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的政策调整,房地产投资指数尽管仍处低位,但其景气指数首次出现回暖态势。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6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58948亿元,同比上升0.1%,其中上半年个人按揭贷款7163亿元,同比上升10%,6月单月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中的定金和预收款同比分别上升9.2%和12.7%;房地产景气开发指数为92.63,较上月上升0.2点,景气指数近7个月来首次出现回升,回升幅度为2014年以来最大。
此外,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已经出现明显回暖。根据国家统计局信息,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50264万平方米,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44389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上升3.9%和4.5%,为2014年以来该指标同比首次出现上升。其中6月单月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2454万平方米,同比、环比分别上升18%和44%。1-6月商品住宅销售额为28941亿元,同比上涨12.9%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李巧玲表示,受2015年楼市回暖因素影响,近期新房去化率提高,房企投资积极性也有所上升,部分指标开始出现改善迹象。李巧玲认为,在各项托市政策的支撑下,房地产市场的悲观预期已有所改变,部分城市成交量出现反弹。随着市场回暖,在一线城市以及部分需求量较大的二三线城市,房企库存及销售回款各方面的压力将得到缓解。但对于库存压力较大的三四线城市来说,短期内去化压力依然巨大。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中,预计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或将逐渐走出低谷。
以北京新房市场为例,根据链家研究部统计,2015年上半年新建商品住宅网签量为4.8万套,同比大幅上升46%,其中6月单月纯商品住宅网签量创21个月新高,同比、环比分别大幅增长86%和26%。受益于中央层面多次表示支持首套及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及今年以来连续的降息、降准等利好政策,自二季度起,市场出现明显回暖,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均出现较明显增长,这也使得房企的定金和预收款水平有所改善,而近期连续多次的降息降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融资成本,对缓解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
不过,市场的回暖并未带动开发商投资积极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395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增速比1-5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29506亿元,增长2.8%,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7.1%。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认为,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持续下滑,与整体宏观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不无相关,根据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GDP增速为7%,多项指标触底,宏观经济出现筑底,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动力不足。另外,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集中规模开发后,部分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已现饱和,大量四线城市甚至出现了房地产的产能过剩,只有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一线半城市尚存一定市场空间,从全国整体情况看,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将保持低位运行。
开发商拿地积极性同样不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980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8%,降幅比1-5月份扩大2.8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2866亿元,下降28.9%,降幅扩大3.1个百分点。
郭毅分析,上半年土地购置面积的减少主要源自两方面原因。首先,二三线城市甚至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近年来过快发展,市场出现饱和,对于未来房企持谨慎态度,因此“圈地”意愿不强;而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供地不足使得收缩战线的房企“购地无门”。2015年上半年北京土地市场新增土地供应仅33宗,这一数字也创造了近8年来的新低,不过随着楼市转暖,商品房去化速度加快,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开始加紧布局,补充土地储备,预计下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将出现增长。
李巧玲称,从1-6月国内贷款额同比仍处于下滑状态可以看出,受地产风险因素影响,银行对房企放贷的意愿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在一段时间内房企的投资及开发仍将受到抑制。而总体来看,当前房地产运行各项指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此前房企积累的库存压力也依然较大。
2018年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6519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1-7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553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7%,增速比1-5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
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059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增速比1-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截至3季度末,险资在华夏幸福、万科A、华侨城A、保利、阳光城、蓝光发展中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5.36%、8.31%、7.54%、6.24%、4.48%、1.53%。
12月21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高峰表示,房地产业、体育业、娱乐业等领域都没有新增的对外投资的项目,境外投资日趋理性。
内地投资涵盖香港各类物业,包括住宅、办公和工业地产等。其中,在豪宅住宅领域,内地买家贡献了10%-15%的市场份额。
近日,昆明不少商业项目也把蓝花楹搬到场内,部分项目推出了蓝花楹相关的DIY活动,还有不少品牌推出了蓝花楹限定产品,赏花经济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