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发展至今,从单一的零售“脱胎换骨”到大幅度的提高体验式业态占比,体验为王的理念正成为行业主流,而体验的“魅力”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人流,更是从产品消费转向趣味消费和品质消费的新潮流。一场围绕新消费体验的竞争新主场已然出现——唯有“以变应变”,趣创商业升级性场景、新体验。
10月20日,2017中国体验式商业地产发展主论坛,“以变应变,趣创商业新主场” 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正式启幕。上千位商业、零售行业高管、第三方机构等企业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不断迭代更新的市场环境下,应该怎样应变存活,占据市场先机,掌控体验商业战场。
赢商(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传鲲作为主办方致辞,并发表《新常态下的体验商业变革》主题演讲。
新常态下的中国商业地产
是日益增长的美好消费需求与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中国商业地产正面临种种困境。
一是,尽管消费一直在增长,但增幅却一直在下降。
二是,中国商业地产存量巨大,一线城市购物中心总存量约930万㎡,人均商业面积0.52㎡;新一线城市商业存量面积达468万㎡。这也引发了中国商业地产面临四大问题:
其一,很多购物中心招商很痛苦,如何吸引品牌?
其二,新型品牌或知名境外品牌对国内市场不够熟悉,选址比较迷茫;
其三是消费升级,85后、90后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消费观和消费需求都与过去60后、70后不同。新生消费群体的共同特性是消费改变的周期越来越短,“可能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就变成那个了”。
其四是同质化竞争。当前一线城市品牌重复率达30.51%,新一线城市达23.5%,这已是同质化严重的状态。
体验商业变革时期
如何应对新常态下的商业矛盾?
如今大家都意识到,增强体验成为购物中心走出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不是唯一手段或者最有效手段,但绝大部分购物中心都采用这种方式,原因是什么?
· 要消化商业存量高企下存量面积;
· 为消费挖掘新增长动力,只有体验业态才有可能创新;
· 消解电商冲击;
· 规避同质化竞争。
反观当下购物中心的体验变革,能够缓冲一定的商业矛盾,但也同样面临许多困难。
· 餐饮成了体验业态竞争的主战场,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战场之一。
· 9成体验式购物中心引入电影院作为主力店,82%引入儿童游乐业态,其中59.3%体验是购物中心引进两家以上的儿童游乐商家,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标配”,千篇一律做法同样会导致同质化的产生。
· 部分体验业态旺丁不旺财,一方面租金贡献率低;另一方面消费转化不稳定。
这些问题也导致体验商业进入品牌淘汰期,据赢商网大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关店数量达3258家,其中49%是体验业态品牌,接近一半,这其中41%是餐饮行业。“餐饮关店比例远远高于开店比例。”
对此,吴传鲲提出,体验变革就是消费的场景革命。“体验最终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新的消费场景,促进购物中心的销售。”
这一方面要以用户为中心,所有改变要以洞察用户需求,围绕体验为前提;另一方面,购物中心要携手商家重新塑造新场景,合作带来双赢。
破旧立新,重构新体验商业
破,首先是打破业态、品牌的界限,打破购物中心的空间界限,俗称跨界。
立,是从建筑设计层面和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情景化层面,重构消费场景。
比如大悦城首创的主题空间改造,其中也包括品牌本身经营场所的主题化,容纳了大量文化、展览、运动甚至动物园、旅游等等,这些全都属于体验型业态的范畴。
体验场景的呈现只是一种结果,得出这个结果则需要大量的消费数据研究,无论是消费者数据还是竞争对手数据,都必须非常清晰,才可能构建一个有效的、新的消费场景。
尽管设施、服务、营销活动升级,是提升流量的好方法。但我们研究发现,营销活动策划非常好的购物中心,能够吸引大量人流,但最终并没有转化成消费,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品牌和业态组合上。
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吴传鲲总结了三点思考:
第一,如果是一个能够带来人流的优质体验业态,出于产品的特殊性而暂时收入不高,能否转化另一种思维,利用自身带来的人流,帮助购物中心转化销售,再从中提成?这或是一个新的交易模式和盈利模式。
第二,最重要是场景延伸。可以在营销策略上,引导消费者在其他空间和时间进行消费,比如通过APP,这也是一种改变。
第三,打造爆款,周边盈利。其实现在已有很多类似业态出现,单品成为爆款,带动周边产品的营销。
相关阅读>>>
2017年第四季度,亚运城广场、M+PARK漫广场和六元素体验天地等3座购物中心开业,推高广州优质零售物业总体存量至536万㎡。
体验模式也经过了从1.0模式到3.0模式的升级。所谓3.0模式便是将体验五感融入商业运营,更注意现场和服务细节的完善。
深圳2021年GDP总量站上3万亿元新台阶,排名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的4.3万亿、北京的4万亿。
深圳龙华区发布《深圳市龙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营造城乡居民健康生活的生态城区。
深圳一季度GDP为6867.54亿元,同比增长17.1% 两年平均增长4.6%。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0.9%,其中,城市建设投资增长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