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府井百货公布的2014年度报告出炉。年报显示,王府井持有柒-拾壹(北京)有限公司(7-11)25%股份,注册资本为3500万美元,总资产3.6亿元,净资产2亿元,此部分股份带来亏损259.1万元。据统计,7-11去年在华亏损达1036.4万元,这意味着7-11入华十余年,却依旧没能玩转中国市场,而这也正成为当前便利店行业发展现状的缩影。
统计数据显示,日本著名便利店品牌7-11于2004年进入中国,截至2014年底,7-11在北京共有173家门店,日平均营业额在2万元左右。
目前国内便利店多选址在交通枢纽等流动人口聚集区或写字楼等商业区,均面临着高房租、高人力成本等现状。因此真正盈利的便利店品牌仍是少数;大部分仍是处于门店盈利,整体亏损,或是门店和品牌双亏损的不良发展状态。与此同时,尚未形成的消费习惯也成为便利店业态在国内发展的阻碍。
自身拥有餐饮、自有品牌等多项优势的7-11,希望开始通过加盟,在中国国内市场寻找出路。2012年开始,7-11在国内开放加盟政策,并于目前悄然降低京城加盟门槛,分为A类委托加盟(28万元)和D类特许加盟(70万元)两种方式。
无独有偶,近日同为日本便利店品牌的全家也进驻北京,北京本土零售品牌物美也有意于近期试水便利店加盟。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便利店还是需要通过社区服务及与电商合作寻求盈利点。
北京市场街道过宽、冬季太冷、商业物业缺乏、政策严格等问题,可谓屡受便利店行业诟病,但至今没有一家便利店品牌因此放弃这块蛋糕。而提前进入的便利店品牌,也确实积累了更多的品牌优势。如此看来,7-11等老牌便利店品牌在北京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7-11毛利达到了92.4%(门店毛利为32%),此数据超过华为同期毛利的48.3%,在人均净利方面,7-11数据是125万,超过阿里同期的57万。
便利店行业在中国本身也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全国市场发展不平衡,便利店开启多元化经营,品牌对便利店的依赖程度加深等
7-11厦门第一批3家门店陆续开始装修,并官宣12月中旬陆续开业,分别在中华城、中航紫金广场、集美旺角新天地,均已正在围挡施工装修。
传统商超要从过去营销活动造势为主转型为修炼企业管理内功,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人的经营活力,提高组织协同运营效率。
Seven & I Holdings将在7-Eleven International LLC(7IN)作为推进全球便利店业务的增长“第三大支柱”。
Seven & I Holdings于10月31日宣布,作为其美国7-Eleven Inc.的增长战略,将继续推进并购(M&A)以提高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零食很忙集团已经悄然成为零食赛道最“贵”的公司。那么良品铺子作为上一代零食之王,它真的甘心让出市场份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