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尔街日报》网11月27日文章,原题:中国的购物中心开发商们,是时候货比三家了 房地产商已从中国日益增多的中产阶级和不断膨胀的消费人群身上获利颇多。如今,他们正面临一个新现实:并非每座城市都能成为购物天堂。
据瑞士瑞信银行证券研究近期的分析,购物中心开发商应规避在沈阳、郑州、武汉和上海等中国城市投资。以销售额、租金、空置率和投资回收期等标准衡量,它们排名靠后,被定级为“严重供过于求”。
其中,中国东北最大城市沈阳排倒数第一。瑞信说,过去4年沈阳购物中心数量增长3倍。在分析覆盖的13座中国城市中,空置率是最高的之一,而出租率又在最低行列,显现出供过于求的迹象。
在这些中国城市中,不同区县的情况也大不相同。比如在北京,大兴、石景山、昌平、通州和丰台这些郊区,空置率就高一些。瑞信说,未来460万平方米的零售空间中超过一半都将开设在郊区,可能会导致供过于求。
近年,飞速的城镇化进程给中国带来商业地产的繁荣期。政府试图驱动国内消费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加重了这种过剩。这种情况发生在政府努力平抑房价,住宅地产发展处于停滞之际。虽然有人失意,但也有赢家。广州、无锡、南京和杭州都在该领域的发展上获得高分。
中国空旷和令人失望的购物中心并非最近才冒出来的现象。极端例子当属著名的新华南Mall。这个坐落在东莞的大型购物中心于2005年开张营业,很多年来一直是空荡荡、破败不堪。尽管如此,开发商们还是琢磨出一些窍门。为增加客流量,他们把包括卡拉OK厅和电影院在内的娱乐项目搬进购物中心。
房地产行业认为,在中国经营购物中心的关键是让正确的人管理。经济数据也支持这种观点。中国百姓逐步增多的可支配收入,造成对名牌无法满足的渴求。这将让该国成为仍对购物中心经营者颇具吸引力的市场。
武汉“解封”,六成餐饮商家恢复外卖,全国大力推行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海底捞就涨价发“致歉信” ,多家海外品牌中国新店落地……
《指南》提出:商超还需统计场内人数,高峰时期采用分批进入。顾客在一个购物区域内停留时间尽量不超过 15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