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转让广场项目转型轻资产 华润、龙湖等频繁加注商业资产

房天下   2017-07-27 13:43
核心提示:“世纪并购案”才刚刚过去,万达又要转让旗下广场项目,加快转型轻资产步伐。此外,华润置地、新城控股、龙湖等也频繁加注商业资产。

  近日,有媒体爆出,开业不足15天的南昌西湖万达广场已经悄然"易主",接盘者是珠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随后,柳南万达广场、枣庄万达广场、盐城万达广场、焦作万达广场等四个项目的股权变更也相继曝光,置业主体从“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变成了“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此消息一出迅速引起行业关注。万达融创637亿元的“世纪并购案”才刚刚过去,万达旗下5个万达广场又悄然易主。卖掉文旅城、酒店物业后,王健林持有的“重资产”只剩下万达广场了,如今也要抛售,不明就里的外界人士纷纷猜测:万达要继续抛售资产?商业地产的冬天真的来了?除了万达,其它品牌开发商是如何看待商业资产的?

  万达广场易主 开启“轻资产”策略

  早在2016年万达集团的工作报告中,王健林就详细地解释过万达轻资产模式。他介绍说,万达的轻资产模式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万达广场,即置业者“拿钱下订单”,万达负责找地、建设、招商和运营。二是合作类万达广场,即置业者出地又出钱,万达出品牌,负责设计、建设、招商、运营,净租金七三分成,置业者占七成,万达占三成。总体来讲,王健林的轻资产策略可总结为:用别人的钱投资万达广场。

  王健林的轻资产策略可能已经蓄谋已久。

  万达在商业地产的杀手锏核心就是“订单式地产”,依靠“复制+粘贴”方式迅速在全国扩张。这种模式在早期可谓是大绝杀,但是随着商业项目的逐渐丰富,商业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很多品牌表示不再接受“订单式”合作。所以,业内流传着一句话“万达实际在用地产的逻辑做商业”,这种模式从开始就注定,万达广场的最终出路,是走向轻资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万达商业的终结,从王健林的“轻资产”策略中不难看出,万达依然紧紧握住了商业的经营权。

  品牌房企频繁加注商业资产

  据媒体统计数据显示,2017-2018年全国预计将至少开出472个大中型项目,商业总体量超过5500万平方米。仅2017年计划开业项目就将近310个,商业体量超过3600万平方米。除万达外,其他专业商业地产开发的企业中,华润置地(13个)、新城控股(12个)、红星商业(12个)、宝龙(9个)等均表现不俗。由此可见,百大房企依然在纷纷加注自己的商业资产。

  自从处于调控风口浪尖的住宅市场受到政策“看护”后,以住宅开发见长的企业开始“多管齐下”,在立足住宅后兼营和扩大商业地产开发力度,同时在全国实体零售受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百货商超企业进入购物中心开发行列,这其中又以央企(华润、中粮、金茂),港企(新鸿基、九龙仓、太古、嘉里建设),粤派(万科、恒大),闽派(正荣、融侨),渝派(龙湖、协信)等房企最具代表。

  例如,龙湖地产,其2017年商业项目开业5座,2018年3座,2019年7座,到2020年开业商场总量超过40座,商业地产占集团利润份额预期达到20%以上。在北京,继朝阳龙湖长楹天街、大兴龙湖时代天街之后,将再造两座天街,其中长安天街项目位于北京金轴长安街之上,双地铁S1、R1交汇站上岸村直接接驳,据悉,项目有可售的商铺及写字楼产品,其中商铺与自持mall共享区域内30万常住人口需求,写字楼也是长安街昭示面,企业形象的象征,长安街上仅有的可售型资产,未来价值攀升空间不言而喻。

  业内众多人士提到,在住宅逐渐回归居住属性的同时,作为城市发展引擎的商业地产,也在逐渐回归自己的城市属性,商业即代表实体经济,社会的发展永远不会脱离于商业地产。这应该也是众多品牌房企看好商业地产的原因之一 。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房天下,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