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与店,喜新不厌旧

感性城市SCity   2024-01-22 09:19

核心提示:从北京搬到上海依然赚不到钱的潮流年轻人?行业内流动着来过北京的从业者?又或是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话语权的小红书KOL…

撰文/显微镜

编辑/Lan

谈论起北京的商业,总是伴随很多刻板标签:保守、糙了点、不洋气…

但这些吐槽和印象往往来自于哪里呢?

从北京搬到上海依然赚不到钱的潮流年轻人?行业内流动着来过北京的从业者?又或是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话语权的小红书KOL…

这些形容或许有部分真实,但不全面、也不够贴切。

凑近看,你会发现其实北京在刚过去的两年,涉及到“城市更新”和“非标创新”的商业类项目特别多:DT51、西单更新场、The Box朝外、美克洞学馆、隆福寺、T+ Mall、朗园Station、檀谷…

当然,这些项目在市场上也褒贬不一。但很少有人问,这些“新”到底是做给谁看的,给谁用的,又是谁去买单的?

在一个个具体项目堆砌的无声反馈中,同时拥有消费者和行业人这两种身份的我们,也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释然。

2024年过了七天无理由退货,也过了VIP延长14天退款,未来怎么做也许还在整理,那不如多看看北京的街与店,或许有些不同的感受。

东四xSUSU x隆福寺

北京街区的更新很传统,

但并非保守。

或许商业从来不是北京的主旋律,但是商业所服务的生活,是每一天都躲不开的需要。

源于城市规划和历史缘故,这个城市的大街道把建筑和地块切成了一个个小方块。仔细看这些小院小落里,其实也藏着不少惊喜。

比如菜市场、深巷小店、胡同,这些带有强烈北京味的更新,藏住的是一份传统,不是不创新,而是不轻易改变和抛弃的传统,像等你回家的那盏灯,又或者热茶,你不为了他来,但是灯开着,茶喝下,你觉得安心,又可以继续好好生活了。

① 东四

北京有趣的胡同很多,东四在我的眼中是北京初代商业改造样本最集中的街道。

这里的小店从精酿到咖啡,从西餐到胡同菜,这里浓缩着许多很北京又不那么北京的店,大酉、非二进制、大宇宙、ShaSha冷翠、Mer coffee、Sip咻咻、芦灰…值得一篇单独list去探索,在这里我们主要还是从更新商业的点打开一个小切面。

/ 南阳共享际

以NOWTheater、牙花子喜剧工坊等实验和先锋剧场为核心,融合了铁手咖啡制造总局、JoyLand乐园等体验类餐酒业态,“南阳共享际”于2020年就开始经营“城市生活方式内容制造和文化社群”的概念,戏剧、酒吧、咖啡、策展,这不就是初代的非标独栋小商业…

/ 兆军盛菜市场

算得上初代文化+菜市场改造案例。

老厂房与胡同的空间通过改造留出了更多社交和综合商业发生的空间,传统的菜市场内容被规整档口化,而餐酒吧、杂货店、缝纫理发以及Bistro则在西侧悄悄融入,市场门口新开的尹三豆汁总是排队,这份烟火与网感的拿捏,或许就藏着北京人邻里社区改造的智慧。

东四的胡同,从老北京口中的“东,四十条”到如今你可以从十条一直绕着走到三条走到隆福寺,从“慢街素院”到 “咖啡看东四”…近十年,东四沉淀了很多体验类餐饮文化消费品牌。

② SUSU

在院里,围绕着一棵树的落地玻璃对桌,简约的灯光和菜品设计,都是初代精致消费追求的产物。而这一切,被北京的本土小店SUSU实现了。

诞生于2011年,算是东四“慢巷素院”更的第一批商家,创始店位于东四十条的钱粮胡同,老板AMY除了经营SUSU也在这十多年间延伸出PAKPAK等越南菜系品牌,双品牌加起来也开了十余家,逐步成为了北京的越南菜翘楚。

品牌值得了解,但我好奇的是,在距离钱粮老店5min的隆福寺,它又开一家新店,依然是独栋、天台、大店。

③ 隆福寺

对北京人来说,隆福寺是时代的眼泪。

90年代的大火和复建都衍生出很多故事,但20年过去了,这里又重新以“文化+商业+事件”的更新项目姿态重回大众视野。

曾经的老食堂改成了木木美术馆(如今已经更名成了隆福美术馆),随着隆福寺一期项目正式运营,废弃旧车库改造成冰雪运动店Burton旗舰店,另一边营业着北京代表品牌:京A和SUSU越南菜,以及新晋的小网红胖妹面庄…

项目充满争议的二期仍在招商,我们不过多着墨于项目本身预期,但我更想着眼于“SUSU”这样一个本地经营多年,休闲异国料理连锁品牌的选择。

在老的胡同独立小院和旁边独栋更新项目同步开大店,这样的思考切面,虽狭窄但有意思。

我们或许能从这些品牌的选择和项目的呈现组合中,窥探北京城更商业的某个期待:让人们在此重温城市记忆,体验全新生活。

BerryBeansxH&K x三源里菜场

外来的消费品牌,因地制宜的生长

其实北京所谓的粗糙,可能也是某种返璞归真。

北方的空气、生活习惯沉淀下,自然而然地磨灭了很多外来文化和现代商业化包装概念的小资精致。

但并不是磨灭了品质生活的追求,反而,不经意的摈弃掉了不必要的“好看而无用”。这些华而不实的锦上添花在现在这个传播发达的时候似乎是一个必杀技,但也是短暂而没有长期作用,用不好甚至事倍功半。

所以再看咖啡店也好,复古生活方式,又或者Crossover什么菜市场体验商业等等,这些外来文化品质生活影响下诞生的消费内容、业态、甚至概念,在北京,反而轻易地,不挣扎就呈现出,和生活更和解自然的本真模样。

① 咖啡文化:Berry Beans

胡同里生长出来的Berry Beans,现在在北京、青岛、天津都开出了店铺,算是北方区域精品咖啡品牌的代表之一。

品牌故事不做赘述,这里我想讲看到的三家不同风格的店铺和品牌背后经营的逻辑。

位于通州中图园区的两家店很有意思,自由切换这网红广告和社区服务的咖啡店功能,红色的小房子像是美国高速公路上旁若无人的咖啡加油站。

里面规范的吧台设计和材质无不凸显着品牌多年沉淀的省钱经验,再往里走,就是目前和OPS预约有一拼的烟囱咖啡店,北方工业风从拐进小院看到烟囱和围墙的瞬间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内部只有四个吧台位和小桌台,抬头看还保留了检修梯和塔台,为了进一步贴合反现代化体验,老板甚至连意式咖啡机都选择的是无电动手压,夏天的预约每个人30min,冬天是1个小时,老板是懂营销的。

另外,它的懂营不只是to c,也to B,而这个business就是培训。

北方乍看是独立咖啡店最少的区域,更新的程度远不如华东,但持久生命力的独立品牌和咖啡师其实也不多。

于是,商机却恰巧来源于这种反差的“狼多肉少”,凭借着多年经营的品牌和较早经营的知识付费专业形象,老板口中“最夸张下沉到学员回家乡鲅鱼圈开咖啡店”的咖啡培训,成了这几年盈利增速最高的品牌业务板块。

②Vintage文化:H&K workshop

成立于2012年,H&K以汲取了美式VINTAGE概念的手工皮具出发,十年发展逐步衍生成为北京本土复古、骑行、露营等城市玩味生活方式品牌,在王府井、更新场、国贸、檀谷陆续独立直营店铺,更多的则是全国40多个买手门店合作。

认识H&K,是从檀谷的HK+开始,这是品牌最特殊的一家店,有传统零售的皮具部分,也有美式汉堡的餐饮经营。

但其实这种讲文化社群概念融入跨业态跨品牌店铺经营的理念,在更新场店已经实现了,店铺从外看就是一个复古皮具的零售铺,进去会发现竟然还藏着一家合作的Barber Shop,老板丞相介绍着品牌更多的零售经营还是放在渠道为主,线下直营店更多是希望呈现完整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给社群深度体验并持续发散链接的地方。

某种程度上,这些年的零售消费内容,其实很多都带着外来文化的色彩。

女团拉美、精致露营、Vintage复古、日潮阿卡美叽又或是户外Gorpcore…零售服装购买的背后是出街场景,出门去玩去社交去展示自己,所以这些服装审美的背后是经营每个人社交审美的选择。

所以对于这些基于外来文化的独立品牌或者叫还没进入大连锁工业的主理人品牌,把自己的品牌打造成这一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完成“从卖货到生活服务商”赚钱的新思路,既保留了商业地产喜欢的那份独特,又能够持续的成长生存。

而北京独有的那种萧瑟和高速并存的生存环境,让大部分人对消费对商业停留在属于他那个阶段的熟悉感配套需求,这某种程度上是有利于这样的品牌慢慢生长发散的。

类似的品牌还有RE而意、四季民福,都是在自己的领域逐步发散,RE变成了骑行x餐厅到骑行生活方式全方位零售及社群服务品牌,四季民福也从本地烤鸭代表之一变成了精致烤鸭与一站式北京菜的综合体验地。

③新旧文化碰撞:三源里菜市场

虽然被改造更新过,这个北京最贵的菜场乍看从外观上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特别。

很多外地的朋友可能都是从青山周平设计的Grid菜场店,又或者品牌和云南奇谭策划落地的云南产地活动,了解到这个菜市场的。

其实三源里的网红属性由来已久,而这个网红属性不同于上海乌中市场或者苏州双塔市集的更新造势,而是源于它本身的地理位置。

靠近使馆区,随着国际酒店大厨和使馆区相关人群越来越多的异国买菜人群光顾,这里逐步形成了北京最全的异国菜式,有多全我说一个细节,连西餐装饰的新鲜花草都有专门的档口售卖,更别说从佐餐调味到主菜的蔬菜肉类海鲜种种。

也正是这样外来购物者需求的沉淀,这里逐渐变成了北京人口中“最贵的菜市场”、“最容易邂逅明星的菜市场”云云,这不就是纯纯的高消费客群吗?还那么集中稳定的存在一个场域,谁说北京的商业反应慢且老土?

早在2018年贩卖精英焦虑的鼻祖就带着薛兆丰老师的新书去三里源菜市场做了一个主题策展“菜市场遇见经济学”,而那时候,还没有乌中x PRADA。

图源小红书 Lee King

细节不评价,分享这个样本只是想聊北京的商业并不守旧也不缓慢,它只是克制不张扬,不过分追求新鲜,只是快狠稳的出手然后闷声发大财。

后记

存量时代的传统商业都在追求更新,任何区域都不例外。

品牌的招商都在挖街铺,但和上海土著和海派文化深入骨髓并迅速把所有人染成一个颜色不同,北京的胡同和老建筑更多只是有北京土著的根和眼,但藏在胡同和小街深处的小店们并不只是有北京的影子。

不由得想问,北京的商业和消费服务的重点是北京土著吗?还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那些奋斗过或者还在奋斗的新北京人?

或许在北京的消费者,甚至一批批反复来回北京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场景和理解,他们对北京新的记忆和消费习惯,其实是“时代烙印”大于“地域烙印”的精神内核。

“不追求新鲜,但追求死去的记忆活过来。”可能是所有商业人对老街和小店的执着和幻想。在这样的缓增时代,去泡沫但生活要继续,消费也会继续。

勒紧的是欲望,欲望和刚需之间很难用金钱完全衡量标准。且不同观念生活地域的人标准天差地别,但同样的大环境下,裤腰带勒紧的更确切是探索欲。

所以如果不知道如何创造出真实被需要的新鲜感而不是炫目感,不如试着以不变应万变,这大概就是北京的街和店,教会我的商业智慧。

闭眼入闭眼吃,熟悉且安全的大盘股,比定存收益好那么一点的稳定预期,或许是穿越周期的良药,当世界变化太快,我们就要慢下来。

毕竟让我们生存的从来都不是眼花缭乱,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日三餐,落袋为安。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感性城市SCity,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