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动线,指人流在商业空间中的行动路线,是商业建筑的生命线,其对消费者在购物中心内的游逛体验、商户的客流量和成交率,以及项目的整体商铺价值都有重要影响。
1
什么是好动线
进了大型购物中心,看过平面导视图,确认了目标店铺,而却在途中仍然感到懵圈?可见,能够引领顾客高效找到目的地,并有节奏地、流畅地逛遍每一个店铺的动线才是好动线。
我们通常以可见性、可达性作为两个主要衡量标准。其中可见性是动线设计的基本要求,容易被看见的商铺租金高,提高可见性即是提高整层商铺均好性,以避免商业死角的出现;可达性则是指顾客通过动线直接到达全部店铺的可能性,高可达性是动线设计的终极目标,是降低顾客迷失感,营造轻松商业空间的前提。
任何标准都必须是可量化的,若要高效、准确地对动线设计的可见性、可达性进行复核,就要引出“回环度”这一概念了。
可达性回环度越高,动线设计越优秀
可达性回环度指数= 顾客自然行走路径长度/平面路径总长度×100%
顾客自然行走路线长度是指顾客在不进行大幅度转向,不走重复道路前提下,形成的最长路径程长度,该路径应该是封闭的,没有交错与接口的。而平面动线总长度则是平面公共区域全部可达人行路径(除疏散通道)长度的总和。
前文提过,动线设计的首要目的就是让顾客不走回头路,一次性有节奏地逛遍平面内所有店铺。因此,研发君将可达性回环度作为衡量商业动线设计水平的首要指标;回环度越高,顾客在自然行走的过程中逛遍平面内全部店铺的可能性就越高,动线设计则越合理,如图所示:
顾客自然行走路径长度=红线长度=412m
平面动线总长度=红线+蓝线长度=412+39=451m
可达性回环度=412/451×100%=91.3%动线可达性优秀,设计合理性高!
可见性回环度,超大型购物中心的专属衡量指标
伴随近年商业项目体量与平面的不断扩大,建筑师在控制合理的店铺进深的前提下,一些项目中辅动线、复合动线的应用已无可避免,而平面路径总长度的增加导致可达性回环度指数急剧下降,以天津某大型购物中心项目2F平面为例(下图):
顾客自然行走路径长度=红线长度=472m
平面动线总长度=红线+蓝线长度=472+522=994m
可达性回环度指数=472/994×100%=47.5%
动线可达性较低,需进一步衡量可见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低限度也应该保证回环度指数(可见性)的较高水平,使顾客在自然行走的过程中几乎可以看到全部店铺前脸位置(即使需要通过较短的路径转换才能到达),以平衡商铺间的价值差距,避免死角、死铺出现。回环度指数(可见性)是商业平面尺度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的权宜之计,在衡量超大型购物中心动线设计时参考价值更高,其计算公式为:
可见性回环度指数=顾客自然行走路径长度/可见全部店铺前脸路径长度×100%
其中,顾客自然行走路径概念不变,可见全部店铺前脸路径长度是指顾客依次看到全部店铺前脸所走过的路径长度之和。理解不了?举例解释:对于有中庭的双街型路径来说,不论站在哪一侧两边的店铺都看的到,所以计算其中一边就可以了(下图中,可见全部店铺前脸路径长度=红线+蓝线长度之和)。
顾客自然行走路径长度=红线长度=472m
可见全部店铺前脸路径长度=红线+蓝线长度=472+66=538m
可见性回环度指数=472/538×100%=87.7%
动线可见性水平较高,商业价值平衡
2
动线设计,切分进深是第一步
商业空间的合理尺度
先不谈主力店与次主力店这类大铺,常见的店铺进深在15-20m之间,超过20米即为深铺,局部出现可接受,但大范围出现便会严重影响后期运营。通过计算往来共4-6股人流宽度最小值2.8-4.2m(考虑人体摆幅)+1.2m的距橱窗视距可知,人行通道尺寸范围为4-6m,不含大型推广中庭,动线内中庭进深合理尺寸在6-8m,超过则会造成两侧店铺间距过大,可视性与可达性将会降低。请记住以上3个数值,动线设计的基本逻辑将以此展开。
沿进深方向进行切分
接下来,在暂不考虑地块面宽,动线长度的前提下,将地块沿进深方向进行切分,看看依照商业空间的常用尺度,薄厚不同的用地各自究竟可以容纳几排铺,几条路,如下图。地块的总体进深与店铺排数、通道排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动线设计的核心原则,任何忽略进深尺度的动线设计行为都是耍流氓。
45-60m≈店铺(15-20m)+动线(15-20m)+店铺(15-20m)
0-120m≈店铺(15-20m)+动线(15-20m)+双面店铺(30-40m)+动线(15-20m)+店铺(15-20m)
以上两个案例为最常见购物中心平面进深范围与切分方式,各类进深地块均可通过以上方式预先对店铺、通道等商业空间尺度进行把控,梳理出商业平面的纵向逻辑。接下来,通过与地块面宽之间的对应关系,商业动线的选型与设计将迎刃而解。
3
由简到繁的动线推导过程
商业项目定位不同,体量大小不一,而动线设计就是伴随进深和面宽两个变量的逐步加大而越发复杂的过程;这里我们沿着这条由简到繁的主线为大家讲述7种商业动线的特点与不同地块间的匹配关系,帮助设计人心中有数,快速判断。
单街型动线
单街型动线常被应用在地块进深较小的项目或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局部出现,其最大特点即是动线只由一条人通道构成(单街),通道内不设中庭,店铺沿单街两侧布置。单街型动线主要有单街单线、单街环形、以及由二者组合而成的单街组合3种。
单街单线示例
适用条件:进深≈30-40m,面宽≈80-100m。单层面积≈2000-4000㎡细长型地块
这类地块受进深限制较大,为保证两侧店铺的最小进深要求,只能够通过压缩动线尺度宽度到4m左右,放弃中庭设置,形成由单线构成的最简单商业动线。单街单线动线尺度狭窄,不具有跨层可视性,且转折较少,单调乏味,同时不能形成环路;故只应用于受地块进深条件限制情况或局部使用。
单街环形示例
适用条件:进深≈60-70m,面宽≈60-70m。单层面积≈3500-5000㎡长宽比接近1:1的小型块状地块
此种小型商业地块多见于社区型商业Mall,60-70m的进深与面宽尺度均比较尴尬,既不够在中部再设置2排铺,也不能将动线横向拉开形成线型,在这种情况下,中部设置≈20*20m中庭,通过单街绕中庭形成封闭环形单线动线,既保证了跨层可视性与商业氛围,同时可达性回环度与可视性回环度均接近100%。
单街组合示例
适用条件:进深≈30-70m,面宽≈120-150m。单层面积≈5000-10000㎡局部进深尺度较小地块
通过适应地块条件中可以看出,该类地块局部进深尺度具有明显变化,通过单街环形与单街单线所构成的哑铃形或中字形动线,恰好可将商业中“薄”与“厚”的部分分区处理,同时保证可见性回环度处于较高水平。
双街型动线
双街型动线由两条人行通道(双街)与位于动线中线的数个中庭、连桥共同构成,双街型动线具有良好的跨层可视性与商业氛围,目前已成为多数开发企业的购物中心设计标准,如进深条件允许,应尽量选用双街型动线。双街型动线主要有双街单线、双街环形、双街十字、双街环形拼接4种。
双街单线(理想动线)示例适用条件:进深≈45-70m,面宽≈150-200m。单层面积≈8000-15000㎡进深尺度符合两排铺的矩形地块
到了这里,我们正式升级开始进入双街境界,双街单线以其营造的清晰位置感与节奏感、接近100%的可达性及可见性回环度、良好的商业氛围、便于与中庭空间结合等特点成为商业动线设计的理想模型,可以说,任何的动线设计都是在尽可能追求与双街单线模式的无限接近。
双街环形示例
适用条件:进深≈100-150m,面宽≈100-150m。单层面积≈15000-20000㎡进深尺度符合4排铺的矩形、梯形地块
在平面进深达到100m以上后,基于商业空间的尺度要求,显然需要布置4排店铺才能满足需求,当面宽与进深比例接近1:1时,可通过双街环形动线形成收尾相接的回路,在化解大进深的同时,保证了回环度的较高水平,根据店铺进深、建筑密度要求等条件不同,中岛区域还可灵活出现室外公共空间等处理方式。
双街十字(限制应用)示例
适用条件:进深≈100-150m,面宽≈150-200m单层面积≈15000-20000㎡大进深且同时拥有多个高价值沿街面
针对大进深的商业平面,除双街环形外,还有另一种解决思路,即是通过交叉的两条双街动线将商铺引导在两个方向上,但双街十字的动线会导致可达、可见性回环度均大幅锐减,不利于平衡平面商业价值;因此,此种方式仅适用于同时拥有多个高价值沿街面的项目,商业动线与周边步行街区形成一定程度的融合,弱化的导向性可以由街道、城市记忆进行一定弥补;除此之外应严格限制该种方式的使用。
平面动线沿面宽方向分为3段,共由2个双街环形+1个巨大中庭拼接构成▼
平面动线沿面宽方向分为2段,共由2个双街环形拼接构成▼
双街环形拼接示例
适用条件进深≈100-150m,面宽≈200-350m单层面积≈20000-50000㎡辐射全市的超大型购物中心,矩形平面
近年来,部分招商能力成熟,经济背景雄厚的品牌地产开发企业先后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染指单层面积超30000㎡,总建面达150000-200000㎡的大项目。这些商业“航母”受制于进深合理尺度限制(总平面进深>150m将会出现>4排的商铺,动线也将无可避免地趋于发散而失去控制);故只能在面宽方向进行延展。而当平面面宽接近300m时,又会受到200m的步行疲劳临界点影响,需要在150m-200m之间位置设置相应的转换空间将冗长的动线适当“破开。
因此,超大型购物中心动线设计通常采取2-3个双街环形(S-2)拼接的方式,在保证较高可视性回环度水平同时,构成各段独立循环,总体间而不断的状态;这类项目的动线设计不再一味追求连续性,而是通过分区主题化,主力店吸引等运营策略进行匹配。
4
主力店对动线的影响
主力店强大的进深消化能力
主力店尺度巨大,进深通常可达到50-70m,对大型购物中心的动线影响是决定性的,通常在动线设计之前与运营部门的沟通也就在于了解主力店的预招商情况、数量及面积需求等重要信息。例如万达、红星等主力店资源稳定的开发企业,即可通过一侧的多个主力店消化大部分进深,在进深120-150m厚地块条件下实现理想动线形态(双街单线)。
修正地块的先天不足
面对类似下图所示的不规则地块,1-2个主力店的合理落位即可极大修正平面逻辑,优化动线设计,是方案设计师与招商运营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导致辅动线出现的原因
在主力店资源与招商不明朗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动线简化,造成建筑平面与运营需求不符,是辅动线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尤其容易在主力店占比较低的中间楼层出现。主力店缺位留下的巨大空间只能通过增加辅动线串联小铺进行弥补;辅动线通常尺度狭小,不具备跨层可视性,相关联铺位可视性、可达性极低。
因此,在动线设计过程中,应全面考虑主力店落位与上下层平面之间的对位关系,避免局部楼层平面动线失控。
商业地产项目中,无论是大型购物中心还是大中型零售超市,还是小型商业空间,人流动线绝对是项目运营成功的重要一环。人流动线规划与地块形状有关,与出入口的设置有关,也与主力店的位置安排有关。那么主力店该如何根据动线规划合理分布呢?
1多主力店原则,层层都有核心主力店有的购物中心每层甚至于有数个主力店
购物中心都是多层,通过多主力店的设置,使购物中心的人流拉动力达到最强。有的购物中心一层有数个主力店,某些层级一层甚至于有三家以上的主力店。
2将主力店设置于购物中心的两端,将一般商户设置于购物中心的中部
当地块形状为长条形时,一般购物中心的经验是将主力店设置于两端,将一般承租商户设置于中间的方式。
3将主力店设置于购物中心中间,一般商户围绕主力店分布
购物中心造型除了长条形的直线带状之外,“L型”和四方型的也比较常见,这两种平面造型的购物中心,其基本的动线规划就是将主力店设置在购物中心中间,而一般承租户则围绕着主力店呈发散状分布。
这种动线规划原则的精髓在于:将主力店设置在中央地带,就能形成一个平面的商业核心,同时积极利用这个核心的人流吸引作用,达到人流聚集、发散的效果,不仅促进了一般承租商户的经营,也促进了主力商家的经营,使购物中心商业元素之间实现良好的整体互动。
5
疏散距离制约动线设计
疏散距离是制约动线设计的终极强条。疏散距离与建筑厚度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是购物中心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这一条上导致方案翻车、开发工期推延的项目案例不是个案。购物中心业态纷繁,疏散要求各异;对于购物中心消防设计,主张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而不是碎片化地搜罗规范条文;对不同条件的购物中心应采用针对性的疏散模型与商业平面进行匹配,才能保证商业价值与消防安全的平衡,促使项目最终落地!
6
国内购物中心动线规划案例
西单大悦城
总建筑面积11.5万㎡,单层面积1.5万㎡
可见性:项目平面商铺可见性一般,环形动线不够流畅,视线有死角。
可达性:平面动线可达性一般,垂直动线因设置了飞天梯,提升了高楼层的可达性。其中直达六层的飞天梯有效地带动了高楼层的人流。
上海七宝万科广场
总建筑面积24万㎡,单层面积12万㎡
可见性:通过交叉的两条双街动线将商铺引导在两个方向上,可见性一般。
可达性:十字型动线可达性也一般,需要配合多个高价值沿街面的项目并加强导视。
杭州万象城
总建筑面积24万㎡,单层面积3万㎡
可见性:可见性最佳的位置是中庭,T字型动线产生了两条主动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铺可见性。
可达性:T字型动线可达性一般,主动线被分割。
东方新天地
总建筑面积12万㎡,单层面积6万㎡
可见性:一字型动线两旁商铺可见性较好,基本无视觉死角;项目进深较深,开辟了多条T字型副动线,在一定范围内副动线商铺可见性也较好。
可达性:主动线两侧商铺可达性较;T字型动线两侧商铺可达性稍低。
深圳KK Mall
总建筑面积8.3万㎡,单层面积1.6万㎡
可见性:一字型动线商铺可见性较强,基本无视觉死角。
可达性:动线长度适宜,可达性较好。
沈阳中街恒隆广场
总建筑面积18㎡,单层面积2.25㎡
可见性:项目平面可见性一般,内环部分阻挡了视线。
可达性:主动线可达性较好,副动线可达性较弱。
文章图片及素材来源:天友产品研发部/方圆荟河北分公司/商业地产赢之道/商业地产云智库/搜狐网/峰言锋语/派沃商业设计研究院/网络,内容仅做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