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博商业朋友圈栏目,汇聚汉博商业集团的伙伴们,为大家带来商业消费领域最新分享、活动与洞见。
本期汉博商业朋友圈,我们邀请到了全联房地产商会特色小镇分会秘书长匡洪广先生。匡洪广先生同时担任集群智库首席专家、北京特色小镇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匡洪广先生多年致力于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特色小镇和产城融合的深入研究,从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打通了区域经济发展和项目落地的闭环。
全联房地产商会特色小镇分会
全联房地产商会特色小镇分会隶属于全国工商联,聚焦城市、服务城市,总结提炼了“产城融合、场景营城”城市运营理念和“方法论”,研究制定了产城融合(特色小镇)的行业标准,构建了由新经济和产城融合头部企业组成的城市生态圈,深耕城市运营、城市更新、产城融合、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商业消费、乡村振兴、智慧城市、新基建、智慧生活、智能生产、城市治理、绿色生态等城市赛道,推动企业建成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产城融合项目,构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城市场景,为城市转型和城市升级赋能,打造场景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自2018年以来,坊间所谓“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几乎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掀起一波讨论。风口过后,特色小镇热潮是回归平静,还是已经“凉凉”?双循环新格局下,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如何?2021年兴起的乡村振兴热潮与特色小镇有何关系?围绕这些热点问题,匡洪广先生一一解答。
双循环新格局下,特色小镇有危有机
Q:特色小镇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已经发展多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一些负面消息出炉,比如“特色小镇死亡名单”。您认为这几年在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追捧之下,国内的特色小镇发展处于何种阶段?
我们现在所说的是实质上符合、市场上承认的“特色小镇”,而不是挂块牌子被命名的所谓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源于浙江,起步于2015年,中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我个人的观点,特色小镇是高水平的产城融合,国内的特色小镇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空间,更谈不上“凉凉”了。
前几年在政策引导下,大家一拥而上都去打造小镇,出现了一些低水平甚至难以为继的项目。真正好的项目可能占不到10%。背后有很多原因,部分投资商只是炒作概念拿地,挂羊头卖狗肉,压根就没想真正去做小镇;有的投资商心有余力不足、没有金刚钻也要揽瓷器活,根本不具备打造小镇所需要的资金实力、专业团队、资源整合能力和运营经验;政府只重签约,后续监管不到位,客观上也造成了这种现象。有些政府部门出台的扶持政策,缺乏针对性没有抓住关键。比如,今年四月某省出台的特色小镇政策就值得商榷,他把重点放在了规范小镇名称上,凡是不能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的项目一律不能带“小镇”俩字,只要有“小镇”俩字就要整改,要你重新改名称去掉这两个字,这就有问题了。特色小镇的评价标准,不是看你名字上带不带小镇俩字,也不仅仅是被评上省级小镇、国家级小镇,只有市场认可、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才是真正的特色小镇,要以成败论“英雄”,其实很多耳熟能详的小镇,像乌镇、横店影视城、袁家村这些国内一流的特色小镇,名字上没有“小镇”俩字,谁也不能否认他们是有全国影响力的标杆小镇。
Q:以内需为主的双循环对特色小镇发展的影响?这种形势下应如何做?
对小镇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以消费型和产业型小镇为例;
消费型小镇主要是to C的,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以内需为主的政策变化再加上疫情原因,会导致国外游客大量减少、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消费型小镇的客流量和收入。反过来,大家不能出国旅游了,一部分高净值人群的高端消费不得不在国内释放了,倒逼消费创新和升级,大家都知道北京SKP,2020年销售额高达177亿元,反而有了很大的增量。
产业型小镇相当于园区的升级版,主要指顺应产业升级的趋势和规律,聚焦实体产业和金融产业,是to B的,主导产业包括科技创新、制造业、消费品、农业和金融等类型,这类小镇也是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方向。对这类小镇短期来看有挑战,因为美国“卡脖子”,“断链”,包括限制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出口,会对我们的供应链、技术链造成影响,长期来看是有利的,国家也因此更重视基础研发、包括我们在产业链上的主导权,不能受制于人。
所以说有利有弊,我们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化危为机。
Q:2021年,乡村振兴成为业界热点。这也是您关注已久的领域。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项目有何联系?未来两者的互动有何种想象空间?
一句话概括,乡村振兴是“愿景”,特色小镇则是“抓手”。特色小镇是实现乡村振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发现乡村振兴不能就农村论农村,关键是要做好“城乡融合、以城带乡”这篇文章,乡村振兴一是需要懂市场、有资源、会运营的人才回到农村,把城市里的消费、资金、技术甚至产业带到乡村,比如乡村民宿、农庄、景区啊,这叫“下行”;二是把乡村的农产品、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青山绿水的环境卖给城里人,这叫“上行”。这还不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城市化进程达到一定水平之后的逆城市化也是客观规律。
乡村振兴也应该是“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但是很多企业投身乡村以后发现挣不到钱,根源在于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特色小镇恰恰可以破解这个问题,农村的发展基础、发展要素没办法和城市比,只有聚焦一个点做到极致,在这个点上突破做单打冠军,才能够跳出来,国内外不乏成功案例、比如达沃斯小镇、休斯顿医学中心、徕卡小镇、施华洛世奇小镇、横店影视城、博鳌乐城、诸暨袜艺小镇等等,其实农村的特色农产品、特色产业、自然山水、民俗文化、特色美食、人文历史、甚至空心村都是打造特色小镇的好题材,乡村振兴要通过“特色小镇”这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放大特色讲好故事,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通过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
特色小镇中的商业需求
Q:您曾经提过商业相当于微小镇这个观点,两者有何共通点和不同点?
小镇与商业的共同点是都需要空间载体,需要根据不同定位来组合业态筛选品牌,也都需要持续运营。区别是小镇的体量更大,业态更加复合多元,运营更有挑战性。商业往往在市区靠近消费人群,但是文旅小镇康养小镇农旅小镇一般在郊区,需要把消费人群从城市吸引过来。
但是我们发现有两个趋势,一是随着商业供给的过剩,同质化的商业项目日子都不好过,主题化、体验式的商业项目层出不穷,这也是所谓的消费分层,客户画像越来越聚焦,比如儿童主题的,瞄准年轻人的,针对高端顾客的等等。二是商业不仅仅是零售了,体验式消费、文商旅融合成为趋势,小镇的“方法论”也适用于商业,商业也可以说是“微小镇”。
Q:小镇产业链需要吸纳优质业态和IP,对于目前市场需要的新场景、新物种、新模式经常会快速迭代,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不同小镇所需不同,消费型小镇需要的是业态,产业型小镇需要的是生态,而重要的是讲究配比组合,且有一定规律。在此基础上业态更新迭代是正常现象,游客喜新厌旧,品牌优胜劣汰。所以业态要引进能保留的、有特色、品牌力强的。IP则是需要因地制宜,像网红IP文和友,有的地方适合有的不适合,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做出改变。而产业小镇需要基于产业特性,来选择适合的生态,所以生态一般比较固定。
特色小镇分会的“钻石模式”
Q:特色小镇分会所提倡的小镇发展模式“钻石模型”是指什么?对于发展中的特色小镇,这一理论如何应用和落地?
所谓"1+6"的钻石模型,一是定位彰显特色,包括总体定位、目标客群的画像和文化定位。除了定位,我们还提了六条原则,第一营造空间场景,二聚合产业生态,然后三是持续运营赋能,项目建成开业可能只完成了30%,70%都是后续的运营;第四,创新商业模式;第五,提升资产价值,因为运营就会赋予这个资产升值的可能;第六是撬动政府资源。
从市场的维度主要是空间、内容、运营三方面,对于空间来说,重要的是形成场景,针对小镇的定位,来进行场景营造。比如:儿童对标活泼、科技对标炫酷、康养小镇对标和谐便利、文旅对标颜值高。内容则需要多元业态与产业来支撑;再加上创意运营来增加曝光度。其中的成功案例有阿那亚、建业电影小镇和乌镇等。
Q:着眼于近期的工作,并基于双循环的局势下,特色小镇分会在做什么?
我们的主旋律是产城融合,从应用场景来看包括城市运营、产业园区、文旅景区、乡村振兴、楼宇经济等领域,围绕这几个领域我们着重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办好品牌会议搭建高端平台,包括“产城中国市长论坛”、“小镇中国大会”以及“中国楼宇经济北京论坛”;二是发布一批研究成果,包括《小镇中国白皮书》、《产城中国白皮书》、《中国楼宇经济白皮书》等等;三是构建头部企业生态圈,引导企业强强联合,打造战略合作联盟;四是组织城市和商会的精准对接活动,帮助政府招商,帮助企业落地,打造城市发展的生态圈;五是扶持打造一批标杆产城项目,助推城市升级和产业升级。
无论是特色小镇还是产城融合,我们都是刚刚起步,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构建市场化的发展机制,中国的特色小镇和产城融合完全有望达到世界级水平。
2021中国购物中心+峰会上,汉博商业集团斩获“2021年度商业地产卓越运营商”奖项,浦东漫乐城斩获“2021年度最受期待商业地产项目”奖项。
9月19日,珠海万达商管新增投资北京昌平沙河万达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比例为100%,后者注册资本100万,法定代表人为王志彬。
除了通过城市运营的渠道扩充土储,其次便是以合作形式增加获取优质土地的机会。而与绿城共同开发豆各庄地块,恰好符合其内在逻辑。
9月6日,宁波太平鸟时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携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华为深圳总部签署数字化转型变革项目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