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纷纷跨界玩起餐饮 对餐饮企业是福还是祸?

筷玩思维   2016-10-24 13:48
核心提示:近几年由于零售业萎靡不振,便利店也开始想办法开源节流,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而其中,便利店跨界餐饮已经成为业内常态。

  近几年由于零售业萎靡不振,便利店也开始想办法开源节流,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而其中,便利店跨界餐饮已经成为业内常态。

  2014年华润V+超市开“白领饭堂”的新鲜玩法,使“超市餐饮化“形成一股热潮。随着经营便当、甜点、休闲咖啡、营养早餐的便利店遍地开花,受电商影响小、门店面积不大、发展方式多样灵活的便利店相比较大型的超市,跨界餐饮就显得更加“便利”。

  根据北京市商务委的规划,要在2017年底前在北京市新建或改造300家固定的早餐门店,并发展150家具有早餐服务的连锁便利店,还要达到1500家以上符合早餐经营示范店、规范店的标准早餐网点。

  这无疑是给便利店跨界餐饮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人们已经习惯在7-11买午餐时,7-11门口也挂上了“北京市早餐规范便利店“的牌子。

  便利店跨界开展餐饮业务,究竟是餐饮界的一股清流,还是来势汹汹的飓风?对餐企是挑战还是机遇?

  筷玩思维先带大家来看看便利店的优势解决了餐饮哪些痛点问题。

  

  便利店+餐饮的优势,解决了餐饮哪些生长痛?

  便利店的核心优势就在于“灵活“,它可以开在社区、学校、办公楼任何一处。

  全天24小时开放的营业模式,商圈辐射半径一般不会超过500米的距离优势,可以打消消费者在时间上的顾虑,随时随地徒步到店购买所需物品,这使便利店获得了社区居民、学生、白领工作者等消费主力军的青睐。

  1、快捷、低价格、高标准化,使便利店性价比更高

  在7-11便利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商品是食物,其中早点和便民食坊等商品信息最惹人注目。包子、油条、粥、豆浆等各类早点价位均在10元以内。

  便民食坊里有各类便当、配菜套餐,套餐类的芽菜鸡柳组合、溜鸡肉组合、小炒肉组合等皆是按照三种菜品的搭配标准,价格都在20元以内,其中便当类的虾仁什锦炒饭只卖到了6.5元。

  7-11日常的饭团、寿司、面食、配菜等,在口味上不断推陈出新,每周都会上架多种新产品,据称产品年替换率为70%,其目的是为了吸引熟客频繁光临,保持新鲜感。

  营养健康的早午餐,快捷便利+低价格的优势,让7-11深受白领人士的喜爱。

  2、完善的共同配送体系,保证了食品的高安全性

  共同配送就是指生产厂家、供应商和便利店三方通过互相合作,集中原本相对分散的配送路径,把同一地区同类厂家的产品实行共同配送,从而形成合理化物流体系。

  7-11在共同配送体系的基础上,又对产品进行了细分。在各个区域设立了共同配送中心,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分成冷冻型(零下20摄氏度),如冰淇淋;微冷型(5摄氏度),如牛奶、生菜等;恒温型,如罐头、饮料等;暖温型(20摄氏度),如面包、饭食等,依据这四个温度段进行集约化管理。

  “温度管理”背后折射的是7-11注重食品鲜度、崇尚产品品质的思维。完善的配送管理体系,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是任何一个企业涉足餐饮的基本职业操守。

  

  从便利店到便利餐饮店,合作与自营哪个是良方?

  VanGO便利店引入“阿狗家”小吃铺,OK便利店与日式咖啡厅结合,C-Store融入文艺田园咖啡的元素等等,诸多便利店选择与餐饮商家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较之与餐企合作,便利店选择自营必将与餐企引发正面竞争。

  “全家便利”走自营之路,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中心、快食加工厂和面包供应中心,省略快食产品门店现场制作环节,主推冷柜快食品类,例如便当盒饭、寿司饭团和沙拉等。

  这样的餐饮自营配置,与正规餐企如出一辙。

  “全家便利”第三代店也与其它便利店不同,热熟食陈列依托收银区延伸展开,希望借此激发顾客一进门就想消费的欲望。在100平米的全家便利店中,有20%面积用于桌椅摆放形成休闲区,方便那些购买了食物的消费者坐下来享用。

  按照“全家便利”在上海的运营经验,这种基于堂食的设施,会大大增加消费者在店内的消费,尤其冷热快食,因为是自营商品,毛利率最高,最终能使店面整体增加10%至20%的营业额。

  另外一家也走自营模式的7-11便利店仅在北京国贸地区就开了32家分店,几乎在国贸的每一条道路上都可以看到。

  便利店的布局密度之大,可以为社区和商圈顾客提供深入便捷的餐品,但同时会造成对餐企客流量的分流,对餐企也是一种威胁。

  未来,以“全家便利”和7-11为代表的自营模式下的便捷餐饮店与传统餐企正面交锋,结果如何,筷玩思维也会持续关注。

  除了自营外,走“便利店+餐企”合作模式的也不在少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餐饮商家开始转向O2O,受需求驱动的餐饮外卖也越来越流行。

  由于餐饮企业因门店面积、场地选址、食材供应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随时随地满足消费者送餐的需求,类似于7-11的便利店,则可以利用自身高密度的门店分布,更好地为消费者解决送餐时效的需求。另一方面,便利店强大消费的主力军也可以为餐饮商家带来稳定的客源。

  同样,便利店选择与餐企合作,一来实现了自身营收来源多样化;二来可以保证便利店食物的美味与新鲜;三来无需因增加餐饮业务而扩大门店面积;四来餐企自身专业烹调食物的经营经验,也可以为不懂餐饮的便利店跨界捞金做保障。

  “全时模式”能否成为便利店跨界餐饮的终极形式?

  餐饮行业起点低,刚需性明显,成为各大行业跨界扩张的首选。明星跨界开美食店,LV、Gucci等奢侈品跨界做起了咖啡、简餐,近两年便利店也来到餐饮界凑热闹。

  全时便利店如今开的风生水起,完善的餐厅设施,合理的餐厅布局,完整的餐饮管理体系,以及足以支撑现场食物烹饪和多人用餐环境的门店面积等等,其俨然变成了一个餐厅。

  这样的门店设计,让我们不禁再次想到去年一则新闻报道说,全时便利位于北京丰台的总店,看起来既像餐厅又像咖啡厅,还是便利店?傻傻分不清。

  全时便利店总裁张云根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全时的目标就是做中国目前惟一的超重资产模式运营的内资便利店。所谓超重资产运营,就是在便利店中增加现场烹饪设备和多人用餐区,单店的投资规模超过150万元。”

  

  如此重资打造的“便利店“,究竟对餐饮企业有多大的杀伤力?

  1、大胆模仿传统快餐店的模式,将快餐系统引入便利店

  在店面设置上,全时开辟出门店一半的面积放置桌椅,可容纳50人同时用餐。另外,店内的后厨场地面积,可以满足后厨完成近20种盖饭等的加工。

  据了解,全时北京永安里店一天营业额达15000左右,而餐饮和咖啡大约可占到整体销售额的40%。

  2、创新性地将收银台改造成“迷你咖啡厅”

  全时的收银台不仅能够销售现磨咖啡、果汁、奶茶等十几款饮品,而且从装修、设备到员工操作流程,都严格仿照咖啡馆的体系和模式来运作。

  其核心工作人员也大都有过咖啡厅的工作经验,整个氛围像是一个开在便利店里的“迷你咖啡厅”,受到了很多年轻顾客群的喜爱。

  3、另辟蹊径打通O2O经营模式

  全时便利店柜台上摆放着两台平板电脑,方便消费者直接在上面自助下单。同时,全时还自主研发了电子钱包和手机终端应用,方便消费者购物、支付。

  这样看来,全时便利店一旦形成规模,将对其他餐企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便利店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利“,如此对便利店进行大规模的餐饮改造,持有重资产的全时便利店,未来能否任性的深入到商区、社区,为各区域的消费者提供便捷的餐品?我们拭目以待。

  结语

  去年7月,在北京市政府正式印发的《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中,明确表示支持优质品牌连锁企业进社区,鼓励连锁超市和品牌便利店企业扩大直营连锁规模,增强服务社区能力。

  接着10月陆续发布的《北京市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试行)》,推行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两证合一。

  在政策对便利店开展餐饮业务利好的大背景下,便利店跨界餐饮,冲击餐饮企业是必然趋势。

  《老子》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便利店扩展餐饮业务,对餐企是福是祸还得看核心竞争力。餐企多年专业的经营经验,特色的食物烹调方法,以及在业内树立的品牌和口碑,这些依然是便利店在一定时期难以赶超的,因此,便利店跨界餐饮需要突出自身核心竞争力,形成差异化。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文章关键词: 全时便利店便利店
本文转载来自:筷玩思维,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