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明显天花板的无人便利店到底该贩卖什么?

亿欧网 辰醉   2017-08-15 14:50
核心提示:一边商家如火如荼地开着无人便利店,另一边的消费者却不买单。不少消费者吐槽:无人便利店既然省去了人工成本,为何价格比传统便利店还贵?

  近日,北京首家无人便利店开门营业;上个月,马云的无人商店“淘咖啡”在杭州开幕十分惹人瞩目,甚至有消息称:阿里无人店项目团队已确认被纳入“天猫新零售战略大图”,并已进驻“新零售技术实验室”,专心攻克、研发能应用于更大客流量、更复杂商业场景的无人零售难题。

  一边商家如火如荼地开着一个又一个无人便利店,另一边的消费者却不买单。

  相较于全家、7-11等传统便利店,无人便利店进门、结账、出门环节显然更要耗费时间,大多数消费者更倾向于来尝个鲜,体验下无人便利店的购物流程;还有消费者只是在无人便利店门口朝里面张望,也不知是嫌进门环节复杂,亦或者是担心系统识别问题将自己反锁在店内而不愿进入;更有不少消费者吐槽:无人便利店既然省去了人工成本,那为何商品价格比传统便利店还要贵一些?

  难道创业者和投资人没有切身体验过无人便利店,所以才没有意识到这些存在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但为何他们罔顾这些问题,而忙于在一二线城市铺设更多这样的店面呢?如果能明白这一矛盾为何产生,也许你便能深刻理解无人便利店未来的路在何方。

  无人零售在贩卖什么

  对于很多人来说,“无人零售”也许是个新鲜词,但事实上这并非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在地铁站内、商场中、写字楼内、高铁站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到处可见“无人售货机”的身影,从最早提供饮品到现在的成人用品、零食、日常用品,无人售货机贩卖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但这一事物仿佛早已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又存在得悄无声息,乃至提及无人零售这个概念时,大部分的人都想不起它的存在。

  无人售货机为何如此没有存在感呢?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如:支付环节复杂、无法触碰到商品导致购物体验不佳、人们未培养起这一购物习惯等。

  如果你能理解“无人售货机”是无人零售最早期的形态,那么在去年及今年异军突起的无人便利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只是无人售货机的升级版。目前已有的“无人便利店”从形态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和传统便利店,如全家、罗森、711等类似,在开放式货架上摆放快消品、生疏、水果及部分药品,代表者有缤果盒子、Amazon Go、日谈一果等;另一类是无人售货机的升级版,全封闭式货架,提供的商品除了快消品之外,还包括部分二次加工的熟食,代表者如F5未来商店、淘咖啡等。

  这两类无人便利店到底和传统便利店有何不同,以前者的代表者缤果盒子为例,其广告语为“世界上第一个智能无人值守便利店”,宣传片中提到的一些区别于传统便利店的特点有:

  1、部署灵活快速、成本低;

  2、一秒完成支付无需排队;

  3、去死角智能防盗;

  4、7*24小时视频坐席客服;

  5、模块化生产,投资不到传统便利店的四分之一;

  6、运营成本不到传统便利店的15%,4个人可管理40个盒子;

  7、智能盘库系统,20分钟完成维护。

  还有一个作为便利店的基本特性:超过800个SKU,满足日常所需。

  这样的描述听上去的确很智能,和传统的便利店相比,可以节省不少人力成本,提高货物出库上架盘库的效率,甚至可以让商家在较短时间内攻城略地,抢占无人零售的市场份额。但问题也相应而来,对于消费者来说,无人便利店和传统便利店在提供的服务及体验上听上去并无二致,实践出真知,为了切身体验无人便利店的与众不同,作者来到缤果盒子在上海欧尚广场开的第一家无人便利店:

  首先,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要想进门的你最好是个手机重度依赖患者,有随身带手机的习惯,而且玩得转网上支付,还能看得懂墙上的指引,先关注缤果盒子的微信公众号再注册,这时门才会打开,如果你嫌麻烦在这步就放弃了,可能传统便利店更适合你,不然后续的付款环节更会让你头大;

  其次,如果你第二次来,已经完成了上述的步骤,那么进门将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打开微信扫一扫,对准墙上的二维码,“咔嚓”一声门就打开了,比骑一辆共享单车简单多了,进门后刚走没两步,你皱起眉头,心里嘀咕:这么大点地方,才4、5个人都拥挤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但念在进门不容易的份上,你忍住不耐烦,开始在货架面前浏览挑选感兴趣的商品;

  然后,看来看去的你发现店内货架上的商品和传统便利店提供的几乎一模一样,这样的发现让你了无趣味,你正欲离开却突然眼前一亮,发现货架上陈列着来自韩国、泰国、日本、美国等地的进口食品,你拿起一件商品瞧了眼价格,然后又默默放回原位,因为你记得前几天刚在淘宝上买的同款泰国进口花生豆好像只需要这里一半的价格;

  最后,你随手拿了瓶酸奶打算结账离开,顺便体验下无人便利店的卖点,结账的过程很顺利,自助识别商品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麻烦,用手机扫码完成付款后,你站在门口等待3D摄像头对你手中已付款的商品进行识别,却久久不见系统提示,5s、10s、15s、30s……终于等来了下一个来体验无人便利店的顾客,趁着对方开门,你尴尬地侧身而过,仿佛手中拿的是商店内顺走的商品。

  回到家后你想了又想,只好摇摇头在心里叹息:以后再也不去了,那么挤、那么贵、东西还不全,想吃点熟食结果也不提供,最讨厌的是还要承担别人怀疑的眼神。

  线上or线下?

  无人便利店是否真的是鸡肋呢,那为何各路资本都在蜂拥而入,纷纷在市场上找寻自己的标的,然后再大把大把地砸钱进去,难道投资者不是消费者,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存在的问题,只顾着盲目的乐观和想象吗?

  答案其实很简单,回想下摩拜和ofo、滴滴和Uber、饿了么和美团,在这些事物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来都不缺少质疑者,但接下来的时间内这些公司都碾压过竞争对手,变成了一个个细分领域的巨头。因此,以往吃过亏的或已经得到红利的投资人自然不会放弃“无人零售”这场跑马圈地的比赛。

  何况,从市场大环境的角度来看,选择开线下便利店是一个较为明智的选择,因为线上零售电商已唯淘宝天猫、京东、苏宁等马首是瞻。

  从艾媒网去年针对“双11”购物狂欢节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民“双11”消费行为研究报告》(简称:《“双11”报告》)中可以看到:截至双11当天结束,淘宝天猫以71.2%的销售额占比居所有电商平台之首,京东与苏宁易购分别以19.6%、2.5%的销售额占比排在第二、三位,也就是说只有6.7%的销售额来自1号店、唯品会、亚马逊、当当网等其余电商平台。

  《“双11”报告》同时公布了一组有趣的数据:从2010年到2016年,“双11”淘宝天猫的销售额是在逐年递增的,但增幅却一路下滑,这一数字从2011年477.78%已经下降到2016年32.35%。所以说线上电商对这一市场已基本瓜分完毕,而且未来的成长空间有限。

  因此,阿里、京东等巨头开始进军以往不起眼的线下零售市场,就“无人零售”这一时间轴来看:2016年8月,第一家缤果盒子落地广东中山;2016年12月5日,亚马逊推出线下无人便利店Amazon Go;2017年7月,阿里巴巴无人超市亮相杭州。所以相对于线上零售而言,“无人便利店”这个模式首先落地于一个较为广阔、有发展前途的市场。

  所以回到前面的问题,对于投资人来说,目前的“无人便利店”是不是“猪”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正站在风口上,只要贴上智能、无人、VR的标签,它就能一飞冲天。

  无人零售到底该贩卖什么?

  虽然猪站在风口上就可以一飞冲天,但问题是没有永远的风,追逐利益的投资人不会永远头脑发热,靠贩卖情怀、噱头和一次性体验,那么这股风早晚会消失,空中的猪也难逃脸先着地的命运。

  在一个较长期的时间来看,无人零售如果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风口,应该立足于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从为消费者提供更智能化、完善的服务出发来搭建新的购物场景,创造有别于传统便利店的购物体验,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出货效率,运用先进科技盘点库存、整活后台数据的传统便利店模式。

  从短期来看,智能、无人值守、3D摄像头等噱头的确能够吸引很多消费者前去体验和购物,月均客流量和营业收入等经营数据也许会有所增长,虽然短期之内创业者不愁对投资人如何交差,但当消费者的新鲜感和猎奇心过去以后,这一模式的增长空间有着明显的天花板。何况从目前的体验效果来看,存在的弊病已然不少,无人便利店省下的不是消费者的钱,人工成本省下的钱和商品溢价后的营收反而全进了店长和投资人的口袋。

  消费者也许会为自己一时的猎奇心买单,但在网上购物当日送达、大型超市鳞次栉比、传统便利店遍地开花等同质化激烈竞争下,无人便利店应该好好想想在未来如何差异化竞争,如何利用先进科技打好手中智能化这张牌,而不是一味地抱怨依托的技术不够成熟,只有等待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和提取特征技术进一步发展后才有望成为下一个零售巨头。

  升级版的无人售货机只是将以往提供饮料、日常用品、熟食的机器堆砌在一室而已;而没有人看管和结账的无人便利店也只是少了售货员而已,对于聪明的消费者而言,在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注意力可能真的不在这方面。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亿欧网 辰醉,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