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9日晚,由前去哪儿 CEO庄超创立的斑马资本拟投资3亿美元创立“便利蜂”24 小时便利店的消息引爆朋友圈,很快,5家名为“便利蜂”的24小时便利店在北京中关村区域迅速开业。据悉,“便利蜂”的创始人团队是以王紫为首的前北京7-11管理层,而其幕后的主导力推者就是庄晨超。
庄晨超从“搜索客”、“鲨威体育”,再到“去哪儿”,三次创业成功,三次套现离场,是投资行业公认的奇才,这次他重金布阵便利店行业,引起各路资本对了便利店行业的高度聚焦。为什么沉寂近两年的便利店行业再次迎来了大额知名风投资本的进入?风投如何看便利店的未来?下文作以探讨。
一、掘金新零售
谈到便利店与风投,我们不得不先谈谈马云在2016年10月提出的新零售概念。根据最新的《阿里研究院新零售研究报告》,阿里认为,新零售是指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方式,新零售的三大特征是围绕消费者需求重构人货场,零售主体具有物理和数字的二重性,以及借助数字技术、物流、泛文娱、餐饮等多元业态均将延展出更多的新零售业态。
新零售的变革,资本市场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2016年底,大量曾聚焦TMT行业的资本开始研究和布局新零售,主要原因可能有如下因素:
1、online商业产业链日趋成熟
在强大的资本推动下,消费互联网已进入了下半场,经过近10年网上购物的迅速发展,电商产业链中的移动支付、分包物流、线上营销、SAAS等行业也得到迅速发展,而传统的零售行业长期热衷于粗暴的圈地式规模拓展,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度提升不够,纷纷在与电商的PK中败下阵来,线下的差距与潜力为众多资本和互联网企业带来新的投资和发展机会。
2、移动互联网原生代的崛起
90、00后的移动互联网原生代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和潜在消费者,线上消费是他们不可缺的生活一部分,根据腾讯的《中国年轻人洞察白皮书》,这类人群线上消费意愿和线上消费能力分别高于市场整体5.5和3个百分点,二次元、追星和影视动漫是他们的标签,个性、娱乐、分享和宅生活的消费观念与前几代差异巨大,传统线下为主、以低价为核心的零售模式并不是他们的菜,迫切需要进行大转型。
3、线上低成本红利殆尽与线下价值洼地
从2015年起,随着互联网巨头BAT的布局基本完成,线上流量成本红利已一去不复返,短短五六年,很多行业的获客成本翻了5-10倍,迫使消费互联网创业者不得不控制成本,重回传统媒体来获取流量,从卫视综艺到分众电梯广告,甚至地推拉人都成为了新拓客模式。
以大量补贴烧钱吸引用户的2VC创业模式也不再为风投们所感冒。BAT、京东等各大线上零售商开始加强在仓储运输、产品制造、智能设备、saas及云,甚至在体验店等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布局。
4、经济转型的新机会
中国经济处于十字路口,除少量优势企业外,大部分的线上、线下零售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政府近年来在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和万众创新,通过消费升级来拉动内需,通过工业4.0来改变产品品质,通过推动物联网、开放跨境电商等措施来激发消费市场新空间。
同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学历、生活方式西化的中产阶级类在迅速崛起,追求品质生活与优质体验,原有的线上、线下零售企业都不能很好满足,全渠道融合模式是大方向。
二、聚焦便利店
在新零售的众多业态中,便利店在风投的眼中无疑是个好业态,尽管它已经在全球发展了90年并不年轻,但在发达国家,无论经济如何变化,它却一直屹立不倒,生机盎然,日本7-11更是研究零售行业的经典大神级标杆。
2016年,互联网公司和投资人曾掀起过学习7-11创始人铃木敏文的名作《零售的哲学》的风潮,7-11所代表的便利店行业也重新开始为创业者和资本所看好。红杉资本中国创始人沈南鹏曾谈到无论电商势头如何强劲,零售连锁实体店,特别是便利店一定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从本质上看,便利店行业的很多核心要素都与风投选择行业的基本原则高度相符,难怪转战新零售的风投都开始关注便利店,各类电商企业也学习和尝试便利店布局与合作。下面笔者来谈谈风投选择行业的五条基本原则:
1、天花板高
第一原则:行业足够大,增长速度快。对风投来说百亿级市场是起点,行业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是长期动力,近期电商的高速发展对大卖场、百货店、购物中心等原主力线下业态冲击很大,而小小的便利店行业数据却逆势大好。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资料显示,2015年底62家便利店企业合计门店数为8.3万家,同比增长近一成,合计销售额增幅达15.2%,据推算,2016年中国的便利店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
同期,电商的销售增幅继续放缓,根据艾瑞咨询的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网络购物的销售增幅为23.9%,同比2015年放缓近13个百分点,便利店成为线下零售行业的新亮点。
2、风口大
第二原则:符合时代趋势和政策导向。2016年下半年新零售成为了风投的新风口,投资消费升级成为渐热趋势。
前文说到,大城市白领和90-00后是目前的消费主力,便利店正是他们最常光顾的业态之一,据尼尔森《2016年度中国卖场超市购物者趋势报告》显示,便利店的渗透率从2015年的32%上升为2016年的38%,比网络购物还高3个百分点,消费者对便利性的高需求将持续,他们的消费会进一步从大型商店和电商转移到相对较小的便利店渠道。
此外,便利店也是全渠道模式的最佳线下触点,最后一公里想象空间巨大。近一两年来,阿里、京东等线上巨头纷纷寻求线下落地与合作业态,大卖场、购物中心投资巨大,商品结构和业务复杂,经营和管理难度高,而面积较小、投资有限、商品和员工很少的的便利店则成了他们首选的落地或合作业态。
3、爆发力强
第三原则:企业在资本推动下可实现迅猛发展。融资金额高对风投来说不是大问题,但给了足够多的钱也发展不快则是大问题,要知道风投的钱都来源于LP,在中国市场投后5-6年获取回报是LP的平均需求,所以风投普遍喜欢先重后快的拓展模式,即先做强基础,再快速复制。
7-11、罗森等知名便利店在日本的加盟店占比都高达90%左右,特许连锁经营正是它们实现超万家门店规模的核心拓展模式,风投资本看好便利店单店的低投资金额门槛与后期发展的高爆发力,希望先重资本投入打造核心能力和直营店基础,再通过轻资产的加盟、联营等模式实现网络规模的迅速发展,这非常符合风投的投资风格。
4、护城河深
第四原则:商业模式高门槛,不怕跨行巨头竞争。零售行业高度细分,无论BAT,还是大型商超、百货类企业,原来的销售规模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
国际上成名的便利店品牌都是单业态公司,而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卖场霸主也从未开设过真正的便利店,至于线上电商的低价长尾优势更是无法满足消费者快速方便购买的需求,这正是便利店的优势。
至于便利店背后复杂高效的供应链体系、精细化运行管理体系和网格化的店铺网络,更是跨行者无法一蹴而就的鸿沟,看似简单的行业其实门槛很高。正如中商惠民创始人张一春所认为,只有重模式才能形成壁垒,如果以轻模式切入很容易被BAT取代。
5、离钱近
从TMT、O2O到近两年来的AR\VR、AI等热点,尽管风投资本大量涌入,但每个行业中的成功者寥寥无几,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没有造血能力,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在血淋淋的教训前面,风投们已逐渐回归投资理性和商业模式本质,创业者不要再谈GMV、DAU等虚的指标,风投更关心你如何实现销售收入,如何获得实实在在的现金流,便利店作为快消业态,基本没有赊账,现金流更丰富。
三、大潮渐汹涌
从2010年开始,风投、产业资本已开始关注和进军便利店行业,一批新的便利店品牌诞生和成长。
2010年,金融企业复华控股集团投资创建了 北京全时叁陆伍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如今全时便利在北京已经拥有300多家门店,门店数已超过了在北京耕耘12年的7-11,2016年,全时又进入了成都市,目前已有40多家门店。全时二代门店曾开创性地引入饮品、快餐两大系统,以星巴克+7-11+吉野家的创新组合模式颠覆市场,随着规模的扩大,据说某知名风投对其估值高达15亿元。
2014年9月,广西Today便利店获得知名风投红杉资本和牛根生5500万元的A轮投资,公司总部搬到武汉后,大力发展武汉和长沙市场,在85后创业新锐宋迎春的掌舵下,Today在便利店行业独树一帜,年轻潮流范十足,2015年7月,Today便利店再次获得仟吉集团董事长陆伟、汪小菲等湖畔大学企业家的A+轮融资,目前全国门店已超百家。
2015年4月,在深圳某资本公司的支持下,北京7-11负责人王紫带领几乎所有的区域经理离职,创业成立了邻家(北京)商贸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7月,首家邻家便利店在北京开业,之后在北京开设了近百家门店,并尝试性进入上海开店5家。16年底,因为资本方现金流问题,王紫为首的经营团队又在斑马资本的支持下,离职开创了便利蜂品牌。
2017年2月,中商惠民(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对知名社区电商爱鲜蜂的战略投资并控股。爱鲜蜂成立于2014年,它以“掌上一小时便利店”模式而知名,此前曾先后获得红杉资本、美团、高瓴资本、中信资本等知名机构的总计1.1亿美元的多轮投资,估值一度超过10亿美元。
资本除了在便利零售终端逐渐发力外,以服务小型非连锁零售终端的快消B2B行业,在近两年也成为了投资的热点。
除了阿里零售通、京东新通路等巨头,还出现了以自营B2B为主的中商惠民、进货宝、新高桥、易酒批,以撮合B2B为主的掌合天下、店商互联、零售通、供销大集等知名企业。
根据全媒体《快消品》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快消品产业年度报告》,截至2016年11月,市场上共有70多家较大的快消品B2B平台,这些平台在2016年已获得了总计超过50亿元的投资。
四、波澜水不惊
作为曾在便利店行业工作,又转战风投的笔者来看,风投资本的跃跃欲试、线上企业进军线下的迫切渴望与便利企业的静心打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里城外冰火两重天。
也许第三方资本的涌入,能为便利店行业带来更多跨界的理念和更大胆的新模式,也许资本仅仅为一颗石子,暂时为行业带来小小的波澜,涟漪过后,便利店仍以其固有的速度继续发展。以下为有志于进入此行的资本建议几点心得:1、选准城市
上海、广州、深圳这类最适合便利店业态的城市,各路便利诸侯已厮杀激烈,而历史上资本投的便利品牌主要是集中在北京、武汉这类似乎竞争不激烈、空间很大的城市开拓,是传统企业对这类市场都视而不见,还是资本错判了这类市场。
简单比较京沪两地,从零售历史、商业规划政府与管制、人口分布与密度、交通、气候,到商铺分布与租金,消费观念,服务意识,两地都差异巨大,从而造成了上海连锁便利店多,单体食杂店少,而北京则完全相反。这种差异短期内很难扭转,无论投入资本多大。
2、正视投入
便利店并不能短期成为风投手中的下蛋公鸡,要想做大,需要前期的持续投入。诚然近年来便利店在线下似乎一枝独秀,卓尔不群,但它的盈利能力还还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线下房租、人工成本十多年来持续上涨,3-5年门店升级改造一次已是常态,更不要说在网点拓展和供应链体系建设上的巨大投资,尽管商品毛利率和门店销售也同比提升,但与成本增加相比还远远不够,北京邻家便利资金危机就是风投错误的高估了收益而导致的。
3、鲜食陷阱
鲜食是便利店差异于传统超市小店的核心品类,也是日资便利店与内资便利店竞争的利器,但要做好鲜食经营非常不易,行业内部常说:“不做鲜食等死,做了鲜食找死”。鲜食看似毛利比常温商品高10-15个百分点,但流通成本和管理难度巨大,从工厂建设、冷链物流、到门店设备和销售损耗,中间成本不低,如果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真实毛利可能大大低于预期。
4、加盟谜局
直营店规模一定后,资本方必然希望品牌方以加盟轻资产模式快速拓展,目前主流品牌便利店的投资在60-100万间,由于固定成本高企,竞争激烈,从目前看,无论是固定收益还是毛利分成模式还都难以面对普遍性的成本上涨问题,加盟方赚不到钱快速发展也成为空谈。
5、连锁为王
现在市场上俗称的便利店,并不完全是指鲜食型便利店,也可能是便利型超市(家乐福easy)、超市型便利店、甚至是非连锁食杂店。第一类门店是日本台湾主流业态,笔者认为最有竞争力,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二三类门店本质还是超市细分的一种,而前文所说的,众多风投投资的快消B2B项目做的是第四类门店,这类个体食杂店在全中国有700万家,风投对此想象空间巨大,但资源整合难度也巨大,这类门店单店竞争力很弱,一旦连锁品牌进入当地市场,未来受到冲击可能巨大。
当然,对于目前还在辛勤耕耘的各便利品牌来说,行业风口为我们的下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原创新品牌太慢,资本方更多愿意入股现有企业,通过资本帮助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减少投资的时间成本。
树欲动而风不止,每次经济下行,都会出现伟大的公司,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本开始进入了“失落的十年”,大型店铺纷纷倒闭,日本的便利店行业反而逆势迅猛发展,从而成为当今日本的最主要零售业态。2017年,中国进入了经济L型的新常态,更多企业会越来越困难,中国的便利店能否成为最红火的零售业态,我们拭目以待。
无论市场环境如何波动,零售行业如何变革,消费者购物的需求一直都在。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需求保持着向上发展的趋势。
体验店楼上的办公区也是人去楼空,更有人爆料说汉口二厂还拖欠部分员工的工资,金额甚至高达数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