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商业地产开发如何摆脱购物中心的大而无当?

商业地产与电商   2015-08-06 12:17
核心提示:在绝大多数城市里,商业地产“过剩”这个标签是越贴越牢了,但稍稍审视一下便可发现,过剩的多是大型购物中心。有没有办法摆脱购物中心的大而无当,却又避免社区商业的需求浅层次满足呢?

  在绝大多数城市里,商业地产“过剩”这个标签是越贴越牢了,但稍稍审视一下便可发现,过剩的多是大型购物中心。动辄十几二十多万的商业面积,闷在一个大盒子里,期望方圆五到十公里的人都来消费。   

  在电商冲击下,这样巨大体量的Mall本已很难维系,更何况在很多城市里,往往距离不远就有另一个体量相当的“大盒子”在上门竞争。过剩也由此而来,往往起因城市规划失当。   

  不过,另一类小巧灵活,自发生产的商业形态却从未有过“过剩”的危机——社区商业,只要背靠着大型居住区,源源不断的消费需求就从来不会让商家犯愁。再怎么电商,有些事还是得下楼走两步才能做。   

  社区商业的问题来自需求的低层次,做来做去,只能基于简单消费需求进行业态布局,也逃不过小饭馆+咖啡馆+小超市+健身会所的老套路,空间及格局的制约很难让社区商业成为时尚交际的中心。   

  问题来了,有没有办法摆脱购物中心的大而无当,却又避免社区商业的需求浅层次满足呢?阳光100给出了一个答案——街区商业,以及以此为核心的街区综合体。

街区商业

 

  阳光100的街区综合体,不是商业一条街,也不是简单的开放式购物中心。里面有住宅,有商业,有办公,有生活服务平台,可能也有酒店。一些同行思路类似的作品已经取得了成功。比如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上海新天地等典型的街区商业案例。   

  是的,在成都,阳光100的米娅中心项目就是想打造出新型的街区商业。但业态却更为丰富的街区。综合体内的住宅部分,是商业街区早期客流的保证。但开放式的形态,地铁上盖的便利,却又为商业未来提供了成为“社交中心”可能。物业形态上类似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上海新天地这样的场所,但综合体的形态孕育了更多可能。

米娅中心项目

 

  在成都阳光100米娅中心勾画的街区综合体社交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奇遇”不再是电影里的情节。在米娅中心,孩子在Jump street跳跃街肆意运动尽情欢笑,创业者三三两两散坐在街边的咖啡馆,旅居出差的外来客在途家享受贴心服务,不远处有街头艺人在唱歌或画画,街道转角的Hi-life好生活超级生活店应有尽有……

  

  不仅是成都,此前阳光100在沈阳、柳州等二三线城市开发的街区综合体项目,请来了国际设计大师操刀,时尚范儿十足,也是相当受欢迎。要说二三线城市供应过剩这事儿喊了好几年,虽然90后不买房了,也不需要盖那么多房了,但90后终究还是要生活的,而且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别以为小城的人就不喝星巴克!这正为阳光100这种社区式的、注重体验的街区综合体留出了市场空间。   

  传统社区商业和购物中心以商品为中心,以购物需求为目的,就像一个只能购物的封闭式水泥盒子,而像米娅中心这样的街区综合体则是开放的、多元的、能够吸引人群驻留的。

街区商业

 

  即便是电商攻占一切的时代,实体经济受到来自网络的空前威胁,但是基本需求却不会消亡。所以商业还是要做。大家需要的是商业,而且不仅仅是一个配套商业,而是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米娅中心,阳光100试图让街区成为社区的生活中心,将人们从家中引导出来,在步行可达的生活圈子里,商务、餐饮、娱乐、社交等功能都齐活了,人与人之间交往和互动的需求满足了,自然既有人气,又有财气了。

{{num}} 全部展开
0

好文章,支持一下!

0

好文章,收藏起来!

本文转载来自:商业地产与电商,不代表赢商网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赢商网,电话:020-37128209;邮箱:news@winshang.com
参与评论
未登录
你可能感兴趣
添加到收藏夹
×
×扫描分享到微信