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化成未来10年经济发展动力 能否带来地产业第二春?

证券时报 莫大   2013-01-13 13:58
核心提示:去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新一届的政府提出了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在于新城镇化建设。这个信息被一些投资人解读为地产业的第二春,并认为未来10年国内的地产业仍然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地方的房价再度有抬头的迹象,开发商们媒体上的造势,新盘的火爆销售场面,让一些买房人再也按捺不住。

  去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新一届的政府提出了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在于新城镇化建设。这个信息被一些投资人解读为地产业的第二春,并认为未来10年国内的地产业仍然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地方的房价再度有抬头的迹象,开发商们媒体上的造势,新盘的火爆销售场面,让一些买房人再也按捺不住。

  事实上,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误读。新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并不仅仅是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它是将有条件的农村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化,什么是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讲白一点就是在城镇有工作岗位、并有能力解决基本住房问题的农民工。它不是将失地农民都赶进楼房,然后只想着他们会增加消费而不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中央提出新城镇化建设,或多或少是表现出对未来经济下滑的担忧,并希望由此推动未来内需市场的拓展。但这究竟是一场盛宴还是鸡肋?我们需要通过利弊分析,才能知道其背后的实质困难到底在哪里。

  从利的方面讲,推动新城镇化建设,可以在短期之内消化部分过剩产能,令经济下滑的速度得到阻滞。通过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分级转移,可以增加西部的投资。新城镇化建设的主题,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並以此带动一小时经济商圈的小城镇化建设。这种长期的投资虽本身不见得短期会有效益,但是所消化的粗钢与水泥以及创造的工作岗位,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让沿线周边的土地增值,让地方政府的去土地财政依赖有个缓冲期。此外,将农业人口转化成城镇人口,预想未来可以以此拓展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

  当然,上述的消化过剩产能过程,可以阻滞目前的工业企业增速下滑,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但是,将农业人口大量转化为城镇人口,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它受到产业、人口、财政、粮食与果蔬供应等多方面的因素约束,这不是短期拍拍脑袋就能解决的问题

  从弊的方面看,首先是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中国是个典型的农耕民族,其特点是自给率高消费低,家家房前屋后种点菜,种点果蔬。如果新城镇化只是简单地将土地集中处置,而将失地农民驱赶进楼房,他们的补偿款用于基本居住房购置后,其生计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则无法改善新城镇居民的生活境遇。其次是人口与粮食生产问题。有人认为,中国向发达国家看齐的话,城镇化率应该达到75%的世界平均水平。如果城镇化率要达到75%,则将有10.1亿人要居住在城镇。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率在工业化时代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是一个多山地和丘陵的国家,机械化率低与地貌因素决定了农业人口,不宜在社会发达进程尚未达到一定高度时过分地减少。目前已经从粮食自给国,变成了粮食进口国。中国粮食完全自给,需要30亿亩的耕地,而目前的耕地只有24亿亩。除了房地产开发造成大量耕地被占用,壮年人口迁徙造成大量农村土地荒废是另外一个原因。第三是财政问题,目前的地方财政因为土地财政依赖过重,当压抑地产经济后,必然会造成财政困难。如果财政出现困难,保障房建设以及社会保险都会出现问题,大量新城镇化的移民,如果不能快速解决就业,生计就会出现困难,那将要依赖财政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就无从谈起。

  我相信中央工作工作会议上,所定调的新城镇化是个美好的愿景,或许它的真实意图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会促进地产业第二春的政策。事实上,李克强副总理在去年9月25日全国资源型城市与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及棚户区改造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他不仅强调的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带动内需与就业的增加。而部分地方政府过度解读了中央的意图,其本源还是立足于过去的土地财政依赖。有些地方突击扒房、扒坟划地,驱赶农业人口进城。所腾地块意欲招商引资,却全然不想当前的经济大环境,实业不产生利润,资金都拥向影子银行放高利贷。没发现现在风向变了吗?以前是借我钱,我要去投资,我会付利息;现在是借你钱,让你去投资,请付利息。

  地产业未来肯定还会发展,但必定不会是以往的粗犷式发展。意图借助新型城镇化,闹一出地产业第二春大戏,我看不太靠谱。最近住建部再次重申地产业调控政策继续从严的态度,意味着未来的现房去库存过程可能会拖长。开发商们现在应该想的事,不光是降库存去杠杆,更应该想想地产业如何朝精细化方向发展。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证券时报 莫大,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