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黔言沙龙03期话题预热之记忆篇:贵阳老百货大楼

赢商网贵州站 刘芹整理   2015-05-20 09:30

核心提示:始建于1952年,历经63年发展的贵阳老百货大楼即将告别历史舞台,一家9层时尚购物中心将拔地而起。在5月28日举行的赢商地产黔言第三期沙龙上,贵阳商业地产的各界人士将就贵阳零售业的过去、现在、未来展开讨论。

  在车水马龙的贵阳大十字中心,一栋浅黄色的带有苏联时期建筑风格的六层楼房,湮没在周围高大现代的摩登大楼里,而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这里却曾是当时贵阳市民的“购物中心”——百货大楼。

  贵阳老百货大楼是1955年正式开门营业的,主要经营百货针纺织品、文体用品、烟酒茶、服装、工艺品、家电、交通器材、黄金饰品、食品、家俱建材、纸品等大小百货。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它一直是贵阳商业中心的标志性建筑,曾创造了贵阳商业史上的不少“第一”:贵阳市商场里的第一步电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在百货大楼二楼,连接到三楼环行商场;贵阳第一个地下商场、第一个商场夜市的名号,也为贵阳百货大楼所占据。它丰富了无数贵阳人的生活,占据了一代人的记忆。

  上世纪60年代的贵阳老百货大楼

  初夏的余辉洒在被防护网包围的老百货大楼外立面,就像洒在一位迟暮老人的脸上,虽然尽显沧桑,但也是那么和蔼可亲。

  这样的画面,让我不禁想象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百货里是否会是这样的场景: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操着贵州各地口音的顾客总是把百货大楼的四层营业大厅挤得水泄不通。大家穿的白边布鞋经过在百货大楼里逛上一圈出来后,布鞋的鞋背上踩的全是鞋底印;顾客们在营业大厅里选购各种商品,用一种好奇或者是欣赏的眼神;色彩斑斓的服装柜台被一群年轻时髦的女士围得水泄不通,售货员高声喊着“这件没号了……”;大楼右边裙楼一角的糖果柜台简直是小孩的乐园,好多手里拽着“大白兔”奶糖的小朋友咧着缺了门牙的嘴,跟其他与自己擦肩而过的其他小伙伴做着鬼脸……

  那时的贵阳百货大楼,买东西是需要购物券的;活动宣传靠的是大楼外立面悬挂的巨幅“广告”;糕点都是包在“马粪纸”里,用“纸线”高高悬挂在空中的;营业员是会把“瑞士表”写成“端午表”的;能在百货大楼里当服务员是很自豪的……

  贵阳百货大楼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十字周边的最高的建筑之一,可远观喷水池、紫林庵、遵义路、市西路等地,特殊的地址位置让百货大楼的外立面成了悬挂巨幅宣传语的地方,凡是有重大的政治事件,国庆、春节等时候,百货大楼主楼外立面就成了悬挂巨幅标语的地方。

  由于物资匮乏,无论是购买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凭票供应。买东西时,除了要用购物券之外,还要支付商品购买需要的现金。用现在的话来讲,有了这张票,才有购物的资格。

  1955年,贵阳百货大楼初营业,当时营业员非常紧缺,于是就从蔬菜公司找来一批人。由于大家文化都不高,在当时还闹出不少笑话。那时百货大楼的钢笔卖6毛1分钱一支。有一次,一名顾客要买3支钢笔,问营业员需要多少钱。可这名营业员只会加减法,不会算乘法,就要顾客分别准备3张1元的钞票,每次递1元钱给营业员,营业员每次退3毛9分钱给顾客,如此反复3次,总算把这笔账算清楚了。

  百货大楼卖的部分钟表产自瑞士,营业员在写价格标签时,把产地“瑞士”写成了近似“端午”的字样,还堂而皇之地放在柜台里让顾客看。一时间,“端午表”这个词,在市民中流传开来。

  有一名顾客为单位购买毛巾,开票时说自己的单位是“垃圾粪便管理站”(即今天的环境卫生管理站),营业员听得恍惚,在发票上的单位一栏上写下:“辣鸡粉面管理站”。

  开业初期,经历了这些笑话,百货大楼的管理者认识到,因为才解放不久,不少人因家境贫寒等各种原因,读的书较少,不适应新中国的商业发展需求,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对营业员加强文化素质的培训。随着职工培训的不断深入,百货大楼最终成为当时贵州百货业的第一品牌,小到一根绣花针,大到家电用品,让市民把这里作为购物的首选之地。

  百货大楼里的流金岁月

  贵阳老百货大楼的拆迁,于一部分人而言,或许只有用“不舍”与“怀念”来形容了。他们,曾经在这栋大楼里挥洒过汗水,付出过青春,也是在这里留下过最多故事的一群人…… 

  贵阳老百货大楼美工设计师万富祥:

  万富祥老师是贵阳老百货大楼的美工设计师,当时贵阳市百货公司发行的肉票、肥皂票、棉花票和贵阳市购物券等这些当年的购物票证的设计都是出自万老师之手。

  

       谈到当时使用的购物券,万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一些关于他与购物券之间的故事……1974年,贵阳市商业局在推出购买“虎皮大衣”(一种设计得像老虎皮的呢大衣,高级知识分子、教授等人才有资格购买)这类高档商品的购物券时,先要对全市的相关产品进行封存、清点,搞清楚数量后,然后让百货大楼保卫科的人员和我一起,在一间屋内进行购物券的设计,保卫人员实际上是一起监督作用。这种购物券的票面都是以百货大楼为背景,这个图案在我的心中,是比一天吃几两饭都还要熟悉的活路,我在美工室里,不到两个小时就设计绘制出来。送交贵阳市商业局审议通过后,保卫人员与我一起,前往新华印刷厂进行制版、印刷,最后毁版。整个过程,我不能单独行动,也不能离开保卫人员,因为这是一项分量很重的政治任务,出不得半点差错。

  百货大楼退休柜台服务员戴自琴:

  “我是1989年进的百货大楼,穿上统一的制服,白衬衣、红裙子,再系上一条黑色的领带,心里那个美,那个自豪。我当时在工艺部负责卖塑料花,我们都是很热情的,有时候端出来10几盆花,顾客就只买一盆,可我们还是乐呵呵的。当时还有个商管科,专门监督服务员的服务质量,不允许和顾客吵架,不允许在上班时间坐板凳,不允许在柜台上吃饭等等。”

      戴自琴说,从五十年代始建起到九十年代初期,百货大楼无论是从大楼的规模还是室内的装修,在贵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并成贵阳商业的标志性建筑和以大十字为中心的商业圈。经营项目也包罗万象,从一分钱一根的绣花针到五颜六色的布料,从一盒盒精致的糕点到家电产品,可谓应有尽有,而贵阳人惊人的消费力也从那时起就得以体现。“光是我们卖花,平均一天就能卖1500元左右。1990年,新百货大楼在马路对侧拔地而起,新老百货大楼交相辉映,每天的营业额都是几十万元。曾经有昆明的百货业同行来贵阳出差,看我们这么好的销售成绩,连连感叹,你们贵阳人的消费力不得了。”

  橱窗设计美工师:

  至今在我的影集里,都还珍藏有百货大楼的主楼悬挂的“坚持反对美帝国主义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武装侵犯!”、“坚决支持越南人民的反美爱国斗争!”的标语照片。这两条标语分别是1964年和1965年,按照贵阳市的有关要求,由我和同事们做好后悬挂在百货大楼的3楼和6楼之间。

  因为百货大楼主楼的3楼至6楼之间有10多米的高度,悬挂布标按照这个长度制作,而布标的宽度在5米左右,面对这样的巨幅布标,我们只能在晚上,趁逛百货大楼的顾客走完之后,把10多米长的大红包铺在4楼的店堂里面,将用白布刻下的美术字,逐一粘帖在布标上,这个晚上,我们只能熬夜。

  巨幅布标制作好后,怎样才能把它美观地挂在主楼的外立面上?我们费尽脑子,终于想到像国画、书法一样加立轴悬挂,只不过这个标语要用加大版的立轴,于是,我们就骑上自行车,一路晃倒纪念塔,找到那里卖竹子的人家,买上两根5米多长、碗口粗的大竹子,然后把这两根竹子分别架在自行车上,推着车返回百货大楼,用竹竿做轴,把巨幅标语挂在10多米高的主楼外立面上。

  我们的土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站在中山西路、中华南路上,老远就能看见悬挂着的巨幅标语,那种感觉,就像今天老远就能清晰地看见巨幅电子广告显示屏一样。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到贵阳后,百货大楼决定在一楼显眼的橱窗处,做一个纪念周总理的宣传专栏,任务再次落在了我的肩上。

  当天,我到百货大楼的对面的新华书店,购买了一张周总理的宣传画,然后回到4楼的美工室,支起花架,调和颜色,在1米长、1米宽的白纸上,画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绘出了周总理的半身像。为了表达哀悼之情,我又用白色的泡沫板,在画像的下方制作了青松、挽幛,以最快的速度,把纪念周总理的专栏,安放在了橱窗里。

  这个纪念专栏做好后,一连10几天,都有不少路过橱窗的市民,看见周总理的画像,自觉地停下来含泪默哀。还有一些市民自己制作小白花,静静地放在橱窗前的小平台上。

  8个月后的9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我们流着眼泪,连夜制作了“极其悲痛地哀悼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巨幅布标悬挂在百货大楼主楼的外立面。

  这时,百货大楼楼顶树立的是“毛泽东主席万岁”的横幅标语,由于毛主席已经逝世,再树这样的宣传标语,显然不合时宜。我们美工师的负责人接到了相关部门打来的电话,让我们把楼顶的标语换成“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

  制作过程中,我诧异地看到,负责人交给我写有“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的纸条上,“芒”字写成看“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写错一个这样的字,可是不得了的政治错误,我悄悄地把纸条揣在荷包里,找到写下字迹的负责人,她一看见“忙”字,当下脸上大变,说:“天!毛主席都逝世了,哪里还会忙,一定是我听到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伤心过度乱了心智才写错的,你不要对外人讲哈!”这个秘密,我为这名负责人保守了10多年,直到她退休后在老同事的面前提起,大家才知道这件事情。

  那些年,我们一起逛过的百货大楼

  很多老贵阳人,提起记忆中的那座百货大楼,都装着一段故事。

  今年70岁的何大爷回忆,1953年,百货大楼正式营业那天,简直是轰动全城。“货真价实是当时百货大楼的硬招牌,我买的一块手表,几十年都没有坏过。”   

  市民曹先生说:“百货大楼是贵阳商业的“盖面菜”,是贵阳市(曾经)最繁华的地方,当时的生活就是样样都有,以前是柜台,里面是售货员,你看到什么东西跟售货员说一下,售货员就拿给你,不是自己去拿。”

  “‘老百大’是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现年51岁的吴女士住在市府路,她说在自己18岁那年,因为要和男朋友约会,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漂亮衣服的她便缠着妈妈去“老百大”买衣服。“那时满街的衣服都是一个款式,只有百货大楼里面的衣服款式多,颜色鲜艳好看。”吴女士说,她花了10多元钱,挑中了一条裙子,“那时‘老百大’附近是贵阳市的中心地段,一到周末,走路都会碰到脚”。

  听说“老百大”即将拆除后,昨日吴女士带着小孙子来到大十字。站在天桥上,看着熙熙攘攘来往的人群,吴女士感慨万千,她拉着孙子走进仅剩的一家正在处理商品的商店说道:“今天最后来逛一次。”

  “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在‘老百大’买了一个小鸟玩具”,“我老公给我买的第一套衣服就在‘老百大’”……

  在贵阳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心中,“老百大”是一个他们曾熟悉不过的名字,而不久后“老百大”将永远消失在贵阳的闹市中。几年后,“老百大”将华丽转身,成为新的中心商业区。家住民生路的老居民叶先生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百大人”、“大哥大”是百货大楼多年来的一种自豪,但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这个贵州百货业的“龙头”突然间就倾塌了,这也是一种必然,仿若一个迟暮的老人,她的营销方式、经营理念,甚至内部布局都已经呈现出了风烛残年的老态龙钟,不堪面对现代百货业的哪怕仅仅是轻微的一击。

  大楼重建,物非人非

  从20世纪50年代此大楼开张后的60多年里,“老百大”至少在30年的时间里都是贵阳人心目中最“高级”的地方。“老百大”承载了贵阳几代人的情感,见证了几十年来百姓日子的太多变化,还有这座山城太多的变迁。

  时光荏苒,随着新的商业中心、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如今的“老百大”的确老了。4年之后,贵阳老百货大楼原址上将会建成集购物中心和高层写字楼为一体的新城市中心商业区,引领贵阳商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而那些簇拥在玻璃橱窗外欣赏新服装的惊艳表情,那些等着购买一、两斤糖果而排出的长长队伍......将成为百货大楼永远封存的故事。

  地产黔言03期预告:贵阳零售业的过去、现在、未来

     

  沙龙报名:

  1、报名条件:参加沙龙人员须是项目副总监以上级别,品牌代表须是区域级拓展经理以上级别。

  2、参与资格:由于场地限制及话题设定,赢商网贵州站将对报名人员进行筛选,最终参与资格的确认将在沙龙举办前两天通过短信、邮件等形式进行通知。

  3、网上报名点击进入http://gz.winshang.com/zt/dccy01/#mao7

   微信报名:扫码进入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赢商网原创新闻,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