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消费“热”起来?两会代表委员这样支招

亿欧网   2023-03-10 14:01

核心提示:可以预见的是,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背景下,2023年中国的消费市场定会迎来新气象。

作者/陈卓、顾彦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消费市场也终于从寒冬中苏醒。今年一季度,我国消费市场回暖势头明显,文旅、餐饮等行业热度快速回升,这为消费行业的复苏开了一个好头。

促消费,已经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工作重点之一。报告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在3月2日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商务部将重点围绕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营造消费氛围、提振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参与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深有感触,纷纷就稳经济、促消费建言献策,助燃消费“烟火气”的复苏。

先从提振“信心”开始

代表委员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关键词“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成都市工商联主席、市商会会长俞建表示,十分赞同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但去年终端消费直接受到冲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提,进一步表明了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决心,提振了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阿坝州副州长王树明认为,尽管去年居民消费结构短期出现波动,但总体上看,居民消费向发展型、品质型消费优化升级的趋势并未改变。“因此,推动消费尽快恢复,我们有基础、更有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提振消费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有地方花。针对性地缓解民生领域的“五座大山”(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对于老百姓的压力,确保民生支出,确保相关社会保障制度行之有效。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商会副会长、极米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波指出,信心也是企业需要尤为关注的内容。

钟波解释,只有企业拥有信心,才能深耕行业,并根据不同的消费趋势,进行需求侧研究,改善供给侧,激发消费潜力,满足多群体的消费需求;同时,消费者有了信心,才敢消费、愿消费。只有解决了消费两端的信心问题,才能形成正向循环,恢复消费活力。

鼓励、支持政府和企业发放消费券今年是疫情开放后的第一年,疫情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持续,大多数消费者依然钱包吃紧,再加上今年就业压力很大,人们在消费上仍然非常谨慎。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代表提议,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定向发放消费券,其实就是通过补贴的方式,让中低收入群体度过暂时的困难。周善红还提出,不要把消费券局限于一些连锁品牌上,要适当地把消费券放宽范围,比如一些中小微企业。

周善红认为,消费券的定向发放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你发500元消费券,但只能去某某汽车店消费,老百姓还不想买车又或者是买不起车,这样的消费券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发放500消费券,让老百姓去菜店买菜,这才是真真切切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哪怕设置门槛比如满1000减500,老百姓也是非常愿意消费的。”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建议,各地政府在发放消费券时,可对发放批次、对象、券种和数量等进行精密设计、精准投放,做好投放配比,对吃、住、游、购、娱等文旅业态进行分类带动。

他还提出,各地可开展文旅消费促进行动,进一步扩大内需消费。税收调节也是促消费的方法之一,可考虑进一步优化现有措施,增加个人所得税的附加扣除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浩天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征夫也赞同发放消费券促增长。他建议,由政府统筹协调各大电商平台,将其2023年的营销费用全部或大部分发放给用户,政府财政向平台提供1-2倍的补贴,用以刺激消费。

以澳门经验为例,香港在2022年8月和10月发放两轮消费券,规模总计280亿港元,符合资格的市民可通过登记支付平台领取3000港元的消费券,适用于零售交易、餐饮、服务业等行业。

挖掘中部和边远地区消费潜力

多位代表委员认为,促消费不仅要充分发挥作为消费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也需要给予中部和边远地区城市相应的培育环境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杨智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咨询论证基础上提交了《关于支持中部地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据了解,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杨智表示:“从地理位置上看,首批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分处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广袤的中部地区尚没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议支持在中部地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支持湖北省武汉市建设中部地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成都市工商联主席、市商会会长俞建认为,将成都纳入第二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名单,支持成都推进消费领域制度型开放,培育全国性展会品牌,建立国际消费环境评价体系等一系列举措。“这是促进消费扩容升级,加快推进消费复苏提振的利好之举。”

提倡消费经济的低碳、绿色和循环

在倡导提振信心、促进消费的同时,消费行业的“低碳”、“循环”、“可持续”,也是今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

家电作为居民能源消耗第二大来源,一直以来都是“双碳”战略的重点对象。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国以及重要消费国,目前我国正处于家电报废高峰期,按照每年超过20%的淘汰率测算,2023年,我国将有超过两亿台家电报废。

以旧换新、绿色智能,是家电行业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总裁贾少谦在《关于推动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升级的若干建议》里提出,建议完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升级。

他建议,短期内,通过大家电专项消费券刺激家电消费。中长期,首先推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长周期的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活动,让利消费者,激活家电需求,并引导家电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其次加大对废旧家电危害的宣传,尤其在乡镇市场,引导消费者选择节能环保的家电;最后重点扶持县乡市场,推动新一轮的家电下乡。

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手市场也得到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提出,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可以显著减少新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以及二手闲置物品处置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巨大的减碳潜力。但目前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减排效果尚未纳入核算体系,因此,建议将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碳减排成效纳入减排统计范畴。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也建议,将二手闲置物品交易纳入碳普惠范畴,多举措激励公众参与二手闲置物品交易。一方面研究建立有关二手闲置物品交易碳减排方法学体系,明确亟须建立的碳减排核算方法学清单;另一方面依托转转等二手闲置交易平台,精准识别具有减排效果的交易场景,对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充分释放循环经济的减碳效益。

关注“伪科普”、过度宣传等问题

针对过去一年热议的消费领域热门话题,代表委员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食品安全向来是社会关心的焦点,但当前食品安全与健康相关科普鱼龙混杂,一些谣言、伪科普大行其道,不规范的企业宣传也比比皆是。“科技与狠活”、“益生菌是不是骗局”等,都一度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舆论风波,也给相关企业和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对于食品消费企业宣传问题痛心疾首。

他表示,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宣传“零添加”就是在误导消费者。“大部分产品声称无添加的,实际上都是有添加的。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标准法规,禁止在商业宣传及标签标识中使用‘零添加’相关词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提出,对于益生菌这类发展中的新兴技术和产业,需要尽快通过建设标准和法规予以规范。

他表示,应用益生菌等具有健康特征的功能原料,已成为食品工业创新发展的“增速引擎”。益生菌行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健康作用被关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潜在隐患和风险,主要表现在“益生菌无用论”以及“益生菌万能论”。

“当前我国益生菌行业发展中面临两个问题,一些商家过度宣传、‘神话’益生菌的功能,导致消费者陷入‘益生菌包治百病’的误区;同时,也有不实报道宣扬‘益生菌无用’的观点,严重夸大益生菌的危害,这些都是对益生菌功能的不科学认识,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不利于益生菌行业的健康发展。”陈卫表示。

结语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建言提议,给了消费行业发展最新的风向标,也点出了行业面临的问题及着力的关键。

中国消费市场的韧性没有改变。在3月6日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可以预见的是,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背景下,2023年中国的消费市场定会迎来新气象。

参考资料:

1、《两会视线丨如何提振消费?代表委员开良方:从提振信心开始》,四川在线

2、《“两会”再提出,家电绿色升级时不我待》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亿欧网,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