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芳:宝龙地产商业十年归功于碰上“一个好年代”

观点地产网   2013-10-01 09:44
核心提示:许华芳进入宝龙集团已近14 年,建立宝龙城市广场品牌、快速扩张、推动地产业务香港上市、移师上海等举措,已被外界视为其出色才能的证明。不过,许华芳将这些归功于“一个好的年代”。

  谈到宝龙集团总裁许华芳,人们一般会想到什么?

  “少帅”、“子承父业”或许是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关键词,但熟悉他的人或许会用“谦和”、“勤勉”来形容。

  随着国内诸多房地产企业逐渐步入新老交替阶段,第二代企业家开始崭露头角,在此间,许华芳无疑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许华芳进入宝龙集团已近14 年,建立宝龙城市广场品牌、快速扩张、推动地产业务香港上市、移师上海等举措,已被外界视为其出色才能的证明。

  不过,许华芳将这些归功于“一个好的年代”。

  “活在这样一个好的年代,今天成功也得益于这样一个好的时机,所以我们比谁都更努力,因为有机会做得更好。”记者与许华芳有一次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工作狂”

  出生于澳门的许华芳,自幼就被父亲寄予厚望。为了培养接班人,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坚持让许华芳留在国内,入读厦门大学。

  据许华芳回忆,当时父亲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还是考虑到国内有巨大的商机,在国内读书,可以更容易理解、适应价值观和文化。

  在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毕业后,许华芳又进入长江商学院学习并获EMBA学位,之后开始进入宝龙,从基层做起。25岁开始,他便担起集团经营管理的重要责任。

  “我一毕业就到公司,正好10年,商业地产从开始到现在,也整整十年了,宝龙做地产做了20多年。很庆幸不论是在公司的转型,还是新的战略道路起步、发展,我都能够尽力,并一路走下来。”父亲对于许华芳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在其学生时代为他指明方向,现已独当一面的许华芳仍然十分尊重许健康的看法。

  “主席具有一票否决权。对于不同的意见或者觉得不合适的东西,主席可以一票否认,这是我们坚决执行的。”许华芳还透露:“尽管如此,对于不太赞成的想法,主席还是会让我们去试,也愿意让我们去发挥个性,总会有对的或错的结果,我们也都会积极面对。”

  相比业界对于商业地产泡沫严重的担忧,许华芳觉得自己赶上了一个好的年代。

  “很多人都说商业地产存在供应过大的问题,我也认可,而且某些是政府追求过度的原因。但是作为一个商业地产的从业人员,我的理解是,未来任何行业都将面临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在中国,中国人做生意都是供应过量、竞争过头的。”在他看来,国内商业地产市场上仍然缺少好的综合体、好的购物中心,同时却充斥着很多不好的、甚至做不出来的综合体,市场尚未成熟。

  “如果是在日本,或者其他商业地产已十分成熟的地方,就算是天才估计也没用。这是我的想法,在中国这个努力能有成就的年代,就必须要努力,所以我们比谁都更努力,因为有机会做得更好。”

  也正是这种“比谁都更努力”的心态,在员工眼中,许华芳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作狂,除了工作之外,再无其他爱好。“我是怪人,很少兴趣和爱好,比较喜欢工作。”许华芳非常认同别人眼中的自己。

  或许是从基层做起的缘故,已是总裁的他仍会将工作做得非常具体,因此“忙”是他的日常状态。

  “我这个工作习惯还是不好,很多事也是很具体,这是工作习惯问题。”

  谈商业

  相比初入公司之时,许华芳对于商业地产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的零售业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这也就意味着,蛋糕在不断增长,不论国家经济如何,中国的零售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他看来,中国社会目前存在两类人,一类是比较有钱的,归类于大城市消费;另一类就是农村还没真正开发出来的潜在消费群,所以商业地产是一个很好的行业,有持续的生命力,也是一个传统行业。

  面对二三线城市供应过剩的质疑,许华芳认为,除了一线城市行业特点比较明显之外,二、三、四线区别不大。

  “宝龙已经没有去判断究竟是什么级别的城市了,更大程度上会考虑供需关系。中国仍处于一种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有的城市很缺,有的城市很多。”

  许华芳以沈阳、成都等地为例指出,有的城市提出在三年之内盖100 个购物中心,这是不现实的。

  “尽管城市很大,潜力很好,但我觉得用十年或许可以消化掉这部分供应,用三年时间是不现实的。而这种情况下,零售商占据上风,这就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谈及企业的发展,许华芳认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讲核心竞争力了,因为“一招鲜”已经不再现实,真正的竞争力在于企业的均好性。

  他坦言,宝龙在均好性方面最需要提升的就是品质。

  “这两年,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在品质提升方面。以前,我们进入20 多个省市,钱没少花,但做出来的东西不是我们想要的。现在进入的城市变少,更加聚焦。”

  除此之外,在产品类型方面,宝龙也有更新的探索。

  “我们以前做大的购物中心,现在大、中、小都有,今年也一直在研发新的产品线——开放式的商业街区。眼下,市场上同质化程度比较高,而且电子商务的零售比例降低,所以会改变现在的消费习惯。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一旦改变,也就意味着对商业的体验、感受、环境有新的要求。”许华芳续称,人们越来越重视体验性消费,呆在一个“盒子”里还是比较闷,而开放式的街区就可以接近自然,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这也将会是一个新的趋势。

  论宝龙

  中期业绩报告发布后,外界认为宝龙上半年的业绩并不是非常耀眼。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 月底,宝龙收入约为34.72 亿元,同比上升24.1% ;物业销售金额约为30.39 亿元,同比上升28.6%。8 月中旬,许华芳在中期业绩记者会上表示,虽然上半年物业销售额仅30.4 亿元,但有信心完成全年80 亿的目标。

  许华芳介绍,今年年底,宝龙会开设福建、上海2 个新商场,其中福建城市广场招商率已达90%,上海城市广场招商率亦超过80%。

  除此之外,宝龙今年还会加大5 个方面的发展。

  “首先,我们今年调整了城市聚焦,未来我们的第一聚焦核心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再加上宝龙原来的老根据地福建、山东;第二,在坚持做商业的同时,还会注重产品创新,并在开放式街区方面投放精力,明年应该会有一个成果面市。”许华芳称,除此之外,宝龙还计划参考学习国际的先进行业,打造自己的资产管理平台。

  “而到今年年底,我们还会正式出台两个购物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据介绍,许华芳口中的这个电商与其他国内做的电商不同,将做成以支持服务购物中心为核心的电子商务。

  “确切来讲,今年有15 个购物中心,我们做的电商平台不是一个,而是一个购物中心搭配一个电商,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支持购物中心里面的200 个商户,并设一个物流点,服务周边两小时经济圈的消费人群。”

  在人才方面,宝龙还计划在短时间内成立宝龙商学院。

  “希望在未来3 年之内,我们的年复合增长率能够实现30%-50%。也就是说,如果市场配合就有希望达到50%,因为我们有充足的货源;如果市场一般,那就是30%。2016 年以后,宝龙将会更趋稳健。”

  以下为记者对宝龙集团总裁许华芳先生的专访实录:

  记者:宝龙下半年在上海商业地产市场有怎样的计划?

  许华芳:宝龙还是比较积极的,进入上海3 年有余,现在已经做了4 个项目,今年拿到了奉贤、嘉定两个项目,下半年还有一、两个项目在洽谈当中,我们也希望能积极地参与到上海的商业发展当中。

  项目具体情况目前还不大方便透露,但我们主要还是在外环做地铁上盖物业,坚持做服务15-25 万人口的社区综合体,这也是我们在上海做的主力产品,以此为一条主线在“打仗”。

  记者:为什么看好这个市场?

  许华芳:对于上海来说,这一块算是一个空白。比如,我们在沪的第一个项目是曹路宝龙城市广场,这个项目今年就会开业。如果你问上海人,他们或许都不知道曹路在哪里,但是从项目动工、销售、招商来看我们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周边3-5 公里范围内没竞争对手,此类项目稀缺。所以我们的项目一出来就能够满足一个地方的需求,相信今年年底开业之时,我们会收获比较好的效果。

  记者:会不会担心供应过剩的问题?

  许华芳:很多人都说商业地产存在供应过大的问题,我也认可,而且某些是政府追求过度的原因。但是作为一个商业地产的从业人员,我的理解是,未来任何行业都将面临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在中国,中国人做生意都是供应过量、竞争过头的。但我相信行行出状元,市场上还是缺少好的综合体、好的购物中心,但同时却做出了很多不好的、甚至做不出来的综合体,这类项目在未来也会出现很多,所以分化得很厉害,现在房地产已经陆陆续续在分化,各行各业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记者:这对于开发商而言是挑战,是不是也意味着会有更大的机遇在其中?

  许华芳:可以这样理解。回顾在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的商业地产,好的公司、好的商场数量有限,所以市场仍然存有机会,让有能力的人做得更好。

  记者:怎样的商场亦或综合体项目能够称得上是好的商业?

  许华芳:商业很难用一个标准来理解,因为分很多种,有大综合体、有城市级别、社区级别。像苏州那种邻里中心做得很好,但在全国范围内就没有什么影响了;还有就是恒隆在上海的高端商业做得也很好。我的理解概念是,衡量购物中心的一个标准,要看它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能不能成为客群消费的绝对龙头,同时还要有较长的持续性,客户满意度、服务精细度也都是衡量项目优劣的指标。

  记者:宝龙这些方面是如何操作的?有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

  许华芳:理论上,这个模式在上海技术含量更单纯一点。定位很清晰,就是服务周边的20 万人,也就是说,目标客群就是在一小时或者半小时范围内能到达这里的人,只要满足他们的需求就行,所以最具技术含量的要素就是商家的信息。其实,开发商市场调研做得再好,数据也不会比零售商来得更准,因为他们才是最接近客户的一层。

  今年已经是宝龙做商业的第十个年头了,所以我们跟零售商的关系比较密切,会与零售商共同分析、讨论定位,还没做产品就已跟商家有比较好的沟通。

  以上海为例,这种项目属于一站式的,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包括超市、电影院、电玩、卡拉OK、餐饮等,还会有传统业态的辅助,不过现在慢慢也会多一些配套类的产品,比如教育、美容美发等,这种配套类产品在市场上会得到爆发式增长。

  记者: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的?

  许华芳:作为商业地产开发商,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整合资源。其实,商业地产也很好理解,就是整合资源,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资源和数据,而且要求更加精细。因为商家之间是互相增值的,而非互相竞争。

  比如,我们很多商户都是因为有A 就会有B,有A、B 就会有C,这是一个串联的过程。现在很多新入行的企业为什么很难做起来?就是因为没有这个资源,不知道要从A 开始,可能先找到了C 或者D,但他不知道因为有D,A 就不来了。

  这些情况都是存在的,如果弄不明白“流程”和“玩法”,就会错位。

  记者:这些算是商业秘密吗?

  许华芳:不算,我觉得算是经验。我们之所以会搬到上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虑到跟商家的沟通。因为市场总是在变的,如果没有定期沟通,很容易出现脱节的情况,这个社会竞争确实非常激烈。

  记者:以屈臣氏为例,宝龙是否与屈臣氏有较多的合作?宝龙与此类品牌商是如何合作的?

  许华芳:很多,我们在大部分城市都有合作。我觉得已成规模的企业跟零售商的合作,互相信任是关键。

  记者:在项目初期,为了吸引这些商家进驻,公司会不会推出一些针对性的优惠?

  许华芳:一个商务行为是一个行业的习惯,与屈臣氏或者全国大规模的连锁商合作后,我们与商户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因为这些连锁商的进驻会给我们加分。与此同时,这些商家也相信能在我们的商场赚到钱,可以说这是信任的基础。

  比如,有的商家与我们合作,合同都不谈,每次合同只谈一次,以后每年就只有一份合同,而且每年的商务条件也一样,与屈臣氏的合作理论上也是一样的。我们不会在一个点上谋求利益最大化,而会是在一个均等的水平上发展。

  记者:宝龙在其他地区如何发展?对商业地产产品线怎样梳理?

  许华芳:我们会综合城市地点,然后对产品进行评分,划分出A、B、C 三个等级。

  首先还是以城市级别、区位等级来划分,因为在市中心与外环绝对不一样;其次,周边的竞争也是评分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交通、人口等条件也是硬性的评估要素。

  实际上,仅仅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并不一定完全可以评定项目的优劣,这其中还存在一定行业规律。比如上海曹路宝龙城市广场,一开始可能很多人感觉这是C 级的项目,但其实不是。因为它周边零竞争,城市级别又高,而且还是地铁上盖,其实是个B 级的地方,容易成功。

  用一种极端的形容,A 级项目是商家求着来;B 级项目开发商与品牌商比较公平;C 级项目,通过我们的资源去卖面子,吸引品牌商加入我们的商圈,慢慢培养。

  记者:您认为宝龙做的A 级项目有哪些?

  许华芳:天津宝龙国际中心、福州宝龙城市广场等做得都很成功,最近我们在上海可能还会拿一个比较好的项目,也是A 级产品。

  记者:在具体的操作之中,A 级项目在哪些方面会有别于B 级?

  许华芳:在我们企业内部也没有把项目分为ABC 这种概念,我只是这样表达让大家更好理解。

  不过,每年我们公司内部都会选定一个标杆,然后以此作为第二年项目开发的最低标准,从而实现不断进步,这一做法已经连续三年了。

  比如,今年我们在福建晋江做一个宝龙城市广场,晋江是个县级市,不过万达广场已经进驻,所以这个项目就作为宝龙的新标杆。晋江宝龙城市广场今年开业之后,明年我们所有项目就以此作为最低标准。

  记者:宝龙做商业地产已经10 年,您觉得在哪些方面有新的变化?

  许华芳:变化是一定的。以前,宝龙最重要的两个竞争力是差异化和低成本,因为做得早,所以懂商业、做商业的人比较少;因为有差异化,所以获取项目的时候,我们成本控制做的比较好,包括公司内部的成本管控等。

  但是,行业慢慢地趋于同质化,也进来了新的竞争对手。尽管如此,我们从未在创新方面停下脚步,宝龙在不断进步,不断思考调整。

  比如,我们以前做大的购物中心,现在大、中、小都有,今年也一直在研发新的产品线——开放式的商业街区。

  简单来说,今年宝龙会着重在5 个方面大力发展:第一,调整城市聚焦,未来我们的第一聚焦核心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再加上宝龙原来的老根据地福建、山东。

  第二,我们首先会坚持做商业,注重产品创新,同时还会在开放式街区方面投放精力,明年应该会有一个成果面市。第三,参考学习国际的先进行业,打造我们的资产管理平台。

  第四,今年年底,我们会正式推出两个购物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这个电商与其他国内做的电商不太一样,我们做的是以支持服务购物中心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确切来讲,今年有15个购物中心,我们做的电商平台不是一个,而是一个购物中心搭配一个电商,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支持购物中心里面的200 个商户,并设一个物流点,服务周边两小时经济圈的消费人群。

  第五,在短时间内成立宝龙商学院,为我们的商业地产输送人才。

  记者:在资产管理平台方面,您是如何考虑的?

  许华芳:国际上有很多游戏规则和经验。我觉得,中国的商业地产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开发商转型的,一个是零售商转型的。原本,商业地产是一个单独的行业,但在中国却没有商业地产行业,而是从两头来学的,所以没有按照国际的游戏规则在走。

  我们5 月份去澳大利亚,参观了西田集团。西田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地产商之一,另外还考察了几个企业,包括新加坡的企业。我们发现,其实商业地产企业通常都会有三个平台:资金管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以及经营管理平台。

  但是国内的开发商往往只看第三点,就像我们内部有地产有商业,商业在经营的时候,地产是业主方,给商业的要求不够清晰,所以在资产的效率和全面性上是不够的。

  假如以一个地产商的角度,把盖好的房子委托给商业集团去经营,但却只是很单纯地出租,仅要求保值增值,仅明确一年要收多少租金,这样做就很简单,没有太多的要求。其实这样是不够的,这是个系统性问题,资产管理平台更大程度上是站在投资者、业主方的角度,更系统的去要求商业管理经营平台,更注意环节和关键点。

  记者:宝龙开始尝试做开放式街区,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许华芳:企业要不断创新,就要开发新的产品线。眼下,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程度比较高,而且电子商务的零售比例降低,所以会改变现在的消费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在改变,也就意味着对商业的体验、感受、环境有新的要求。

  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体验性消费,呆在一个“盒子”里还是闷的,而开放式的街区就可以接近自然,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这将会是一个趋势。

  记者:如何看待传统商业未来的发展走势?

  许华芳:我认为中国的零售业增长还是快于经济增长,也就是说,蛋糕在不断增长,不论国家经济如何,中国的零售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看来,中国社会存在两类人,一类是比较有钱的,归类于大城市消费;另一类就是农村这些还没真正开发出来的潜在消费群,所以商业地产是一个很好的行业,有持续的生命力,也是一个传统行业。

  现在很多人有疑问,在哪里开发商业地产比较好?宝龙是这样选择的:除了一线城市行业特点比较明显之外,二、三、四线区别不大,我们已经没有去判断究竟是什么级别的城市了,更大程度上会考虑供需关系。

  中国仍处于一种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有的城市很缺,有的城市很多。比如沈阳、成都等地,竟然出现一个城市三年之内盖100 个购物中心。尽管城市很大,潜力很好,但我觉得用十年或许可以消化掉这部分供应,用三年时间是不现实的。而这种情况下,零售商占据上风,这就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

  记者: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政府应该如何引导良性发展?

  许华芳:从个人的角度,我觉得政府真的应该要指导。

  去澳大利亚考察之前,我并不理解为什么一个澳大利亚公司可以做到世界第一。考察之后有一些觉悟,一个小镇二十几万人口,25年前就这一个购物中心,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购物中心,每10 年扩大2 万平方米。

  开发商曾经帮政府算过一笔账,这个地方只需要一个购物中心就可以健康稳定发展,这个供应量是根据需求而来的。所以,当地政府说,如果出现了新的投资者,他们可以向政府投诉。

  政府执政为民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引入一定的良性竞争就可以,一旦导致恶性竞争,对于消费者并无好处。再好的附加值,再好的产品,在价格面前都会死掉,不过大部分中国人还是认为价格是第一要点。

  记者:有时候会不会存在政府过度引导的情况?

  许华芳:所谓“政府指导”的概念有两方面,首先,政府要解决核心的问题,即投资渠道的问题。要让老百姓觉得行行出状元,不能都去当公务员,不能都去做房地产,所以我觉得这几年调控是好事;第二,商业规划的关键其实政府的执行力度问题,以前对商业的整体规划有一定控制的,但后来没有落地,这就是指导上的问题。

  从我们去的这么多城市来看,很多地方政府确实在改变。以前很多地方政府会说,“许总,你要来就做中国最好的,全省最好最大的项目。”这实际上不理性,明明是三线城市,却一定要做一二线城市甚至世界级城市的产品,不符合市场规律。

  但现在很多地方政府越来越理性,更加看重品质,甚至会建议我们这个地方哪一类型的够了,求精不求大。

  所以政府趋于理性,整个行业的趋势也越来越好。

  记者:国内很多房地产企业都面临着新老交替的问题,您和许健康主席在工作重心上有怎样的不同?

  许华芳:我一毕业就到公司,正好10 年,商业地产从开始到现在,也整整十年了,宝龙做地产做了20 多年。很庆幸不论是在公司的转型,还是新的战略道路起步、发展,我都能够尽力,并一路走下来。

  我们的主席是一位非常开放的领导,让我们的团队有空间去发挥,主席对规划、产品这一块比较感兴趣,其他的执行工作是由我们的核心团队一起完成的。

  记者:会不会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通常会是如何处理的?

  许华芳:很简单,主席具有一票否决权。对于不同的意见或者觉得不合适的东西,主席可以一票否认,这是我们要坚决执行的。

  不过,对于不太赞成的想法,他还是会让我们去试,也愿意让我们去发挥个性,总会有对的或错的结果,我们也都会积极面对。

  记者:您与宝龙商业地产共同走过了10 年,现在与刚进入公司的时候相比,在心态上会不会有所变化?

  许华芳:我始终觉得,活在这样一个好的年代,今天成功也得益于这样一个好的时机,努力去做就能够做得出来。如果换作是在日本,商业地产已十分成熟的地方,就算是天才估计也没用。

  这是我的想法,在中国这个努力就能有成就的年代,就必须要努力,所以我们比谁都更努力,因为有机会做得更好。

  商业地产必须是长线的,所以宝龙的基本理念是稳健经营、精益求精。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讲核心竞争力了,因为“一招鲜”已经不再现实,真正的竞争力在于企业的均好性。谈到这里,不得不说万科的确值得学习,他们企业的均好性很厉害,方方面面都很强。

  记者:从均好性的角度来看,宝龙在哪方面还有待加强?

  许华芳:这两年,我们花了很多心思提升品质。以前,我们进入20 多个省市,却发现钱没少花,但做出来的东西不是我们想要的。现在进入的城市变少,更加聚焦。在措施上,我们会找最好的设计单位,同时提高内部管控能力,每个月定期检查,建立严厉的奖罚制度,不断考察行业领袖、标杆。

  今年做出来的项目,我们自认为是不错的了,至少开始迈入中上水平,相信明年新的尝试、新的项目会做得更出色。

  此外,一直以来宝龙最大的竞争优势在商业资源、成本控制等方面,但现在会慢慢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客户、产品品质这两方面。

  记者:希望宝龙未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什么水平?

  许华芳:首先,我们自己感觉宝龙的基数还比较低。在未来3 年之内,我们希望能够实现30%-50%。也就是说,如果市场配合就有希望达到50%,因为我们有充足的货源;如果市场一般,那就是30%。

  2016 年以后,我们会趋于更加稳健,因为那个时候的购物中心数量已经够多了,市场空间也不见得这么大,所以在不同阶段我们有不同想法,但是30% 是最低的要求。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观点地产网,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