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亚天天进入中国十多年,发展不算顺利。
近期,迪亚天天公告称,就出售迪亚中国100%股权事项与苏宁签订了协议。从迪亚天天的角度而言,出售业务其实是早晚的事,迪亚天天在欧洲市场主要依靠自有品牌商品“打天下”,这类商品的比例可超过50%,然而在中国市场,其自有品牌商品仅10%不到,加上之后的扩张速度不快、成本难控等原因导致迪亚天天中国业务几经调整均未达预期。
虽然迪亚天天因为自身原因没有经营好折扣店,但这并不意味着迪亚天天的门店就没有商业价值,同时也不妨碍其他具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资本手段将其收入囊中来扩大线下版图。
苏宁一直非常重视小店业态的发展。由于迪亚天天进入中国市场较早,占据了不少优质的社区商业位置,而社区商业正是如今实体零售中最有潜力的细分市场之一。
在新零售时代,具有一定实力的电商或实体店商都非常看重“流量经济”——实体店需要电商平台和渠道协同,而电商需要实打实且相对低成本的实体店获客导流。苏宁的思路就是如此,其在去年底宣布重启“线下大开发战略”,规划3年内要开设5000家互联网店。
小店要跟苏宁易购打通,1公里内用户由小店提供服务,1公里外用户由苏宁易购提供服务。今后,苏宁小店要设计成“社区+快消+生鲜+App快配服务”一体化,而收购迪亚中国业务后,可以估测到未来迪亚天天或翻牌为苏宁小店,助力苏宁线下一体项目化发展。
除了“流量经济”的考量,广泛布局于社区甚至三四线乡镇的小店还具有触达零售终端的优势,这相当于为电商和店商都撒开了物流配送到点的一张大网。这一点京东也看到了,其计划就是要收编三四线城市的小店来达成百万家便利店的目标,虽然百万家这个数字在笔者看来有些夸张,但是京东对于实体小店的诉求可见一斑。
近期,沃尔玛在深圳开出首家智能门店“惠选”超市,一改以往沃尔玛的大店作风,“惠选”超市营业面积约1200平方米,相当于大卖场的十分之一。这样的中小型门店更能突出关键热销的SKU单品,也能更好地触达消费者,比如“惠选”与京东合作在售商品8000多种,其中7000多种商品同步上线京东到家,2公里内最快29分钟送达。鉴于沃尔玛和腾讯的合作,在门店内还提供微信小程序“扫玛购”快速收银,而“扫玛购”、自助收银机和京东到家订单的总量占该店首日交易量的50%以上,这就是一个互相协同导流并且将货品送到门的物流平台和体系。
相比动辄1万多平方米的大卖场等业态,小店更能灵活化选址和节省成本。比沃尔玛等更早意识到“小店经济”商业价值的是家乐福。家乐福索性直接在办公楼和社区尝试便利店业态easy,这可以让家乐福更灵活化进入各个商圈角落,也规避大店带来的选址难、成本高等问题。而麦德龙数月前也在上海开出了一家中小型精品超市,同样是选择热门单品并且结合在线购物模式。
《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接近10万家,销售达1300亿。过去7年时间里,中国便利店行业销售额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且从2011年起,就超越了百货和超市等其他零售业态的增速。
这组数据表明实体店具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小店业态更具有选址灵活、控制成本、接近消费者、结合物流配送与O2O合作等优势。苏宁收购迪亚中国业务只是市场的一个缩影,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类似的并购、合作与涉足小店业态的案例发生。
4月26日至5月1日,苏宁易购将在福州、北京等城市落地苏宁易家Max及苏宁易购Pro等17家大店;其中,福州苏宁易家Max体量将超过3万㎡。
报告期内,公司新开210家家电3C家居生活专业店和2686家零售云加盟店,期末拥有各类线下渠道门店12027家。
据公告显示,苏宁易购在2023年实现了626.27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40.89亿元,同比减亏74.79%。
线下直营门店继续减少,由2022年的163家减少至143家;相反,线下经销门店则同比增加14家至44家。
阿里旗下银泰、高鑫零售、盒马均被传出要卖身,京东持续加码线下。对这些大厂而言,战略和抉择不会一成不变,如何活得更好才是永恒的命题。
“五一”前后,苏宁易购和京东加速“大店”布局。苏宁易购将开出17家大店,涵盖苏宁易家Max和苏宁易购Pro;京东亦计划开出24家自营大店...
广州京东MALL5月1日试营业,店内设计融合岭南本土特色与潮流科技元素,营业面积近3万平方米,覆盖20万+商品,设有烘焙、咖啡30+体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