需求。而网络零售对商品的成本、利润也有其边际极限,网络零售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的便利需求。

  便利店主们在应对电商冲击时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这些便利店正在想办法展开反击。最简单的应对方式是,不拒绝任何一个电商平台递来的橄榄枝。据腾讯科技了解,很多便利店主都表示跟多家电商平台都在合作。在他们看来,这些电商平台反而能够成为便利店天然的仓库和物流配送中心。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文章关键词: 罗森美特好便利店
本文转载来自:腾讯科技,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