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拒绝「躺平」,改头换面变身最潮打卡地!

加得商业   2022-06-04 08:00
核心提示:从老厂房到文化创意空间,不仅留住了城市的记忆,也彰显着城市的气质。

5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城市更新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红利期。老厂房改造因其工业与文化结合的特征,能唤醒独特的想象场域,而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老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空间,它们不仅留住了城市曾经的记忆,也在持续彰显了城市的新气质。

让我们来看看,老旧工业厂区的更新复兴中,那些保留原有工业遗存的主旋律,并且激发出更多空间创意的项目吧。

01

​Argo工厂艺术博物馆

改造项目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核心区域,设计团队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建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混凝土屋顶,将其改造为当代艺术博物馆。

Argo工厂艺术博物馆 原有建筑主体是一家创立于1920年的啤酒厂,酒厂生产Argo啤酒。在当时,艺术家,作家和其他创作者经常光顾啤酒厂附近的咖啡店。

△Naderi Café

二战后,Argo工厂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于70年代中期被关闭。此后的一段时间,工厂的结构便被遗弃了。

“我们不只是想要一个很酷的地方,” 业主Hamidreza Pejman 说,“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世界级的博物馆,以复兴伊朗当代艺术为出发点”。此外,业主是伊朗最著名的当代艺术收藏家之一。

设计师在建筑上开有固定间隔的孔洞,帮助虔诚的信徒记录每天祈祷的时间,进一步向当地文化致敬。

在对外墙的改造中,建筑师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结构与材料,厂房的砖块被回收并重复使用,工作室将其描述为“一项令人着迷的考古工作”。

△保留下来的门

在内部,Argo 工厂包括六个展览长廊、活动空间、图书馆、办公室、商店和艺术家驻留的工作室。

游客通过面向接待区的中央庭院(可做室外展廊)进入一楼。这一层还拥有两个画廊空间、一个咖啡馆和一个艺术商店。

中央庭院展出的动态雕塑

进入室内,建筑师打开了原有的内部空间,并设置了屋顶天窗来引入更多的光线。

楼梯的曲线形式与原始工业建筑直角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观众由此进入上方的展陈空间。

设计师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工厂墙壁,并用颜色比不同的水泥砂浆对其中一些破损的砖墙进行了修补,岁月侵蚀带来的斑驳与人工修补的痕迹在这里互相碰撞,烘托出浓重的历史感与艺术感。

△“虚空口红”展

烟囱下方的空间被布置成通高展厅,设计师用玻璃封住原本烟囱内部的空洞。新浇筑的混凝土地面与修补过的墙面之间,新老材料发生碰撞。

02

德国杜伊斯堡MKM博物馆

德国库珀斯穆勒博物馆 ( Museum Küppersmühle,简称 MKM ) 是欧洲最大内陆港——杜伊斯堡内港的现当代艺术中心。原始建筑建于1860年的一家谷物磨坊,1900年,磨坊以鲁尔地区当时第一家采用最新技术的工厂在被称为“鲁尔区面包篮”的内港投入运营,到1908年,现有建筑中的早期三部分结构形成。1999 年,杜伊斯堡地方当局拨款 3,500 万德国马克(1,900 万美元)将工厂改为博物馆,并于同年4月正式开馆。

△黑白部分为早期三部分建筑

从2013年到2021年,设计团队执行了总建筑面积为 5,000 平方米(展览面积2,500平方米)的扩建。新增加的部分由三个高度分别为33.5米、30.5米和27.5米的体块构成,其中两个体块为展览空间,第三部分提供了通道,容纳了公共设施和艺术品处理设施。

扩建部分的体块受到“禁止在高速公路40米范围内建造”法令的严格限制,故而将其中一个体块立面平行于高速路,对可用区域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在扩建部分的最高点,也就是最大展览区域的最顶层,新结构的高度与原有的主要建筑维持在同一高度。

颇具代表性的钢筒仓建于1930年代,它不仅被改造为连接新旧的关键要素,其内部也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展览空间。长期以来,筒仓因其历史和美学价值被世人所尊崇,如今,通过改造翻新,它还获得了作为连接路径和展示区域的全新功能。

新扩建部分采用红砖外墙,将工业文化与当代博物馆建筑相结合。扩建部分与码头边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砖结构的序列相一致,构成了一个整合和互补的架构。

在新建的三角形体块中,楼梯非常引人注目,在概念和空间环境中,楼梯与1999年博物馆项目中的特色楼梯相关。这些新增的蜿蜒楼梯,由赤红色混凝土建造,仍然带有可见的模板痕迹。大块的赤色立面被狭窄的窗户和阳光切割,整个空间透着“工业化的梦幻”。

扩建部分地面四层楼共创建了35个灯火通明的“白色立方体”,为博物馆提供了额外2,500平方米的画廊空间。6米高的高天花板、灰色的深浅稍有不一的土耳其玄武岩地板和一系列白色宽敞的房间。与外界的唯一联系是和天花板一样高的窗户狭缝,这些狭缝建筑物外立面上清晰可见。

新的画廊空间呼应了MKM作为19世纪和20世纪典型工业设施特征。

03

上海旧毛巾厂

改造项目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一座三层旧厂房,希望打造为全新多功能商业空间,承载服装零售、快闪、品牌展示、咖啡、会员洽谈以及声音艺术创作体验等场景。

最初这里为毛巾生产及配套功能空间,后被打散为小单元分别出租给不同功能的商业自由演变数年,几年前又被作为一个完整项目进行改造但是没有完工。

刘瑞特

设计团队决定保留这种状态,以发展建筑原本的特征作为此次改造的出发点。通过模糊时间,真实呈现不同时期的材料和质感,为这个重生的复合功能空间创造有别于传统的零售体验。

刘瑞特

在流线上,三个纵向的交通系统被植入到建筑中,使内部流线避免了任何终端的可能。平面布局紧密配合空间以及运营功能,无论选择哪一条路线游览,都能实现动线上的连续流动,发掘各个位置的展示内容。

刘瑞特

建筑内原有竖向交通全部移除,新建楼梯重构了整体流线。不锈钢楼梯的设计与结构工程师紧密配合,以纯粹的结构呈现,没有任何其他材质的附加。楼梯和中庭区域的不锈钢护栏通过穿插从结构钢梁上直接生长出来,竖向构件在矩形截面上根据人手的尺度切去一角,提升舒适度的同时创造丰富的反射。


刘瑞特

设计团队在建筑中创新性地引入一个下沉水池。仔细推敲了水池的布局、侧面曲线,不同高度的水面都可以和地面连为一体,使整个一层地面的树脂表面仿佛是水面的延伸,将天花的灯光系统反射成波光粼粼的形态。同时一个钢结构楼梯悬挂于水池上方,在水面的反射中成为连接二楼和三楼的新交通流线。


刘瑞特

此外,将近27米长的隧道内布置了数排音响,打造了一条贯穿建筑两端垂直交通空间的“声音隧道”。并在每层根据其特性设计了不同的灯光系统以及灯具,并以此来柔和地界定不同区域的气质。

刘瑞特

入口内退的大门与原外立面之间设置了一个隧道,平面经过推敲后以一个梯形呈现,使客人进入时产生透视错觉的同时切换自己进入的情绪。

刘瑞特

04

昆仑望岳艺术馆

新中国成立后,郑州依托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被定位为工业城市,并在“一五、二五”期间建成多处重要的国家级工业项目。郑州电缆厂成立于1959年,是当时国家三大电缆厂之一。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工农大生产到改革开放,这座老厂区成为一段时代精神的气质表征,也是城市的精神延续。

△改造前

郑州电缆厂总占地面积21.3万㎡,新改造的昆仑望岳艺术馆位于电缆厂西侧,由电缆厂遗留的维修车间、临时档案馆及职工澡堂三个独立功能组成,总建筑面积3200.73㎡,坐落于5000余方的公园之中。通过对场地、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赋予老厂房新的生命力。

“轻轻地触碰”唤醒厂房沉睡的活力,是该项目改造的主导原则。通过“凸变、缝合、叠加”的改造手法,将废弃厂房遗留的三个独立功能区整合为一体,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原貌。

在北侧主入口部分,采用“缝合”的手法,将13.2m高的梦幻玻璃体镶嵌于原有建筑的夹缝中,唤醒沉睡的空间。同时,为了增强其标识性,内衬红色魔幻体,营造缥缈浪漫的意境,仿佛能够在此对话过去、洞见未来。

△改造前后对比

在建筑西侧,为了提升其趣味性,激活体验界面,引入“凸变”的概念,同时结合次入口形成富有韵律感的当代符号。

建筑东侧是废弃厂房的档案馆,为硬山式木构架坡屋顶,这种组合极其少见。作为整个体验的高潮,为了将特有的硬山建筑完整展现,故没有增加多余的手法,只希望静静地呈现这真实的质朴。

昆仑望岳艺术馆集展览中心为一体,其设计出发点是以内涵提升为重点的存量型规划与设计——对准商机,打造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高品质的文化活动、深厚的历史内涵、极具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让昆仑望岳艺术馆成为这片老厂区中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小结

从区位角度而言 城市版图在不断地扩大,那些曾经的旧工厂所占土地现今则是城市中心区域寸土寸金的资源。

从文化角度而言 老旧厂房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遗存,既是展现中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延续城市文脉、拓展城市文化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

从成本角度而言 对旧厂房的改造成本相对低于重新建造的成本投入,如大跨型厂房的改建成本一般会控制在总造价的10-20%。

从物业角度而言 旧厂房大空间、高楼层的物业条件,以及大面积多建筑物构成的规模效应,能为项目功能重新定位提供多元组合空间,甚至衍生出全新的产品,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挖掘其商业价值,开创新的生活理念。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建日筑闻、一起设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加得商业,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