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作为传统的零售行业之一,其聚合作用使得社区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在提升社区的整体价值。互联网作为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在节约购物中心信息流通和运营成本的同时,也在促进购物中心的升级转型。购物中心的信息化转型,即购物中心在进行“互联网+”升级过程中而变的在线化、数据化和透明化。
传统购物中心在实现信息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一般有三个阶段:
第一,建立基础设施。购物中心可以通过铺设WIFI、在商场不同位置安装客流监测设备来获知客户到店频率、消费喜好、消费金额、年龄层次等信息。购物中心再通过个性推荐、顾客标签管理,建立起与顾客的联系,从而产生互动,增强顾客与广场的黏性。
第二,要掌握大数据。在大数据基础上,通过建立相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实现精准营销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线上线下流量的转化。购物中心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端获取流量之后,将线上的流量转化为线下的到店率,再通过移动支付的方式打通线上线下,最后希望消费者可以将购物的经历与评价分享出去。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消费闭环。亿欧网盘点了六家在传统购物中心进行互联网+转型过程中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
1.万达购物广场
创立于1988年的万达集团,作为大型的商业地产企业,万达集团的信息化通过与腾讯,百度共同合作完成。2014年腾百万共同出资注册成立万达电子商务公司。万达已在全国多家万达广场引入大数据,目前至少做了七个方面的数据收集,如租赁流程、品牌建档、城市信息、POS交易记录、客流监控、顾客WIFI跟踪、大会员体系。以WIFI跟踪为例,只要顾客进入万达广场,大数据即可捕捉所有智能手机用户,将顾客的行走路线、消费习惯记录下来,从而对顾客进行精准的购物信息推送。
2.万象城生活广场
万象城是华润集团旗下定位于高端消费人群的购物中心。万象城提出体验式的生活广场,引进很多智能交互设备,来收集消费者数据。万象城拥有自身的会员系统,每一个顾客都有一个ID号码,顾客在万象城的消费,需求和喜好都会被记录下来。商户可以在万象城的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提供定点促销信息,增加消费者黏性,提升客流量。
3.北京王府井购物中心
北京王府井百货前身是始创于1955年的北京市百货大楼。王府井百货目前的做法是构建一个全渠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统一销售。王府井首先在系统建设方面信息化升级,包括店内WIFI铺设,用户到店信息收集等。然后接入微信支付的功能,来实现消费场景的闭环,消费者可以在线上获得购物的体验券,通过微信支付来进行线下消费。
4.大商百货购物中心
创始于1995年的大商集团,受电商的影响,在对传统百货转型时,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天狗网”,线下的实体店将WIFI和商品二维码导流到线上的同时,通过礼包的方式,统一线上与线下。由此使得大商体系的超市、自有品牌、供应商数据打通。大商对会员的管理系统接入到线上的信息系统,顾客的消费系统能够被实时的记录,这些数据为营销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5.大悦城
大悦城是中粮集团旗下的核心品牌。其信息化的过程是通过自己建立信息平台,建立自己的数据体系来对接线上线下信息。大悦城自己建立的数据抓取系统,包括支付系统,WIFI系统和APP管理跟踪系统来收集客户的信息,在对客流的管理进行精准的统计分析。大悦城拥有会员中心系统,通过其自建的网站,APP和微信公众号,在对会员消费信息的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定期的对会员进行精准的营销。
6.中商百货
中商百货是成立于1936年的南京中央商场股份有限公司。中商通过与腾讯合作,联手建立“云中央”的应用平台。“云平台”的建立将公司的商品,优惠和服务信息上传,让公司的商品信息在线化,同时与会员系统进行信息对接,在对会员购物信息的分析之上,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品类和优惠等精准的服务信息。
如今百货行业受到线上电商的冲击而增长缓慢,购物中心在建立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其积极转型的过程。购物中心依托自己的数据采集系统,对收集而来的顾客信息在一定的分析之上,对顾客的精准营销,不仅增加了顾客的粘性,对购物中心的品牌化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的购物中心等实体商业是基于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而做业态分类的,并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行业的发展而不断细分。
Target第二季度营收260.37亿美元,同比增长3.5%,略低于市场预期;净利润为1.83亿美元,同比下跌89.9%。
王府井2023年营业收入122.24亿元,同比增长13.19%,归母净利润7亿元,同比增长264.14%;旗下首个离岛免税项目王府井国际免税港已营业。
日本官民投资基金Cool Japan拟转让所持“宁波开发”47.6%股权,日本百货店运营商H2O接手,其持股比例将增至95.6%,料5月20日完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