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7届年会现场,中新城镇化研究院院长袁开红带来主题为“静思 新型城镇化与特色小镇之热”的演讲,她从特色小镇之热、城镇化之路、产融融合以及泛地产的突围路径四个方面展开分享。关于特色小镇,她提到3个关键词:以人为本是根本;文化基因是核心;产城融合是关键。
中新城镇化研究院,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由国内城镇化实践先行者和有识之士的倡导及推动下组建,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城镇化高端智库与实践平台。
中新城镇化研究院院长袁开红
观点一:特色小镇之热
在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盘点网络热点词当中,特色小镇是其中之一。从百度搜索的话,在2016年上半年,特色小镇关键词百度搜索指数平均值几乎为零,从2016年7月开始,搜索指数逐渐增加,总体趋势增加,其热度一直持续到现在。
全国一共2千多个县,在现阶段,我们认为有条件发展特色小镇,估计也就1千个左右。这意味着经济好的地区,一个县平均有一个小镇,但是,在中国这种体制下,政治经济学的市场化程度下,这么多人跟出来上万个项目,但是既然这么热,我们觉得我们有义务去做一些研究和分析,给大家一些指引,因为方向还是对的。
特色小镇为什么热?我们还是要回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不了解中国的历史背景,就做特色小镇,我认为是不够深刻的。而且在匹配度、内容的设计和开发上,我认为是有问题的。所以我把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我们认为有4个阶段,即破门时代、资源时代、市值时代,人本时代。
破门时代,农村人口向成长流动。这个阶段,是我们对外开放和跨区域流动的阶段,我给一个关键词,我认为是自由。
资源时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城镇化开始将原来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移的过程。这里有4个重要的特征: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改革上,我们的市场机制开始冲击计划经济。从体制内的探索,到体制内的改革,国有企业被并购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从生活资料到生产资料的流通,城市生产资料的市场化改革开始。最后一个是资源的权利体系向资源的价值体系转移。我们说城镇,为了这种资源聚集的平台,在这个阶段,我想也用一个关键词跟大家表述,我认为是体制。
市值时代。我们以入世为基础。这个背景下,中国城镇化是开始在用国际资本市场统一的价值体系去审视城市各种资源的价值,WTO入世是标志,国内的资源和市场与国际的资源和市场在一个规则下运行。这个阶段的城镇化,是用产业概念塑造城市价值,并预知市值积累城市发展阶段。这一个阶段,虽然伴随着我们都知道的强拆、土地财政、高额的地方债,但是毕竟实现了中国城镇体系与国际资本体系市场的对接,为城市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是功大于过,同样用一个关键是法制。
人本时代。我们在前3个阶段经历了公民的流动性、资源的流动性和资本的流动性3个发展阶段之后,虽然不彻底,但是中国的城镇化在我们自己的体系下,完成了西方市场体系下城镇化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也有血的教训,但是实现了从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权利中心向国际市场体系全面对接的功能上的转变,这个转变,我们认为是伟大的。因为这个转变,城市才具备了以人为本而服务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其实带来了很多的代价,但是今天,我们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在人本阶段,我们需要有一个为人服务的理念。
观点二: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三大问题
下面我们看到目前为止中国城镇化超过了世界的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我们看各省市的城镇化的数据,东西部有差距,东部强于西部,这与现实相符。我们谈到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和城镇化的相关数据,我们想简单的总结一下目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第一,无所不在的硬件缺陷。这个我们都知道,不客气的说,中间有很多开发商的贡献在里面。
第二,滞后的软件服务。养老难,上学难,公共服务的脸难看等等,都是各地都存在的现象。
第三,稀缺的发展机遇。稀缺的发展机遇,目前为止,国内存在空城的现象,都是败财政所赐,这样的话人的机遇在哪里?这都是我们未来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第四,撕裂的城市文化。对中国的城市而言,文化矛盾的解决远远高于其他的城市。我们做特色小镇的设计,文化基因是我们必须要深入挖掘的重要方面。
观点三:产城融合
我们认为,中国是人口大省,制造业的强国,未来这个是不能丢的。我们把产城融合作为重要的发展路径。简单的说,我们在一个区域去做特色小镇定位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它的原点,原点分析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要对3个关键词:有什么、缺什么、要什么。
怎么去做这个分析?我们有3个维度,基于城市资源和城市产业和城市能力、基于我们对地区城镇化的分析模型、产城融合匹配度的模型,这也是我们自己的模型。
我们将产业发展系统做了几个子指标体系:效益创造力、科技创新力、环境可持续力等等。通过我们对这些子指标体系的设计,我们找了公开数据上能够找到的24个公开指标,未来我们要延伸到各个特色小镇,我们现在用的指标体系和我们自己的模型,我们用了产城融合匹配度的耦合模型,通过耦合模型得出了35个大宗城市,做了产城融合匹配度的排名,未来区域有一些指标,我们同样可以去做,判断整个区域的发展,这对个体项目同样是有帮助的。
产城融合的精髓,实际上在于融合。产城融合是包括多个层面的思考:产和城分开、是产和城空间上的融合。
我们认为产城融合,包括4个方面:继产业发展和政策导向互助,产业资源和城镇资源对接,产业布局与城镇空间匹配,最后一个是产业文化与城市文化交融。
我们以此进行了产业融合的分享,这是我们很重要的系统。我们在强调发展的时候,一个目标两个主体三个维度四个系统,我们要打造产城融合下的特色小镇,需要有2个主体,政府和市场。3个维度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提升,4个系统包括城市的建设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规划系统和要素系统。
观点四:泛地产的突围路径
国家之所以要出特色小镇的政策,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是未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方式,但也不是这么简单。
今天提泛地产的突围路径,必须要有整个特色小镇打造流程,它不是产业链的关系,从顶层设计开发设计,未来可能有资本运作的产业链上,开发商需要上移和下延,这不代表自己全都做,因为你也没有这个本事做。
我们参与全链条服务的时候,我想提一点,也是各位企业家们肯定都面临的问题。
第一,特色小镇不可能全面开花,先决条件很重要。一定是看区位、资源和产业能力,大城市周边地区、资源稀缺地区。
第二,特色小镇的打造,内容重于形式。我特别想说,产业IT可以引入,但更应培育自身产业IP。有很多国际上非常好的项目,我们引入中国没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本土化的过程,同时,是不是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借鉴国外的形式,但是我们的内容,真的要自己用心去琢磨。希望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
第三,特色小镇有共性,但更需要个性,大量复制不可取,我希望国内做特色小镇的人需要净下心来挖掘和沉淀的东西。
最后,我们向来善于加快进程,这是中国特色,但需符合自然规律,中国的特色小镇,可以造,但是不能作。在特色小镇打造的持续热潮中,需要所有当事方理清思路,脚踏实地,以促地方发展,会一方百姓为出发点,做出精品。
国家发改委明确,对虚假虚拟的“特色小镇”要坚决清理,撤除宣传内容、消除负面影响,同时切实防止清单外的单体项目命名为“特色小镇”。
发改委提出,特色小镇规划用地下限原则上不少于1平方公里,上限原则上不多于5平方公里;特色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等。
9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提及,要严控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
“新天地能够在上海这样一个竞争环境里面,经过20多年依旧保持活力,得益于我们的长期主义发展视角”,瑞安新天地行政总裁张斌如是说。
兴业太古汇联席总经理施桂攀认为,未来数字科技和实体经济融合是新赛道、强趋势,兴业太古汇将对商业空间和数字科技融合边界不断拓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