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上市一年招来诸多质疑 跨境电商还在起步阶段?

好奇心日报   2015-09-24 08:34
核心提示:2015年,所有的好运气似乎都在离开阿里巴巴——工商总局“白皮书”、遭遇集体诉讼、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对冲基金退场……在全球股市大跌的8月23日,此前一路下行的阿里巴巴也跌破了68美元/股的发行价。

  马云可能还记得,2014年9月阿里巴巴(需求面积:200-400平方米)在纽交所IPO之前,那两周全球路演的盛况:百年历史的华尔道夫酒店,被希望参与认购股票的投资者挤得水泄不通;原本计划两周的路演,开始两天就获得了足额认购。

  一年前的9月19日,明星一般的阿里巴巴成功在纽交所完成IPO,并以250.3亿美元的融资额,戴上了互联网企业融资规模最高公司的光环。在随后的3个月里,阿里巴巴的股价一路攀升,直到 “双11” 创下571亿元的单日交易额纪录后,公司股价更是一度达到历史最高点120美元,市值达到2958亿美元。

  但到了2015年,所有的好运气似乎都在离开阿里巴巴——工商总局“白皮书”、遭遇集体诉讼、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对冲基金退场……在全球股市大跌的8月23日,此前一路下行的阿里巴巴也跌破了68美元/股的发行价。

  

  在买入这些股票前,投资者们可能以为,他们买到的是能像传统经济时代的沃尔玛、或是二十年前上市的亚马逊一样,能够代表一整个时代生活方式、并且能够持续上涨的一家公司。

  上市20年后,亚马逊的模式被复制到了更多品类和更多国家,股票价格已经升至500美元以上;而在上市的前30年内,沃尔玛经历了10次拆股,100股原始股票的最终价值可以达到1125万美元。

  但实际上,如果将阿里目前的股价与120美元的历史最高位相比,阿里巴巴的股价已经累计下跌了近40%。这个跌幅,远远超越了同期道琼斯指数或标普指数的跌幅,持有阿里股票的投资者正在不断蒙受损失。

  为何一年前风光上市的阿里巴巴,一年后却饱受投资者的质疑?

  经济增速放缓时,业绩没能保持高增长

  我们曾经在阿里巴巴上市时,就对其能否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时,维持高增长提出过质疑。2014年,中国GDP增速只有7.4%,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今年8月,阿里巴巴交出了一份令投资者失望的季度财报:营收同比增长28%、中国零售业务销售额增长34%,这两大关键指标都低于先前分析师的平均预期,而且是三年来增速最慢的一季。

  

  到今年9月,集团投资者关系主管Jane Penner又对外表示,受中国消费支出疲软的影响,公司预计第二财季的商品交易总额(GMV)将会低于此前的预期,这引发了股价的又一次跳水。

  对于华尔街投资者来说,他们所关心的永远都是增长率。

  在中国电商市场中,阿里巴巴的地位并非不可挑战

  从总量上来看,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在线消费市场。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4年中国人创造了总计达28200亿的在线交易额,其中接近60% 流向了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等平台。

  但阿里的地位并非绝对稳固,京东正在逐渐缩小这一差距:由于从3C领域逐渐向全类目扩展,并且在跨境、商超、生鲜等业务上都开始布局,2014年,京东的销售总额达到天猫总成交额的40%,2013年时这个数字仅为21%。

  

  此外,美股市场上还存在着聚美优品、唯品会等其他电商中概股,这可能也会对投资者的选择策略产生影响。

  互联网金融竞争也很激烈,能否保持先发优势也是个问题

  考虑到阿里巴巴的未来发展空间,投资与其关联甚密的蚂蚁金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最初的支付宝,生长成支付系统、金融产品、小额贷款、征信服务,乃至网络银行都一应俱全的业务架构,蚂蚁金服目前的表现,可能确实是对得起450亿美元的估值。

  

  但就跟电商领域一样,蚂蚁金服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有很多对手——不仅来自同样试图通过支付环节构筑所谓“闭环”的互联网公司(像是京东或腾讯),也有想用更接地气一点的方式找到用户的传统银行、证券公司。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以颠覆性创新出现的余额宝,这是一个本质是货币基金、却能与支付宝进行完美结合,从而实现了“零门槛理财”的金融产品。但这种模式已经被快速复制——“支付宝”与“微信支付”、“蚂蚁聚宝”与“陆金所”、“花呗”与“京东白条”的竞争,也都是这样。

  而且因为微信的高渗透率,微信支付的发展速度同样惊人。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支付宝为48.9%,腾讯旗下的财付通以19.9% 位居第二。而随着余额宝收益率越来越低,不少用户开始寻求其它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被寄予厚望的跨境电商,还在起步阶段

  在设立了新的跨境电商部门“天猫国际”后,2014年被阿里巴巴定位为“全球化网购元年”,天猫国际带来的Costco、自然之宝等品牌,也成为了当年“双11”业绩的有力推动者。

  

  但说到国内的跨境电商,可能是一个比大电商更为复杂、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也更为激烈的情况: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亚马逊海外购、聚美优品、蜜淘、网易“考拉海购”……互相争夺的其实都是同一批消费者——中国越来越庞大的中产阶级。

  我们此前在《跨境电商的概念火是真火,马云的天猫国际做到哪儿了?》这篇文章中,对天猫国际现在的处境有过详细分析。

  上市前后的那些投资并购,短时间内还没法发挥整合效益

  平均每月公布2.5起投资、为每起投资平均付出2.8亿美元、总金额超过70.6亿美元——在2014年的前9个月里,阿里巴巴不仅是一家等待赴美上市的电商巨头,还成为了一个凶猛而胃口极大的投资者。

  

  它慷慨地将大笔投资砸向了社交、旅行、地图、文化传媒乃至体育等自己甚少涉足、却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抓住用户的领域。但从目前实际投资和整合的成果来看,除了在自己所长的电商、营销及互联网服务领域能够很好整合外来者之外,阿里几乎还没有在其他任何一个大肆投资的领域中,体现出帮助公司、乃至整个行业向上发展的能力。

  假货,这是个难以被很快解决的老问题

  从国家工商总局的“白皮书”、到Gucci母公司开云集团的起诉、AAFA的两次投诉、再到数家美国知名律所提出的调查请求……关于“到底怎么管平台上的假货”这个问题,阿里巴巴在上市的一年里又被问了好多次。

  在面对投资者时,阿里巴巴一直表示,公司长期致力于打击售假行为,并使用了数据挖掘等技术提前预防;遇到实际问题时,也会与政府、品牌和行业协会紧密合作。

  只是印象一旦形成,改变的难度就变得大了很多——尤其是当投资者考虑到,销售这些假货所获得的营收和利润,还会被计入财报数据的时候。而基于阿里同时拥有B2C和C2C平台,也有人质疑阿里打击假货的执行力并不那么果断。

  各类创新性业务,也有被政府监管干掉的可能性

  7月底,央行宣布了一份争议不小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希望能对目前国内的各类互联网支付机构进行监管。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只是随着验证交易要求的提高、以及相关支付限额的收紧,关于监管到底是促进行业向好发展、还是限制创新业务发展,成了一个问题。

  在海外上市,但在海外的话语权还很弱

  6月9日,马云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出了阿里“全球买、全球卖”的远期目标:“未来10-20年,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买到任何地方的产品,也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卖到世界各地。”

  

  两个月之后,阿里任命了前高盛高管Michael Evans担任公司总裁,负责集团的全球化业务。在他的任务清单上,欧洲、美洲及亚洲其他地区都是阿里海外业务首先需要开拓的区域。

  但根据集团2014年财报,阿里近80% 的营业收入,依然来自于淘宝、天猫、聚划算这三大本土化零售业务。包括零售和批发在内的整个海外业务,营收占比仅8%。

  两个月前,阿里巴巴还出售了自己在美创立仅一年的电商平台11Main,阿里本来是希望它可以获取海外用户,这目前对阿里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所以,阿里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公司,还有很长的距离。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好奇心日报,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