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每天早上到办公室放下包、打开电脑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跑到楼下便利店买一瓶咖啡。
办公室写字楼的对面,是一家大型超市,抬头不见低头见,某天买完咖啡等电梯的时候一想,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去过大型超市了,不管是办公室对面的,还是自己家附近的。相反,倒是天天要跑便利店。
年轻人可以一整年不去沃尔玛,却要一天跑好几趟便利店
回到办公室问了一圈同事(基本上都是90后),大家基本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我好像过去一整年都没有去过一趟小区边上的沃尔玛了,以前要在超市买的东西,全部网购送到家门口,相反,去便利店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候每天还要去好几趟,在家门口的便利店买早饭、在公司楼下的便利店买零食。”
问及原因,是效率的考虑:
“对便利店的需求,和去大超市,以及上网购物不一样。我去家里楼下或是办公室楼下的便利店,一般都是要买很着急的东西,比如出门去公司路上吃的早饭,或者周末我在打游戏,打了一半突然蓝牙鼠标没电了,就要暂停游戏,急急忙忙跑到楼下买了电池上来,然后再继续。我觉得原来要去大超市买的东西,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电商渠道购买,而那些零碎、即时性的消费,便利店显然更方便一点。超市,好像没有什么必须要去的理由。”
效率上的优势,甚至覆盖了价格上的劣势:
“便利店的空间,看上去更加舒服,装修也干净,一进去一眼就看到就知道要的东西在哪里。超市太大了,还要找。有时候,同一样东西在超市比在便利店往往要便宜,比如一罐咖啡,超市卖3块钱,便利店卖4块钱,但我还是在便利店买得多,就是觉得其实也多花不了多少钱,不想专门再跑一趟。”
同样面对互联网,大型商超越开越难,便利店却越开越火
在这些消费个体行为的背后,是零售业冰火式的两极演化。
根据凯度与贝恩咨询发布的《2017中国购物者报告》,全中国顶级的70家零售大卖场,过去5年受互联网冲击的影响显著。
2012年,一个普通的中国城市家庭,一年下来平均要去沃尔玛等大型商超购物26.3次,购买101.6千克(或升)的商品,大约两周一次,购买4公斤左右的商品。
而到了2016年,这两个数据已经降到22.3次和90千克(或升),分别下降了15%和11.4%。
存量受损,增量也颇为乏力,城市大型商超的家庭渗透率已经饱和,最近5年一直维持在80%左右,可拓展的新市场有限,随着相应的购物频次、总量逐年降低,大型商超越开越难,最近数年倒闭、关门的品牌、门店不绝于耳。仅在2015年,就有一千七百多家大中型超市门店关门。
即便如沃尔玛这样的行业龙头也难以幸免:
2012年沃尔玛中国区关闭5家门店
2013年,关了15家
2014年,关了16家
2015年,关了1家
2016年,关了13家
2017年,关了24家
尽管沃尔玛每年仍在中国大陆地区新开不少门店,但关闭的数量也不少,且有增加的趋势,整体的扩张逐步趋于停滞,颓势尽显。
与大型商超的艰难局面相反,便利店却在持续增长的通道中。中国目前有70多个连锁便利店品牌,过去两年它们的店铺数量和营业额分别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截至2017年底,店铺数量超过100000家,市场规模达到1300亿,并将在未来五年保持8%~10%的扩张速度。
在产品结构上,不论出于购买需求的考虑,还是经营面积的限制,便利店与商超“大而全”的品类选择不同,选择以快餐、鲜食、零食等“高毛利、高周转”的品类为主。
因为关系不错,在小巴的追问下,楼下便利店老板对着小巴的耳朵偷偷透露,他的店,这几个品类的销售占比超60%,毛利率超过40%,其他的品类则只有20%多。
在运营效率上,区域密集开店、集中配送和标准化加盟的体系模式,使得一个小区周围、一条商业街上,500米、步行10分钟的范围内,总能找到一家便利店,充分体现了规模效应。
同时,固定场合的高频词交互,在某种程度还形成了一个半熟人式的社交场所,比如小巴和便利店老板,每天至少打两次交道,时间一长一个眼神就知道要买什么,消费的黏性就生成了。
类似,还有买早餐的、买坚果的、买棒棒糖的,总之那些零碎、即时、通过网购不能满足、去超市又太麻烦的需求,就是便利店的蓝海市场。
不过,如果你觉得这就是便利店崛起、超市日渐衰落的原因,便错了。
商业形态变化的背后,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便利店,连同近一年多提出的“新零售”概念,得到消费者和市场认可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
第一个数据:中国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家庭户规模,在1982年是4.41人,1990年3.96,2000年3.4,2010年3.1,2015年保持在3.1。
第二个数据:是国家民政局的数据,2015年,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经接近2亿,全国独居人口已从1990年的6%上升至14.6%。
第三个数据:一线城市独居人口比例比全国平均更高,北京为1/5,上海更是达到1/4。
这意味着什么?中国人的消费形态,已经从家庭为单位,变成了以个人为单位,整体上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果你的办公室里有90后,你不妨问问他/她,是一个人住,还是和父母一起住?
在大城市,绝大部分的回答,应该是前者。
外地而来的北漂、沪漂乃至杭漂、宁漂,自然是独居居多;即便是本地人,自己租房独住的也不少。
一个人生活,则“家”在空间上的概念意义也会被急剧弱化。像小巴这样的懒系消费者,一个人在家吃饭的频率极低,吃了这一顿,不知道下一顿是什么时候,冰箱里存放食品的必要也就不存在了。类似的,冰箱、餐桌、厨房、写字台,乃至于床以外一切事物,都可以在住房以外的地方满足基本需求。
其中便利店,高密度、短半径、即时便利的特点,几乎可以满足单身人群的所有日常需求。
商业上,最深刻的变化,最终仍然归结于人本身。人口特征和群体需求的变化,以及相适应的商业形态的转变,决定了下一个10年商业的机会。
便利店,仅仅是其中极细微的一斑。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窥一斑而知全豹呢?新消费时代的到来,是世代更替的结果,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远远不限于去便利店买一杯咖啡这样简单。
更大的事项,比如,房产。
有人说,中国城市人口增速下降,居住的需求显然是同步下降的,应该卖房;另一方面,家庭规模小型化、居住个人化,以前一家三代同堂,5个人住一间,现在一家三代同堂,分开3间、甚至4间居住,居住的需求又显然是增加的。
两相冲抵,到底是哪一条因素的影响更大,等小巴再细细研究,如果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结论,再告诉你。
沃尔玛南京新街口店于2月29日起停业,这是沃尔玛布局南京的首家门店;沃尔玛荆州北京中路店于2月27日停业,这是沃尔玛在荆州唯一一家店。
传统商超要从过去营销活动造势为主转型为修炼企业管理内功,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人的经营活力,提高组织协同运营效率。
Seven & I Holdings将在7-Eleven International LLC(7IN)作为推进全球便利店业务的增长“第三大支柱”。
Seven & I Holdings于10月31日宣布,作为其美国7-Eleven Inc.的增长战略,将继续推进并购(M&A)以提高市场份额。
又一年“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商场运营者们将如何出招吸引孩子和家长们呢?我们期待挖掘更多值得关注的儿童节“创新营销玩法”。
近日,昆明不少商业项目也把蓝花楹搬到场内,部分项目推出了蓝花楹相关的DIY活动,还有不少品牌推出了蓝花楹限定产品,赏花经济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