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近16个月公司债发行总规模超万亿元 利率低至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09-02 16:28
核心提示: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的16个月期间,债市为房地产企业提供的资金已超过1.2万亿。其中,交易所公司债是主力,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2016年,房地产企业不断高价拿地的底气,一方面来自流动性宽松后银行贷款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债券市场对房企的松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统计口径梳理房企作为发行人的债券(主要包括公司债、中票等)规模时发现,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的16个月期间,债市为房地产企业提供的资金已超过1.2万亿。其中,交易所公司债是主力,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去年1月份新公司债管理办法出台后,到五六月份的时候开始起量,之后几乎每个月房企公司债的发行量,在整体公司债中的占比都很高,是公司债这轮改革后主力中的主力。”北京一位券商公司债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改革后的公司债发行门槛下沉,加上国内利率下行,此前被挡在中国债市门外的企业纷纷入场,成为公司债过去一年多里的中流砥柱。

  发行总规模超万亿

  Wind数据显示,2015年5月-2016年8月,房地产企业发行的交易所公司债总量已达11085亿元,约为银行间市场地产公司债(中票、PPN等)发行规模的5倍。

  从每个月的发行量来看,银行间市场的公司债发行量较为平稳,2015年下半年开始爆发式增长的地产债,其主要贡献来自交易所公司债。

  2015年5月,房企发行的交易所公司债发行规模为41亿元,约为银行间市场80亿元的一半。此后,二者差距开始逐步拉大。2016年3月,地产债的发行规模达到1617亿元这一单月峰值,交易所公司债贡献了其中的1350亿元。

  交易所公司债贡献率最高的月份则在2016年1月。该月房地产企业共发行债券1439亿元,其中交易所公司债占了1360亿元,占比达94.5%。

  2015年1月,证监会发布《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将发债主体从上市公司扩大至所有公司制法人,同时大幅精简审批流程,为公司债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从发行规模占比来看,房企发行的公司债是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

  Wind数据显示,过去16个月里,地产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在公司债发行总量中的占比,几乎都在30%以上。其中,最低的月份是2016年6月,当月房企发行的公司债规模为680亿元,在当月所有公司债中的占比为28.8%;最高的两个月份则为2015年7月(发行规模638亿元)和2015年10月(发行规模909亿元),在当月公司债总量的占比分别为63.5%和61.4%。

  过去一年多房企公司债的暴增,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内流动性宽松与资产荒加剧的驱动。在地产业逐步发展良好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普遍认为地产债风险较低,争相配置地产债,导致利率节节下行。

  数据上,2015年年中,AAA评级地产公司债发行利率区间普遍在4.5%-5.5%,在随后几个月里,万科与保利相继发行的公司债探低至3.5%和3.4%,彼时,发行利率低于4%尚属罕见;今年初,保利地产发行的一期5年期公司债,票面利率甚至低至2.95%。

  如今,AAA评级地产公司债发行利率已普遍处于“3时代”,5年期AA评级地产公司债发行利率则在6.5%左右。

  房企交易所公司债标准将提高

  去年下半年至今,既是公司债大规模放量的时光,亦是中国债市违约频发的季节。出于风险防控考虑,证监会今年以来措施频出,控制公司债风险。

  2016年3月,证监会完成105家公司债发行人现场检查工作并采取了11项监管措施。6月下旬,部分证监局向辖区内券商下发通知,要求券商健全公司债券相关业务制度体系,完善内控机制;同时,对应加强公司债券相关业务合规管理,规范执业行为。

  21世纪经济报道还了解到,8月上旬,多地证监局向辖区公司债发行人下发通知,要求发行人自查工作底稿,全面排查信息披露、募集资金使用、财务会计等情况,并于9月中旬上报结果。

  此外,证监会将完善重点风险行业的公司债发行准入标准,严格准入管理,重点风险行业包括房地产、产能过剩和类平台公司。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地产类、产能过剩行业的公司债发行主体,将面临发债门槛的提高:被评级较低的主体或项目分布在三四线城市的公司债,或将被拒之门外。对此,接近证监会人士对记者表示,方案的内容基本属实,具体标准将很快出台。

  Wind数据显示,8月份公司债发行总规模为2323.5亿元,较7月份的3151.14亿元大幅回落。其中,房地产企业公司债为767.06亿元,较上月的958.88亿元有所减少。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文章关键词: 公司债房地产债券市场
本文转载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