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闭店数量已达6家 成都百货靠调整转型谋未来?

赢商网四川站 照实   2017-09-29 15:17

核心提示:自2015年起,成都百货闭店的数量逐年上涨,从2015年的2家,到2016年的4家,再到2017年截止目前的6家。

  近期,随着部分百货主动升级改造的完成,也让市场再次聚焦成都百货的生存现状。

  购物中心、街区商业、社区商业……在众多商业形态中,百货受大环境影响以及自身条件制约,已逐渐沦为“弱势群体”。就成都市场而言,虽然王府井、茂业等内资百货与伊势丹、伊藤洋华堂等外资百货的市场表现仍然可圈可点,但近两年也出现了不少百货关门歇业的负面案例。在优胜劣汰的残酷自然法则中,面临巨大压力的百货未来之路该怎么走成为运营商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而调整转型被寄予厚望。

  事实上,目前成都已有部分百货正在或已完成调整转型,而这些案例,或许也能给更多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寻求新的生存空间的百货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百货闭店数量逐年上升 生存空间遭挤压

  虽然百货在成都市场的闭店现象并非近两三年才出现,但以往均为个案,而自2015年起,百货闭店的数量逐年上涨,从2015年的2家,到2016年的4家,再到2017年截止目前的6家。

  

  乐宾百货闭店

  

  成都仁和春天棕北店

  电商冲击、新的商业形态出现、消费者消费习惯多元化……百货的颓势在销售额的下滑迹象中表露无疑。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高坪效的商业形态,百货在当下成都的生存状况却可谓“夹缝求生”。

  

  伊藤洋华堂眉山店

  虽然生存空间进一步遭到挤压,但成都市场上仍有表现亮眼的百货。2016年,成都王府井百货总府店以25.2亿元的销售额位列成都商业项目销售额榜单第3位,仅次于成都IFS和成都远洋太古里;伊藤洋华堂版图进一步扩张,正在积极布局其在四川区域的第8家门店……

  从被迫闭店到主动转型 调整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回顾成都近几年的百货闭店,赢商网发现,与早前因经营不善而单纯闭店止损不同,2017年闭店的百货名单中,大部分是主动选择转型。

  梳理成都现有百货的转型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转型其他商业形态;跨界合作;招商策略类购物中心化;由联营模式转为自营模式;拓展全渠道发展模式。如摩尔百货会展店的接手方圣桦集团,计划将其向社区购物中心过渡;又如美美力诚川信店改名为“季度·奥莱”,全新定位为城市奥特莱斯。

  

  衣恋优客城市广场(图片来源:项目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已成为不少百货的突破口,但并非所有调整转型都是一帆风顺或者一定成功的。以2016年6月底闭店的成都华联商厦为例,其在刚宣布转型为衣恋优客城市广场时,曾引起成都商业地产圈的热议。客流量40万人次,单日销售额2500万元,衣恋集团方面公布的开业当天数据更让市场相信这个定位为城市奥特莱斯的项目是百货转型的一次成功试水。但由于萨德问题的持续发酵,该项目的人气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不复开业初期的兴旺。

  在大环境冲击之下,成都百货的调整转型意愿越来越强,但试水的结果到底能不能尽如人意,消费者买不买账,只有等待时间和市场来给出答案。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