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发布《流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6-2017)》(以下称《报告》)指出,未来5年内,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3将被淘汰,有1/3将转型为批零兼有的体验式购物中心,还有1/3将成功实现线上与线下对接。
所以,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如何嫁接互联网是当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报告》称,导致如此的原因是,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国范围内大量的商品市场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落后,有的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设施仍然在使用,配套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不足,大部分市场依然处于大棚市场、室内市场等国内市场发展的第一或第二阶段,市场整体硬件配套及服务能力不足。在软件方面,绝大多数商品交易市场仍然以传统的“摊位制”和“三现”交易为主。
此外,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大城市的快速扩张,一些市场所在地已由原来的大城市城乡接合部发展成了市区繁华地带,考虑到交易安全、交通便利以及城市的整体规划,许多大中城市的商品交易市场都面临着外迁的问题。而市场主办者与市场内经营者都不愿意外迁,外迁中的配套服务、外迁后的交易是否平稳等成为各利益主体关注的核心问题。
另外,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还承受着来自购物中心、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兴业态的冲击,特别是电子商务各种商业模式的冲击。逐级批发的流通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扁平化的流通层级组织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有形批发市场必将弱化。
而即便是购物中心、书店、百货商场等实体店铺也面临经营压力。
根据《报告》,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有数十家百货店在2015年关门,其中成都101购物艺术中心2014年9月刚刚开业,在2015年5月中旬就突然关店。
购物中心也面临关门潮。目前,中国有购物中心近4000家,是美国的3倍之多。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咨询中心预测,从现在到2025年,还会有7000家购物中心建成开业,届时中国内地的购物中心将超过1万家。而目前运营的购物中心有一半面临着经营困难,有近千家面临着停业调整、倒闭的风险。
据悉,大量的购物中心和百货店等关门,并非意味着商业需求不存在,而是商业模式等出了问题。比如目前购物中心和百货店大都以出租为主,不进行自营,这就导致整体商业质量无法保证。有些采取自营,且将购物与餐饮、娱乐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则发展良好。
美国的购物中心等实体商业是基于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而做业态分类的,并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行业的发展而不断细分。
在短时间内,大部分消费者仍然会对出门消费这件事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过长期来看,经济消费迟早会回归至正常水平。
赢商网以“年轻力商业”为主题,开启第27期『共创计划』。欢迎广大行业人士积极分享和交流优质的“年轻力商业”相关主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