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萨德”危机爆发之初,到乐天最终宣布出售在华超市,历时半年有余。这期间,乐天先后经历了中国民众抵制、中国官网关闭、在华超市停业、撤华传言四起、多次出面辟谣、“两轮输血”未果等阶段。
一家在华业务规模高达数万亿的韩资企业,浑身缠满了“定时炸弹”,在生死线上徘徊,撤与不撤,仅在一念之间——这就是乐天在“萨德”事件这198天(统计时间:2月28日-9月14日)里的故事。
撤与不撤的拉锯战
梳理“萨德”事件后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乐天集团的“撤与不撤”可谓是一场“拉锯战”。
今年2月27日,韩国第五大财阀集团乐天决定,转让旗下位于星洲的高尔夫球场,为韩美防导弹系统“萨德”提供部署用地。一石激起千层浪,乐天这一举动引起中国民众不满,其在华事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
3月以来,乐天玛先后尝到了“中国官网关闭”以及“乐天百货87家在华超市暂停营业”的苦果。24日,乐天集团完成了第一次“输血”,其通过增资及贷款的方式为乐天玛特中国门店注入3600亿韩元(约合21亿元人民币),但仍无法承受巨额营业损失,称“顶多只能撑到8月底。”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乐天要出售在华超市业务、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传得纷纷扰扰。4月3日,在首尔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乐天的高层出面澄清“乐天打算继续投资中国,所谓撤离都是谣言!”
直到5月,乐天玛特在中国的官网才重新上线。但有来自韩国方面的消息称,乐天玛特即将抛售中国当地部分店铺。不过,上述消息很快便被乐天玛特相关人士出面否认。
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乐天集团在8月31日向在中国陷入经营困难的乐天玛特进行第二轮紧急注资,这次“输血”的金额为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8亿元)。
彼时,乐天认为经过第二轮注资后,乐天玛特在中有卖场能够恢复营业。”
不过,处于“萨德”危机中的乐天不仅没有未能因“输血”而得到好转,反而持续恶化。9月14日,在中国业绩惨淡、不堪重负的乐天最终宣告出售在华超市,虽然目前出售范围尚未确定,但不排除变卖所有在华超市的可能。
事实上,仅仅在两天前的11日,乐天还发表否认声明称,乐天正在对集团全部产业资产的重组进行研究,但“是否撤出乐天玛特中国业务”不是此次资产重组讨论的对象。
在华业务遭滑铁卢
在华业务,是乐天成功的关键,此番却也成为其坠落的根源。
自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乐天在华的23年间累计投资额已超过10万亿韩元,并在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乐天百货、乐天玛特、乐天制果等22个分公司,曾拥有120多家门店,员工2.6万多人。其中,乐天玛特的门店数量最多,达到99家,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
据统计,2016年乐天在华营业额达到3.2万亿韩元,是2009年的7倍多。随着在华事业的持续攀升,乐天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也因此不断增强。
“萨德”事件爆发后,乐天集团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强烈抵制,乐天玛特在华112家店铺中87家陷入停业,占在华门店总数的88%。而除去主动停业整顿的卖场外,目前仅有12家正常营业,但这12家卖场的销售额也锐减了75%。
另有数据显示,乐天玛特每月营业损失额高达1000亿韩元,仅今年上半年营业赤字规模累计已突破830亿韩元。
对此,外界纷纷揣测,若经营惨淡的局面延续下去,出于止损的考虑,乐天有可能完全撤离中国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乐天集团要出售在华乐天玛特超市业务的消息不绝于耳,但乐天集团随后都予以否认以及多次重申“没有讨论撤出中国市场的任何事宜”。
半年来,尽管乐天集团向中国乐天玛特先后进行了两次、合约41.4亿人民币的紧急“输血”, 但这并没有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反而意味着乐天集团的在华业务彻底成了一个无底洞。
据乐天玛特母公司乐天购物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业利润873亿韩元,同比接近腰斩,净利由去年的860亿元降至41亿韩元,暴跌95%。
这其中一部分来自中国业务的亏损,今年3-7月,中国乐天玛特营业额同比减少92.6%,累计损失超过5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9.3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乐天在华累计亏损有望达到1万亿韩元(约合57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乐天在中国每天创造着近30亿韩元(约合1700万元人民币)的亏损记录。
“乐天的在华超市业务与其不断处于亏损状态,不如把‘萨德’问题当作进行结构改革的契机。”有分析称。
韩国乐天集团将重启在华购物中心项目,沈阳乐天世界拟5月中旬动工。该项目二期面积为16.59万㎡,总建面近65万㎡,其中商业建面约为40万㎡。
据悉,原计划于2017年就撤出中国市场的乐天玛特仍未取得任何出售的实质性进展。在中国,乐天玛特正身处“卖不出去、开不了张”的窘境。
8月3日,利群时代迎来5店同开,上海普陀店布局与传统商超并无太大差异,未来或引进“利群网商”。
继乐天玛特谋划逐步撤出中国内地市场后,乐天集团旗下乐天百货因业绩不佳,也计划撤出中国内地市场。目前,乐天百货在华共有5家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