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推进会上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看似突然的“官宣”,背后是多年的酝酿。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正式拉开中国积极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序幕。
2019年初,商务部提出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各城市迅速响应,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西安、郑州、南京等二十多座城市,都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城市,一时间竞争激烈。
首批被委以重任的5座城市,缘何能入选?在宏观消费格局的基础上,又将对文旅产业产生什么影响?
01、为什么是这五座城市?
当北、上、广、津、渝这五城率先突围,人们首先发现,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是直辖市,而广州既是一线城市又是广东省省会。这说明直辖市或经济大省的省会身份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一定的助力。
但城市等级并不是最重要的标准。无限文旅注意到,商务部2020年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培育建设实施方案编制要点》,对申报试点城市提出了编制实施方案的要求:
重点对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说明本市在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消费舒适度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数据截至2019年底)。
而以上五个指标,与城市经济、人口、收入、消费、旅游、零售商业等基础数据紧密关联。
2020年,上海、北京、广州和重庆均进入城市GDP排名的前5位,GDP体量最小的天津,也以14083.73亿元位列第11名。同时,5座城市均属于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
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往往意味着强大的消费能力和充足的消费品供给。
观察去年的城镇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会发现处于全国最高水平的京沪两地居民的消费能力几乎不相上下;广州略逊一筹,也超过6.8万元;天津和重庆在全国平均水平的上下徘徊,增长潜力较大。
而商业数据也印证了五城的商业活跃度。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正好是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在前4位的城市,商业圈数量多,商圈消费规模大,商业吸引力强,人均购物面积多,购物中心的数量存量和体量存量领先。天津的商业数据虽然因其经济、人口规模,跟前四位的城市差距不小,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正好可以推动天津的经济回暖。
五城的旅游消费数据同样瞩目,2019年旅游总收入均超过4000亿元,旅游吸引力强劲,四城旅游人均消费大幅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网红”城市重庆也正在努力从“打卡游”向“深度游”方面发力,做到留下游客、增加二次消费。
另外,对外开放度高和政策吸引力强也是这5座城市的共性。国际品牌商品与服务、外国人数量、国际航班、列车等均位居全国前列;税率低、易退税、出入境便利等政策,也令这些城市消费吸引力高。
由此可见,它们在各项指标上本身就处于领先水平,成为首批入选的城市并不意外。
02、“文旅+”提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在文旅融合成为大趋势的今天,“文旅+”也正成为促进城市消费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文旅消费的潜力有待被全面激发出来。
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州,刚好是东西南北的核心城市,体现出国家在敲定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的良苦用心。在带动区域消费方面,这五座城市被寄予厚望。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也是目前文旅发展和消费的高地。在城乡文旅消费产品愈发互通、互补的当下,乡村振兴显然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2019年,商务部等14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六个重点任务:一是聚集优质消费资源,二是建设新型消费商圈,三是推动消费融合创新,四是打造消费时尚风向标,五是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六是完善消费促进机制。
粗略看来,前四个重点任务与文旅消费息息相关。而2020年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培育建设实施方案编制要点》,则更加明确地要求申报城市展现出城市发展的文旅优势和特色:
对标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全球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或者在休闲旅游、商务展会、医疗美容、影视娱乐、体育赛事、时尚文化等领域引领形成的专业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经验,深入研究分析本市消费热点亮点,重点说明本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亮点优势、发展特色等情况。
今年上半年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亦提出,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推动试点城市建设成为示范城市、区域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建设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鼓励各地制定促消费优惠政策,举办消费季、消费月等活动。
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五座城市都有针对性地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北京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提出消费新地标打造行动、文旅消费潜力释放行动、体育消费质量提升行动、会展消费扩容提质行动等,全力提升“北京消费”的全球吸引力。
在文旅方面,北京将依托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推进王府井商圈“商业+旅游+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建设新型消费圈,以环球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布局一批高品质消费设施;布局“多点一区”消费新载体,将回天地区打造成“商圈+生活圈+夜经济”消费重镇;充分发挥“双机场”优势,建设空港型国际消费“双枢纽”;打造京津冀城市消费联合体,建设环京2小时旅游消费圈。
同时,发挥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旅消费产品:推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实施“漫步北京”“畅游京郊”“点亮北京”计划;开展“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等合作;培育“北京网红打卡地”;优化全市5A级景区布局。
03、新常态和新机遇并存
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驱动力。尽管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我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发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既是提振消费、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也是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8月11日,商务部发布《城市商圈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强调,对城市中心区商业过渡饱和的商圈实行商业措施规模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商业建筑规模;超大城市对标国际一流商圈和商业街,吸引国内外高端商业品牌和资源集聚,提升高端购物、文化旅游、金融商务等功能,打造一批世界顶级商圈等。
商业市场正在由增量时代转变为存量时代,“商业+文旅”不失为一个相辅相成的组合牌,既能延伸消费的空间和场景,提升文商旅业态的层次,又可提升二者的综合收益。这不仅涉及已经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五城,更关乎未来更多的候选城市。
当前,全球疫情尚未稳定,国际人口流通减少,国际商品物流速度降低,出入境旅游几乎停摆,在这种新常态下,国内消费市场潜力有待持续释放,蕴含着很多新机会。
比如国内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容,以及奢侈品消费加速回流。得益于2020年7月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2020年海南离岛免税店总销售额突破320亿元,免税行业龙头中国中免2020年度净利润增长32.07%至61.17亿元。
一些消费新场景、消费新模式也是在疫情期间产生或发展壮大的,例如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数字营销、无接触配送等。从头部主播到各大旅游平台,城市文旅直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做大做强国内市场,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对外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肩负着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而文旅产业、文旅品牌作为一座城市的重要“名片”,必将融入全新的城市消费格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近期,58金融发布《2020年Q1国民消费情绪研究报告》,近半受访者表示增加了消费信贷产品使用,餐饮美食和线下购物将迎来“报复性消费”。
围绕中央提出的促消费方针,各地方结合自身情况,相继推出了符合本地发展的实施方案,为复苏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商业、文化和旅游业尽心尽力。
北京环球度假区宣布将于9月14日起正式向公众发售多种票务产品:淡季日门票418元,平季日门票528元,旺季日门票638元,特定日门票748元。
3月1日,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宣布,集团于2017年2月的月内合约销售总金额约为41.2亿元,销售面积达约340,900平方米。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宣布启动东方海洋首发项目。该项目开发总建面超14余万㎡,计划总投资超18亿,建设内容包括海洋文化展演场馆、特色商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