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董事王静:搭上朝阳产业头班车 翻越上市雪山

中国商界   2014-01-13 11:45
核心提示:作为商界木兰,王静看起来并不霸气;作为登山家,她的细腻似乎和探险不挨边儿。但事实是,探路者快速上市的短短历程她却扮演着不可取代的特殊角色;退出管理层后,登山成为她寻找探路者发展之路的另一途径。

  2013年12月18日下午,彼岸书店,王静比事先约好的时间早到,一边等待接受采访一边准备晚上的读书会—新书《静静的山》记录了她6年来的登山经历,而这几年,王静只为探路者董事会成员和产品技术总顾问的角色,非管理人员。

  探路者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最早开始中国户外用品探索。尽管这一新兴消费品市场较欧美起步晚了几十年,但当时空白的市场环境依然给了探路者加速度式的增长空间。

  作为商界木兰,王静看起来并不霸气;作为登山家,她的细腻似乎和探险不挨边儿。但事实是,探路者快速上市的短短历程她却扮演着不可取代的特殊角色;退出管理层后,登山成为她寻找探路者发展之路的另一途径。

  从家里借来的第一桶金

  直到现在,王静也没有后悔当初放弃铁饭碗的决定。初中毕业后,母亲希望王静读幼师,将来有份稳定的工作。但她偷偷背着家里参加了一次面试,并成为53人中被录用的13人之一,而这份工作是去广西北海某饭店做服务员。

  但她并不太清楚服务员的工作是端盘子,“既来之,则安之。”王静笑着说道,“我一样能做得很好。”也正是在这份工作中,王静认识了来饭店做印刷业务的盛发强。

  盛发强大学学的是工程测量,跑印刷只是他创业的铺垫,半年后便成立了自己的印刷公司。“人群中,他很容易找到我发亮的脑门,于是我们相爱了,我也加入了他的公司。”王静开玩笑的回忆道。

  真正关注起帐篷的生意缘于北海的一次新技术博览会。“那时在中国还没有户外用品的概念,单项产品还都在体育用品店里卖,除了OEM代工之外,我想我们应该是最早从事这个行业的。”王静告诉本刊记者,她与盛发强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帐篷的制作技术流程,此为探路者的前身。

  在北海的三、四年中,二人觉得旅游城市冬天太清闲了,她需要更新、更公平的市场,于是,1999年公司迁至北京香山脚下巨人农场的小平房。“盛发强从家里借来1万多块,我们成立了‘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公司’。”据王静描述,这一万元成为了探路者最初的启动资金,而整院子、刷墙壁、挖厕所这些事情全由他们二人完成。也就是在那间低矮的平房里,王静手绘了探路者的第一个LOGO,并开始探路者新的探索。

  回想那时的日子,爬香山,摘果子,打乒乓球为艰苦的环境带来了乐趣。盛发强主外,王静负责设计、制作、组装、订单谈判等,“在香山脚下的日子每天都很快乐,团队像一家人一样,一点都不觉得苦。”王静说道。很快,2004年探路者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并在宏福创业园修建了自己的办公楼和仓库。谈到对探路者的贡献,她都归结于盛发强:“他具有把握大方向的敏锐和能力,我就跟着他走,肯定错不了。”

  搭上朝阳产业头班车

  对于卖帐篷这事,王静绝对是个外行。但她当时的概念是,“不就是卖东西嘛,销售都是相通的。”她说帐篷制作技术其实没那么复杂,女孩子天生心灵手巧。但公司越做越大,单做帐篷是不行的,必须还要扩充更多户外相关产品。

  “到北京之后,我们开发了很多种,也拿了很多国外的帐篷学习,一边学习另一边还要创新。”王静说道。

  而此时欧美的户外用品市场已相当成熟,以美国为例,2006年美国户外用品市场销售额460亿美元,带动相关产业7300亿美元,占全美GDP5.54%。此时的中国市场尽管处于启蒙阶段,消费者的生活理念、可支配收入、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户外用品行业的野蛮式增长。

  根据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户外用品分会COCA《中国户外用品市场2008年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户外用品行业从2000年-2008年市场零售总额实现了年均48.9%的增长,探路者搭上了朝阳产业的头班车。

  “探路者几乎每年都保持着50%的增长速度,这两年大环境不好会慢一些,但也从没有低过30%-40%。”王静告诉本刊,探路者直到现在仍处于快速发展期。“但从今年开始,到未来,企业的发展会放的更缓、更稳慢一些。”

  很显然探路者也遭受了服装、体育用品等行业总体下滑的影响。据悉,2013年以来,李宁跌幅达62%,匹克体育接近60%,361度稍好,但也下跌44%。运动行业分析及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国内很多体育用品商扩张太快,差不多每一家都保持了接近7000家的渠道,品牌突围现在显得尤为重要。

  “探路者除了阿肯诺和Discovery之外,明年还会上一个新的专业、高端产品线HIMEX。”王静指了指身上的绿色帽衫。

  上市前先去家族化

  与快速发展相伴而来的,是人才短缺的瓶颈。

  2007年,盛发强建议王静退出管理层,这样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一边圆读书梦,一边也能更好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毕竟从我们一起购买帐篷专利技术那天起,她就在产品方面挑大梁。一时放下,还真有些难以适应。”盛发强说。

  “但我觉得这是件特别顺其自然的事,公司发展到这时必须要经历的。”王静坦言道,“其实说退出管理层,只是不再去单位打卡坐班了,哪能真正的放下?。”

  这未必不是件好事。创业初期,王静可是真正的女汉子,据王静母亲描述,孩子还没满月呢,王静就已经在公司处理事情了。“这样我的时间可以更自由,做很多想做的事,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探路者。”

  偶然的机会她喜欢上了登山。2007年2月,王静攀登了乞力马扎罗峰,海拔5895米。半年后,她便与王石一队登山家登顶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期间还遭遇了雪崩,与死神擦肩而过。

  这一年,王静在山路上成长,探路者则在认真总结产品设计、品质控制、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以应对野蛮增长下的突出问题。

  角色的转变让王静以更理性的心态重新审视探路者。在路上,她不断赠与队友探讨探路者产品试用,虚心接受国际上有经验的户外探险家的建议,并根据自己的登山心得持续关注产品研发。

  “每次登山回来,我都要一头扎进产品研发部和他们开会讨论,分享实际登山中如何让产品更实用,有哪些地方还要改进,甚至要比国外产品更具创新性。”王静如是说。

  “登珠峰的一次闲暇,以王石为首的队友们对此次由探路者赞助的各种装备进行了批斗,纷纷就产品、LOGO等方面敞开心扉提出建议,让我很感动。”王静说,大家在生死攸关的极限环境会选择探路者,足以说明他们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和未来更大的期望。

  无疑,登山带给了王静研发新产品的最好时机。

  2009年,探路者成功上市,成为首批登陆中国创业板的28家公司之一。接到这个消息,王静还在雪山上,没有意外,平静如初。

  “上市前几年有个国外很知名的户外品牌要收购探路者,说至少让出51%的股权给他们,还开出了近一个亿的价格,”王静补充道,“我回家兴奋了好久,真纠结了一阵。确实很心动啊!没想到探路者的价值这么大了!”

  但最终他们选择了放弃,“我们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品牌为什么要卖出去?再说,卖了之后我们干什么?”

  冲动过后,再次王静反思,探路者从一顶帐篷发展到现在,一直在做自己的品牌,怎么能让外国人控股?于是她决定继续专心致志。

  “上市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公司慢慢成长自然而然来的。以前公司小,从没想过上市,做大了会有人来找你谈入股、收购、私募,慢慢就懂了。对探路者而言,上市意味着更严格、更专业。”王静这样认为,“上市是我们觉得最对的一件事儿,原本户外用品就是个相对透明的行业。公司不能两个人说的算,我们需要引进人才,需要一个更利于为了发展的机制。”

  人才瓶颈是探路者上市后依然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但王静认为人才短缺的严峻探路者一直都有,这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

  所以,王静也从来没有彻底退出探路者,反而任务更艰巨。冲在雪山第一线,她的设计理念更富实际意义,还引进了国际著名登山探险公司的合作。而关于企业活动、阿拉善、WWF等一些环保公益项目的持续推进,王静都牵头做。

  市场铺好才能做高端线

  市场空间大,越来越多的户外品牌也逐渐占领中国市场份额,“但探路者已经连续五年销量排名第一了。”王静说道。根据2008年的户外用品销售统计来看,排名前三依次为探路者、哥伦比亚、奥索卡,营销网络数据分别为430、300和173个。

  “探路者起步早,零售商渠道分布广泛,现在我们在全国200个城市有1600家店,这和国外品牌相比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除此之外,王静认为探路者成功的关键在于本土品牌定位准确。“很多人拿探路者和国外品牌比较,觉得探路者不够高端。但在我看来,探路者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定位定对了,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就做高端是不现实的。有时候我也很痛苦,现在我算是圈内最高端的用户了,也常常难过,不过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的消费群体在哪里。2014年探路者由我牵头推出的HIMEX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专业纯高端产品线。”王静说,现在探路者的产品完全可以和世界品牌媲美,因为帐篷、睡袋、羽绒服等都是她亲自在雪山上无数次试用体验后的作品。

  “我就是最好的试验者,而且有国际探险公司的团队做研发。”王静自信地说道。比如她近日在微博中发布的新产品雨披,国内还没有见到。

  王静说,闭门造车是做不好产品的,所以她也常试用别人的产品,以求更符合消费者对户外产品的要求。“登山的时候也是,很多登山家本身就是产品研发者。上次在尼泊尔的珠峰大本营一位意大利专家就给探路者的帐篷提出了很多新的建议。”

  用行动扭转王石的成见

  2010-2011年,王石成为探路者的形象代言人。

  然而,起初在第一次共同攀登卓奥友时,王石对王静是有成见的。“王静没有登雪山的经验,更没有接受过攀冰攀岩训练,如此大跃进式登8000米以上雪峰,不仅攀登无望,还可能出现意外,拖累整个队伍登顶计划。”王石在日记中这样记录。

  “他开始很有意见,觉得队里有女生很嗦,爱娇气。实际上在山里谁把你当女生啊?”王静笑着说道,“别人的帮助是有限的,总归要靠自己。谁都可以为自己的梦想试一试,当时我想走到哪算哪。”

  最终,王石在登顶路中惊奇地发现向导后面竟然是王静,而且她是第一位登顶队友。王静用行动纠正了王石的成见,之后的三年,他们还三次共同登顶8000米以上级雪山。

  “由于职业原因,她不放过任何进山机会试用探路者的产品。作为公司研发中心的产品技术总顾问指导,她脑子里还琢磨着不少稀奇古怪的想法:可以转换太阳能的帐篷、超级保温水壶、户外连体用的筷子。”在《静静的山》里,2013年3月王石于波士顿剑桥为王静写道。

  而在王静的眼中,已到花甲年纪的王石还能挑战极限运动,与他不快不慢的步伐、平稳的心态有很大关系。“登山途中,很多人会超过你,你的心态决定你将走多远。”王静说道,“王石的平稳坚持、超人的毅力对我影响很大,让我在后来的登山过程中深深受益。”

  一同走过艰难险阻让王石成为了王静的良师益友,除了探路者产品上的建议,王石批评起人来也毫不晦涩。“有一次我状态好,下山快,王石旁敲侧击,批评我要把握好节奏,吸取教训。”

  2010年,王静带着探路者的旗子登顶珠峰。

  第一次遭遇雪崩并没有让王静却步,登山过程中王静还不断产生对环境的思考并付诸行动。

  “更让我敬佩的是王静对那些需要关心的人、需要保护的环境所传递的正能量,让我们对登山有了新的认识。”Himax Experience登山探险公司创始人罗塞尔这样评价王静。

  最近,王静几乎推掉了所有的采访和活动,因为她即将出发,挑战196天内完成的“7+2”壮举登山活动,并继续为环境保护贡献微薄之力。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中国商界,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