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益资本总裁刘晓兰:2015年国内商业地产怎么“拐”

赢商网湖北分站 卢亦麟   2015-05-08 12:01

核心提示:刘晓兰女士2013年加盟三益中国中国,出任执行董事、资本副总裁。日前,刘晓兰在接受赢商网专访时透露,2015年1季度三益中国已接待前来寻求解决方案的购物中心100多家,达到去年三益中国全年接待总量的50%。

  (赢商网湖北分站报道)刘晓兰女士2003年加入宝龙地产迈入商业地产行业,曾任职宝龙地产副总裁、宝龙地产商业集团总经理,万通立体之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2013年,刘晓兰加入三益中国,出任三益中国执行董事、资本副总裁。10余年的从业经验令她深谙商业地产的全程管理,对行业有着深刻的体会。

  4月,在与赢商网记者一次简短的会面中,刘晓兰透露,2015年1季度三益中国已接待前来寻求解决方案的购物中心100多家,已达到去年三益中国全年接待总量的50%。

  “前几年企业在商业地产开发上埋下的隐患今年有发芽的态势。开春以来,自有资金、信托、基金、现金流出现问题的开发企业也陆续增多。”刘晓兰说。

三益中国,刘晓兰

三益中国执行董事、资本副总裁刘晓兰

  接轨资本市场 行业分化渐明显

  2015年,商业地产行业调整加剧成大势所趋,并购整合,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更加明显。

  据刘晓兰分析,当前住宅市场已进入理性的发展阶段,不再有暴利,不少企业是被迫转向商业地产领域。但商业地产的开发对资金沉淀的要求高,变现能力差,很容易吃掉公司的现金,加上近1、2年商业地产的快速开发,企业握有的库存越来越大,包袱越来越重,负债率越来越高。

  商业地产已经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的时代,存量市场太大,怎么盘活流通,怎么变轻,避免下一个灾难发生在商业地产圈内?刘晓兰认为, 无论是着眼企业的良性发展,还是新市场的变化,行业都迫切需要探索突破发展的路径。

  对于万达、宝龙、华润等知名开发企业都在寻求“由重转轻”的发展模式,刘晓兰表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走轻资产路线。重资产是考验企业资金周转的能力,将资产变成优质资产的专业能力,轻资产则考验企业能不能拿到便宜的钱处理轻资产,有没有在合适的阶段能把轻资产变现退出的渠道,考验退出由资本持有后,企业对轻资产的管理能力。

  “轻资产对资本的要求更高些,国内融资渠道、退出渠道都不是很多,而且资本市场的投资诉求不是高,是稳健,这对国内的商业项目是很高的标准”,刘晓兰说,“但商业地产探索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是必然趋势,在下一轮竞争中,企业能拿到成本便宜的钱,就会脱颖而出,因为做开发只能赚眼下的钱,提升到资本投资层面则能够赚未来的钱。”

  赢商网记者了解到,当前资本评估房地产有四个层级,不同的开发模式变现能力不同,市场价值相距甚远。

  最低层级是原始的开发建成卖掉,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市盈率不到5倍;第二级是服务类,轻资产物业管理公司,估值在10-15倍;第三级将金融概念渗透到开发中,估值可达20-25倍;最高是互联网企业 在市场上估值超过30倍。像彩生活、花样年这样融入互联网概念以后的产品,资本市场估值已接近50倍。

  未来,在商业地产开发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中,行业分化将日益明显。

三益中国,刘晓兰

刘晓兰女士接受赢商网采访

  不专业、不理性的企业该退出了

  从2004到2014年,商业地产黄金十年已经过去,屯土地时代已经过去,增量市场时代已经过去,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已经过去……刘晓兰认为,到了不理性、不专业的企业该退出这个行业的时候了。

  2015年,大开发企业在理性思考下开始退回到一二线城市拿地,仍旧选择城市人口、消费力支撑最强大的的地区,2015年1季度,北京、上海的土地市场保持旺盛。

  同时,商业地产开发划分更为细致,做酒店、做商业、做专业市场、做产业园的慢慢剥离开来,开发专业度的要求提高。加上预售条件严格,银行收紧对商业地产发放贷款,融资成本升高,行业门槛已然提高。

  刘晓兰说:“现在出问题的企业,大多是前两年投资不太理性导致的,包括资金没有很好的流动性埋下的隐患,也包括运营能力不足,就踏入商业地产行业的。”

  因此,踏入商业地产领域的开发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战略,资金实力,了解市场的波动,在拿地的时候就考虑到怎么变现,怎么赚钱。

  未来,即使不必依赖商业项目回笼资金,也要考虑到,如果运营不善,商业估值年年下降,资产贬值的问题。此外,商业的日常运营需要大量资金,人工、能耗,一个5-8万方的购物中心一年的基本费用会在2000万元左右。

  当然,刘晓兰也指出了未来商业地产发展的更多机遇。

  例如互联网对商业带来的改变,促使开发商和商家开始主动出击市场,提高自身应变能力,对接能力和反应速度;社区商业生存空间大,不怕同质化,具备便利服务黏性好等特性。

  还包括现在境外资本看好国内较多企业出现资金紧张问题,认为这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这便意味着一个将国内商业存量市场盘活、孵化,进入境外市场流通滚动,让开发商退出的好时机的到来。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