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洋奶粉”价格猛涨的同时,与之相伴的却是“洋奶粉”的质量越来越“不靠谱”,美赞臣、雅培、惠氏等知名洋奶粉从质量不合格,到吃出虫子甚至头发等令人匪夷所思的物品,各种质量问题频频被媒体曝光。
除了“洋奶粉”外,价格昂贵的品牌水——依云,以及服装品牌“ZARA(需求面积:1000-2500平方米)”、“H&M”等都是质量“黑榜”常客。
随着越来越多洋品牌“质量门”事件的传出,洋品牌在国人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其实行双重质量标准、双重售后服务标准的做法,已经引起了不少中国消费者的反感与愤怒。
监管不力监测手段落后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跨国企业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业绩,都与其具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安全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息息相关。
但现在不少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中国的表现往往内外有别,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了“两面派”?
“目前我国在一些产品的安全监测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的行业标准过低或过粗,缺乏精细化的评判,这让跨国公司执行双重标准钻了空子。”有评论认为。
一些洋品牌进入中国后,逐步走上本土化路线,甚至用国内外两个标准管理其分公司,在生产、销售环节存在不少漏洞。
例如,强生婴儿洗发水去年被曝含有可致癌物质。自2009年以来,强生产品在各国被召回25次,但这些召回基本上不涉及中国,其改良产品也只在英、日等部分发达国家销售。面对质疑,强生公司表示,他们的产品完全符合中国国家标准,因此不会召回相关产品。
一些国外汽车厂商发现产品存在安全问题进行召回时,也往往不将我国包含在内,理由同样如出一辙:产品符合中国标准。
而近期宜家召回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居然不包括中国,更让人费解。
除此之外,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设定的违法成本相对较低,也在客观上一次次纵容了洋品牌的“犯险”行为。
2011年4月,联合利华和宝洁公司因操纵洗衣粉价格,被欧盟反垄断机构处以3.2亿欧元罚款;2009年9月,辉瑞制药因非法推销药物被美国司法部罚款23亿美元。
而在我国,相似的问题,罚单往往只有几十万元,堪称国内处罚大单的沃尔玛连锁店销售假“绿色猪肉”案,最终罚款也只不过269万元。这点钱对身价几百亿乃至数千亿美元的跨国企业来说,只能算是“九牛一毛”,自然不会感到“切肤之痛”。
双重标准发人深思
福建名仕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元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部分洋品牌借口我国国家标准低于国际标准,为其缺陷产品做“挡箭牌”,损害我国消费者的利益,我国国家标准制定者就必须站在中国消费者的立场上,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制定更高的标准,全力扭转洋品牌在我国频频出现产品标准“合法歧视”的怪相。
监管部门执法不能手软,不能因为是跨国企业,是利税大户,就对其违规行为网开一面。“高高拿起,轻轻放下”的做法,损害的是整个市场的公平和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同样也损害我国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相反,大品牌、洋品牌一旦出事,波及的人会更多、危害性更大,更应该严厉处罚才对。
从消费者的层面看,一些洋品牌牺牲品质追逐利润的手法也是中国消费者“宠”出来的。由于消费者盲目追捧和崇洋心理,许多洋品牌在中国这个广阔的大市场轻易就能分得一块“大蛋糕”,即使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档次,大部分消费者仍会买洋品牌的账。
经历了诸多负面事件,笼罩在洋品牌头上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周元强认为,这种情况恰好给了本土企业一个后来居上的机会。民族品牌能否抓住时机,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关键要看是否能尽快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练好质量、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内功。
3月中旬,Zara在全球已经暂时关闭了近一半的门店。随着西班牙放松疫情管控,Zara开始试水小规模复工。母公司已有3家工厂恢复生产。
据路透社消息,如果西班牙的紧急状态持续到4月15日之后,Zara母公司或将裁员2.5万人。受疫情影响,Inditex集团全球超过半数门店暂时关闭。
Zara母公司发布2019年业绩,销售额同比增长8%至283亿欧元,净利润则增长6%至36亿欧元。受疫情影响,集团3月1日至16日的销售额大跌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