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成“试衣间”出路何在?友谊广场独有品牌被点赞

赢商网 记者 王茜   2014-12-10 14:43

核心提示:两年前的“双十二”王健林和马云两人为十年后电商在零售市场份额能否过半设下亿元赌局。两年已过,商场沦为电商“试衣间”的感叹越来越多。如此“打脸”百货店、购物中心,线下商场的出路又在哪儿?

  两年前的“双十二”,2012年度“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和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同为获奖者,在颁奖现场围绕电商话题展开辩论。两人还为十年后电商在零售市场份额能否过半设下亿元赌局。随后,“双十一”、“双十二”如连环炮物给线下百货、购物中心来了个措手不及。今年,早在“双十一”之前就做好准备了的百货店、购物中心们反向拥抱电商,加大打折力度,终于挽回些许客流量。但仍然不少人感慨,如今的商场也只能靠着节日促销招揽生意了,如果没有节日这一噱头打折促销,商场就是电商的“试衣间”。如此“打脸”百货店、购物中心,线下商场的出路又在哪儿?

  理性丰富业态组合 仍应以零售为主

  近年开业的商场,不时传来餐饮业态比例高达40%,餐饮娱乐业态比例达70%的新闻。如即将开业的南通星光耀广场,在儿童业态、餐饮业态,以及其他休闲娱乐业态占比超过70%,远高于目前主流购物中心的配比。已开业的南京水游城餐饮比例也在不断提高,“比重从原先的25%提高到近30%。”南京水游城相关人士表示。而相邻的水平方则高达42%。增加餐饮、娱乐业态比例以拉动人气似乎是大势所趋,也要切记业内比较认同的购物中心产业经营黄金比例——零售:餐饮:娱乐=55:20:25。盲目减少零售比例,或许会带来租金上的创伤,调整商场业态组合还应理性思考。

南通星光耀广场

  南通星光耀广场餐饮、娱乐业态比例超70%

  商场“同质化”千店一面 友谊广场独树一帜

  ZARA、H&M、优衣库近年成商场标配,不少新开业的购物中心为了招揽这些人气快时尚,为此降低门槛。“格调”并不高的快时尚品牌,开始享受如奢侈品品牌一样的待遇。两个月前刚开业的苏州繁花中心针对H&M和C&A这两个快时尚品牌,项目操盘者就给予了特殊待遇。相较于招揽泛滥的H&M等品牌拉拢人气,南京友谊广场在品牌的选择上就很好的避免了“同质化”,引进的快时尚品牌QDA、美国的休闲服饰品牌American Eagle都是首次入驻南京,这些独有品牌的引进让消费者眼前一亮,或许可以让其在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新街口赢得一席之地。现今追求小众个性的年轻人对烂大街的品牌好感度直线下降,引进一些小众轻奢品牌既让商场“长脸”,也是趋避同质化的有效方法。

  艺术带动购物 滨江边城V时代或成亮点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的成功让人垂涎,曾经的莫奈特展的观展人数40万,同时取得营业额增长20%的成功。据调查,52.56%的消费者表示看展览是主要目的,但偶尔会继续逛商场购物;40 .47%的消费者表示到商场来,看展览和消费都是目的;仅有6.98%的消费者表示只是冲着展览来,看完展览就会离开。主题展不但提高了公共空间的利用价值,避免同质化,是对电商的有力一击。南京在主题型体验式购物中心方面还有很大空间,鼓楼滨江新项目边城V时代购物中心被标榜“南京K11”,定位“城市创艺会客厅”更是让人对此项目充满期待。

  边城V时代广场

  边城V时代广场定位“城市创艺会客厅”

  反思:沦为“试衣间” 商场、品牌谁之过?

      消费者选择网购,除了方便之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网上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一件衣服在商场标价上千元,而在快时尚品牌店可能仅需小几百块。相较于不知名甚至有点“土气”的国产牌子,作为消费者更宁愿选择洋气又便宜的快时尚品牌。线下百货联营扣点模式和品牌代理模式,层层加价,造成线下商品价格虚高。缩短产品通路,取消代理商、批发商的利润,直接厂家、品牌到顾客,才能大大减少中间成本。商场方面再努力,招再好的餐饮品牌,也只是消费者的餐馆,而不是购物之地。或许品牌商学习快时尚品牌的经验才是出路。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