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外界对于快时尚的诟病一直没有停止,一来是款式抄袭,设计日趋同质化,二来是产品质量不稳定,三来是被网红和设计师品牌的崛起抢占了市场份额。但无论如何,零售业的未来依然属于快时尚。
这个“双11”优衣库火了,制胜秘诀:低价!
在刚刚结束的“双11”中,优衣库又一次大获全胜。
而“双11”过后对于优衣库的战术分析却神乎其神,有人说是服务体验的提升,即“网上下单,24小时门店速提”,有人说是深耕品牌的长期收益,有人说产品质量工艺……但,最核心的难道不是低价吗?
互联网的兴起得益于低价,“双11”的快速壮大是因为早期的“全场五折”,如今,优衣库实现线上线下价格策略,当然会引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当外界还在揣测快时尚如何陷入危机的时候,别忘了,低价永远是巨大的诱惑,这个天然基因是快时尚决胜未来的绝对优势。
哪有什么蓝海,只不过是在红海中发现生机!
互联网与传统零售的渠道冲突早已被证伪,如今不存在所谓的线上线下之争。品牌能做的事情,无非是想清楚自己手上有什么牌,打好这一手牌,放弃无谓的跟风冒险。这也正是快时尚品牌大多选择谨慎触网的原因,在各类品牌蜂拥扎进互联网的时候,快时尚反倒是“慢”得出奇。在迟滞几年之后,ZARA,H&M,优衣库等终于开始发力线上。
但即便如此,以快速拓店著称的KM仍然固守线下。在快速扩张首战告捷后并未急于发展线上销售,反倒是继续持续巩固线下战役,在线上仅仅发力粉丝互动。
尽管,随着线上线下、海内海外购物渠道的增多,让消费者“获得物质”的需要更加便利,但这并未削减他们逛街,打发无聊、杀时间、寻找乐趣的需求。说到底,人们依然热爱逛街,实体经济的魅力并未衰减。所以,未来实体店铺依然是零售,也是快时尚的主战场。而目前,快时尚的主要扩张模式无外乎两种,即:开大店、多开店。
ZARA,H&M始终秉持快时尚早期风格,均以大店模式扩张。
多店模式如KM,在店铺面积方面较老牌快时尚有缩减,错峰布局,抓住大店无法覆盖的,大品牌无法下沉的市场疯狂扩张。虽然较之前的单店60家店铺的增速有所迟缓,但据业内传闻2017依然是KM的战略扩张年,来势汹汹。
至于拼命想甩开“快时尚”名号的优衣库,还有铁了心要走生活格调路线的MUJI,前者开始了一些别扭的尝试:包括略显生硬的大面积宣传广告语,以及让人完全看不懂的方言广告,好在产品和服务仍有保障。而MUJI,则在打造生活方式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为什么消费升级的大势对快时尚影响甚微?
“过了30岁的80后们对质量的需求逐渐超过曾经对新鲜的渴望”,外界用这类原因断定快时尚命不久矣。
然而,消费受众从来都是有层级的,快时尚的核心消费群永远是年轻人,成长的80后拥有了更多的消费力和成熟的价值观,也有了更高品质的社交需求,当然会对服装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别忽视了一点,他们不再年轻。
关注快时尚的未来,不是要绑住旧消费群不放,而应该动态关注新的消费群。没错,90后,95后,这些年轻活跃的个体,他们掌握着快时尚的命脉。
“消费者的新消费观念开始觉醒,作出个性及实用性的选择,越来越厌倦低劣质量的和廉价的商品。越来越多的人们正退出这个不断消费平庸物品的循环,不再购买廉价的大规模生产的衣服。”
真的如此吗?空谈消费升级,人云亦云,那是逐渐老去的人忘记了年轻时的窘境。
年轻人有什么特质?热情,尚未建立家庭,热衷社交,着装是重要的社交需要;对于穿衣打扮多数属于摸索期,挖掘自己风格的阶段;同时,没钱。
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想花更少的钱穿着得体,并且在能力范围内更多地探索个人风格,快时尚是最完美的选择。款多,丰富,时尚,价低,既然是探索,对于品质的要求自然不会那么高企,而时尚的设计,是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争相追逐的。
危机依然存在,但这不影响快时尚占领未来。
对于商场方来说,曾经,快时尚大牌是绝对吸粉的灵丹妙药。但今非昔比,选择有很多,快时尚餐饮、新娱乐业态、场景商业、生活方式生态圈的崛起,商场方越来越有动力向曾经占过大便宜的快时尚品牌收取更高租金。即使个别快时尚大牌曾拿到1-1.5万元/方左右的装补,但在目前时尚零售低迷的时期,早前店铺盲目扩张、店铺面积过大、租金昂贵正带来严重的危机。
快时尚品牌当前的发展速度确实表现出逐渐放缓,在奢侈品减价、境外购物兴起、轻奢流行、潮牌逆袭、设计师品牌崛起的情况下,快时尚品牌的存在感及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竞争力看似正逐步降低,有人说这是盛极而衰,而这只是自然发展规律,盛极之后进入暂时的调整期和稳定期。
年轻人依然年轻,线上线下之间的鸿沟逐渐消失,未来的快时尚仍有不可估量的想象空间!
优衣库母公司发布中期业绩:综合收益总额为15989亿日元,综合经营溢利总额为2570亿日元,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1959亿日元,均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