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之名与购物中心构建新型“公共生活”

赢商网   2019-03-22 17:47

核心提示:3.23-3.24,第二届“上海艺术24小时”将再次倾力打造一个不打烊的艺术狂欢,“艺术”开始尝试走出传统艺廊和艺术空间,寻找新的“归宿”。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渐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变。艺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不再是“高冷”的代名词,它们打破了生活场景、环境空间的界限,以各种“不经意”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走出传统艺廊和艺术空间的“艺术”,开始寻找新的“归宿”,购物中心便成了最聚气的试验场。此次“上海艺术24小时”的一场名为“可能什么都不会发生”公共艺术展览,就选择联手上海世纪汇广场共同呈现。

  艺术商业是商业的下一个阶段。

  -- 安迪·沃霍尔

  据赢商网观察,购物中心为了突出线下体验的独特性和互动型,满足消费者对于线下体验的需求,跨界联手艺术类项目的合作已成为一种主流的营销模式。无论是运营自己的专业类艺术场馆,还是在其公共空间办艺展,一定程度上都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并锁定了相当一部分拥趸和粉丝客群。

  同时,据赢商大数据中心监测,一线城市中部分购物中心的艺术主题业态面积占比已上升至4%。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艺术、文化消费,同时对生活方式和商业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x商业”的组合模式逐渐成为新趋势。

  此外,从去年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来看,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正持续增长,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7年的81.6,平均增长率2.6%。其中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6.9%。这些数据更进一步说明,艺术消费之于我们的收入分配,正占据着越来越多的比重。

中庭巨型环幕上的作品《万花筒》 (艺术家:刘真辰)

该系列作品曾经在法国国立当代艺术中心、蓬皮杜艺术中心、欧洲摄影美术馆、明珠美术馆等展出。并被蓬皮杜艺术中心、欧洲摄影美术馆收藏。

办公区艺术装置作品《春语者》 (艺术家:刘毅)

  本次“艺术24小时”与世纪汇广场的合作是一场全新的探索实验。以往购物中心对于艺术作品的呈现基本是由策展公司提供艺术家及其作品,尽管内容成熟,但对于消费者的互动体验稍显忽视。世纪汇广场则更侧重思考自身品牌调性如何与艺术类项目进行合作,从而同时满足消费者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和现场体验的需求。在“可能什么都不会发生”公共艺术展览的合作上,一边是由专业策展机构牵线提供国际知名艺术家资源及主题方向,保证丰富艺术内核的同时,另一边的世纪汇团队辅以高度配合力求以最大程度的融合落到消费者在购物中心体验的方方面面。

 展览期间,世纪汇特邀16家商户给予ART 24 HOURS通票持有者独家优惠

  赢商网还从“艺术24小时”主办方处得知,出于对整体动线的考量,世纪汇广场位于震旦博物馆与艺仓美术馆中间,为消费者两天观展过程中提供了解决吃喝与休闲的细心安排。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合作打破了以往艺术与商业地产提供单方面服务或输出资源的常规模式,而真正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

  城市之中,越来越多体现艺术先锋性和权威性的艺术机构与大型商业综合体形成艺术联动,构建起当代泛文化的“公共艺术性”,通过艺术创造新型的公共生活。与此同时,如何将艺术生态吸引的定向人流转变为实际的提带率,将成为购物中心构建新型“公共艺术生活”的核心课题。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